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廣國與竇漪房失散多年,姐弟二人是如何相認的呢?

本文已影響2.31W人 

竇廣國,字少君,他是漢文帝竇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那麼姐弟二人是如何相認的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呂后打算釋放一批宮女出宮,並將她們賜給各諸侯王,竇姬也在其中。竇姬對宦官說:“求求你,把我的名籍放在趙國的花名冊吧。”宦者說沒問題,可一轉身,他將此事忘了,誤將竇姬安排到了代國。

爲何竇姬一心想要去趙國呢?原來,她的家是清河縣,竇姬是一個戀家的人,離家近一些,她的內心會感到踏實,說不定在那裏還能碰見家鄉的親人呢。

等出發的時候,竇姬才發現她要去的地方不是趙國,而是偏遠的代國。她傷心地哭了起來,責備宦者爲何說話不算話,還說如果不改過來,她就不去了。

宦者不停地向她道歉,說是工作失誤,但木已成舟,名單已報皇帝批准,流程已走完,無法更改,竇姬必須去代國。

不得已,竇姬只好哭哭啼啼地來到了代國。幸運的是,代王劉恆是一個好男人,對竇姬百般寵愛,原本傷心失望的竇姬在這裏收穫了愛情。

不久,竇姬生下了一個女孩,取名劉嫖,又過了兩年,她生下了劉啓。竇姬前前後後爲代王劉恆生下了三個孩子。

竇廣國與竇漪房失散多年,姐弟二人是如何相認的呢?

正當竇姬沉靜在甜蜜的幸福中時,一個天大的幸運又降臨了,她的老公代王被漢朝的大臣們迎立爲皇帝。而竇姬呢,順理成章成了母儀天下的皇后。

從宮女到代王妃,忽然又變成了皇后,每一次身份的轉變,如同做夢一般,讓人感嘆造化弄人。然而,更離奇的事還在後面呢。

有一天,一位衣衫襤褸的男子上書朝廷,說他是竇皇后失散多年的親弟弟,名叫竇廣國,清河縣人,要與竇皇后認親。

竇皇后的確有一位弟弟叫竇廣國,四五歲時被人販子拐賣,如今時間過去十多年,彼此的容顏早已改變。對於這個弟弟,竇皇后的腦海中也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記憶。

竇皇后雖然半信半疑,但她仍然派了一位宦官前去盤問,看此人說的是不是真的。

那名男子對宦者說,我小時候爲姐姐採桑葚,從樹上摔了下來,姐姐難道不記得了嗎?

當宦者將這個消息傳了回來,竇皇后一下子激動地站了起來,她趕緊下令召見。

姐弟二人相見後,竇皇后更加確信了,這位年輕人十有八九就是她的弟弟,但她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說說看,你還記得以前的哪些事?”

竇廣國與竇漪房失散多年,姐弟二人是如何相認的呢? 第2張

竇廣國說:“姐姐被強徵入宮時,我倆在一個驛館中決別。臨別前,姐姐把我收拾得乾乾淨淨,還端來一盆清水爲我洗頭,衙役在外面催,姐姐沒有理他們,堅持給我喂完飯才離開。”

年輕人的訴說,勾起了竇皇后對那段不堪回首往事的回憶,當年,她在驛館與家人痛苦訣別的一幕幕清晰地在腦海中浮現。她忍不住淚流滿面,一把將親愛的弟弟擁入懷中。

姐弟倆喜極而泣,在場的宮女,宦官,侍衛,無不感動得流下眼淚。文帝得知消息後,非常高興,對竇廣國大加賞賜,還讓竇氏兄弟全部遷到長安居住。

有人會問,竇廣國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麼,他又是如何一路輾轉來到了長安呢?這背後還有一段辛酸的往事。

自從竇皇后離開清河縣老家後,她的弟弟竇廣國不幸落到了人販子手中,被人賣來賣去,轉手了十多次,最後流落到了宜陽,進入一個炭廠替人採炭。

古時候的炭廠就相當到現在的黑磚窯,工作環境十分惡劣,也很危險。竇廣國在那裏幹了很多年,受盡了人世間的所有的苦難。

有一天,竇廣國和一百多個人在一個山洞裏採炭,忽然,山體滑坡,大部分人來不及逃走,全被活埋,只有竇廣國一人逃出來,得以倖存。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竇廣國很信命,便自己給自己算了一卦,卦上說他幾天後將要封侯。對此,竇廣國深信不疑,隻身一人前往長安碰碰運氣。

身無分文的竇廣國在長安城流浪,有一次,他聽人說,大漢的新立的皇后姓竇。

“巧了,我也姓竇!”

竇廣國眼前一亮,忙問別人,皇后是哪裏人,別人回答說是清河縣觀津縣人。

“我也是清河縣人!”

莫非皇后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姐姐?竇廣國幾乎高興得要跳起來。於是,他立即給朝廷上書,表示要與皇后認親,便發生了前文的一幕。

竇廣國與竇漪房失散多年,姐弟二人是如何相認的呢? 第3張

失散多年的姐弟終於團聚,這是人間最大的愛,足以感動世人。

然而,在這出人間喜劇背後,卻透露着絲絲悲涼。如果竇漪房沒有陰差陽錯來到代國,或許她終其一生只是趙國一名默默無聞的宮女;如果竇廣國沒能從那場礦難中死裏逃生,那麼荒野的礦山中只會多了一具深埋於地下的冤魂。

姐弟倆能有今天的幸運,是很多巧合湊在一起而成。在巧合之外,無數的宮女正中老死,無數的礦工正在默默受難,他們纔是人間的悲劇。

這讓我想起了元代張養浩的一句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哪怕身處“文景之治”的盛世,天下仍然有如此之多不幸的老百姓,讓人不得不爲之哀嘆。

後來,在文帝去世後,竇廣國果真被封爲章武侯,竇氏一族由此走上政治舞臺,從此身受國恩,盡享榮華富貴;而竇皇后呢,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於漢武帝建元六年纔去世。她之所以能長壽,與她一向清靜無爲,信奉黃老之術有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