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希望簽訂和議,爲什麼崇禎帝拒絕了?

本文已影響7.78K人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曾派人進城與崇禎帝祕密談判,但這次談判失敗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領數十萬農民軍逼近北京城,崇禎皇帝試圖憑藉堅固的城防,依靠吳三桂的數千關寧鐵騎和三大營,與李自成決一死戰。但是吳三桂卻停駐不前,三大營十餘萬人不戰自潰,隨後北京城淪陷,崇禎上吊自縊,明朝滅亡。

其實,李自成在兵臨北京之前,曾經派出使者與崇禎皇帝談判,希望簽訂和議。李自成要求明朝割讓西北一帶,賠款百萬兩白銀,從此之後,大順軍可以爲朝廷內遏羣寇、外剿清妖。按理說,憑當下的時局,與李自成的和談無疑是明朝最好的選擇,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當時,崇禎也拿不準注意,就問身邊的幾位大臣,此議何如?然而,衆人都一言不發,只是鞠躬俯首。崇禎只得回覆使者,“朕還沒想好,想好了再頒旨。”李自成收到答覆後,也斷了和議的念頭,全力攻城。回看歷史,崇禎與後金議和,與李自成議和,這兩次都是拯救大明帝國的好時機,可惜都沒有抓住。

既然如此,崇禎皇帝爲什麼不同意和談呢?答案很簡單,自己會很沒面子。

崇禎肯定不會第一個開口,他希望有臣子站出來,背這個鍋。公元1642年,兵部尚書陳新甲偷偷爲崇禎和皇太極搭橋牽線,眼看和談要成功,不料消息泄露,引起羣臣憤怒。崇禎立刻甩開鍋,還將陳新甲下獄處斬,以表自己的清白。薛國觀之死也是如此。

李自成希望簽訂和議,爲什麼崇禎帝拒絕了?

雖然“忠君報國”說得好聽,可是比不上血跡斑斑的前車之鑑。大臣們終於明白了,在崇禎下面做事,最好是什麼也不做,因爲就連迎合上意的奸臣都混不下去。所以,只要不做事,不說話,就不會承擔責任,這樣才能活得下去。所以,當崇禎拿着李自成的“和議書”,商討意見時,大臣們一個個默不作聲。

既然如此,崇禎也不會第一個站出來,這個“鍋”背不得。要想崇禎和談,他身邊必須要有個秦檜,既有權也願背鍋,這樣,明朝或許還能多活幾年。從某個角度來看,崇禎比不上趙構,至少趙構能跑,知道命比臉重要;崇禎也比不上慈禧,至少慈禧一直對背鍋的李鴻章厚待有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