項羽滅秦之後,爲什麼不當皇帝呢?

本文已影響1.47W人 

項羽同皇帝寶座擦肩而過,確實可惜,且不明智。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從項羽取得的成就,及所處的地位來看,他應該想過當皇帝,畢竟他後來成了“反秦聯盟”的老大,前呼後擁,高高在上,發號施令,無人不從。

所以,“楚霸王”同“皇帝”只是叫法不同,實質上僅一牆之隔,只是項羽沒有往那邊兒邁而已。

這倒不像是項羽的風格,雷厲風行,快意恩仇,人生一世,夫復何求!

很明顯,項羽是在想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們爲什麼容不下秦朝的存在?既然人們否定秦朝,讓它二世而亡,自然也就反對帝制,誰當皇帝都是去捅馬蜂窩。不是麼?

這也許就是暗藏在項羽潛意識裏的東西,時刻縈繞,揮之不去。

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

要知道,大禹的父親鯀(gǔn)治不了的洪水,大禹就能治好。爲什麼?其實這就是一個方法得當的問題,一疏,一堵。

父親一味的堵,按下葫蘆起了瓢,焦頭爛額,捉襟見肘。兒子則分流河水,坐觀風起雲涌,只要河水不淹莊稼和人家就行。治水的目的不過如此。

所以大禹成功了,雖然身體勞累些,但內心很輕鬆。

同樣,秦朝爲什麼滅亡?

其實並不是老百姓反對嬴政當皇帝,而是秦朝實行的是法家治國理念,這種思想衍生出的核心就是一種“多欲政治”,結果就是窮奢極欲。比如修建豪華陵寢及殿宇,巡遊封禪,築萬里長城等等,不一而足。

而長城的真實用意是什麼?防流民,還是防匈奴,這都被部分學者所質疑。

最終皇帝的慾望是需要老百姓來買單,而老百姓必然被過度消費。當老百姓無法承載的時候,定然會起來反抗,於是秦朝瞬間分崩離析。

所以漢朝建立後,劉邦採用的是“疏”,清靜無爲,不去折騰老百姓。老百姓有地種,有飯吃,沒有徭役,賦稅還低,自然就去安居樂業了。

項羽滅秦之後,爲什麼不當皇帝呢?

項羽不會看的那麼長遠,他只認定皇帝就是過街老鼠,被人羣起而攻之。實際上,那些趁亂世混水摸魚的梟雄才是真正的老鼠,且是碩鼠。因爲項羽所分封的18個諸侯王中,真正的六國後裔鳳毛麟角,所以推翻秦朝只不過是老百姓的一個反壓迫的意願,並不是六國後人“復國”的呼聲。

實際上,正是這種認識左右了項羽的決斷,最終選擇“順勢而爲”,盲從“潮流”。所以,他始終堅信,做楚霸王爲諸侯們主持公道,要比坐皇帝更容易讓人接受,於是西楚霸王橫空出世,18個諸侯昭昭過街。

十八個諸侯分別是:

劉邦爲漢王,據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爲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爲塞王,都櫟陽;董翳爲翟王,都高奴;魏豹爲西魏王,都平陽;申陽爲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爲韓王,都陽翟;司馬卬爲殷王,都朝歌;趙歇爲代王,都代;張耳爲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爲九江王,都六;吳芮爲衡山王,都邾;共敖爲臨江王,都江陵;韓廣爲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爲燕王,都薊;田巿爲膠東王,都即墨;田都爲齊王,都臨淄;田安爲濟北王,都博陽。

後來,遼東王及齊地三王被其他勢力吞併;塞王、翟王、常山王、九江王、衡山王、燕王歸順劉邦;其他幾王均被劉邦所滅,值得一提的是臨江王死後,兒子共尉繼位,項羽死後共尉拒絕降漢,後被滅。

由上可見,項羽的18個諸侯封的也不成功,有些諸侯王還成了他的掘墓人。

這就是項羽的悲哀,陷入一個小圈子的迷惑之中。

到此,答案已經明朗。

項羽爲什麼不當皇帝,而是去封18路諸侯?

項羽不是當皇帝的料,他也沒有那個格局,他懼怕當皇帝,沒有擔當。

剛進入關時,項羽就有滅劉邦的機會,當時劉邦派人封鎖了函谷關,稱霸關中,徐圖天下的意圖很明顯。

如果項羽是一位高明的戰略家,傑出的政治家,那麼他不需要猶豫,直就可以用手中的40萬精兵滅了劉邦。要知道奪天下是靠武力征服,而不是曖昧的媾合。

但項羽潛意識裏沒有劉邦這個競爭對手的概念,所以才讓劉邦輕鬆地從眼皮底下溜走。

更糊塗的是,項羽竟然在巧言令色的叔父蠱惑之下將漢中送給了劉邦,這和“助紂爲虐”沒什麼區別。

項羽滅秦之後,爲什麼不當皇帝呢? 第2張

就在衣錦還鄉時,項羽還一把火燒了咸陽與阿房宮,可見他的心裏只有對秦朝的仇視,根本沒有虛懷若谷,家國天下的格局。

而恰是對秦朝的仇恨,掩蓋了他的膽怯與懦弱。

一個不想上大學的人,連初中都不想上滿。

所以,項羽不具備當皇帝的基本素養,也不可能去當皇帝。即便當了,國家也會被治理的如一團亂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