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隆中對》最終也沒有能夠實現?

本文已影響1.04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隆中對》失敗原因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向他獻上了《隆中對》。由於這個戰略計劃與劉備的一些設想不謀而合,所以被劉備大加讚賞,《隆中對》也因此成爲了劉備集團的戰略發展方案。但是,《隆中對》最終也沒有能夠實現。那麼,究竟是《隆中對》出現了什麼問題,造成了如此的結果呢?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隆中對》最終也沒有能夠實現?

一、諸葛亮的《隆中對》與劉備的設想。

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向他陳述的《隆中對》主要分爲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爲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諸葛亮把曹操、孫權作爲主要的割據勢力,經曹操定爲劉備的死敵,同時將孫權定爲劉備未來的盟友。

第二個部分則是爲劉備集團規劃了未來的發展方向。首先是奪取荊州,接下來再以荊州爲跳板,奪取益州。在得到荊州和益州爲根據地後,分別建立兩個北伐的基地。在經過戰略休整後,修好孫權,待時機成熟後,兵分兩路進行北伐。

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進軍關中,而另外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北伐宛洛。這樣,東漢的兩大都城長安、洛陽就會落入劉備集團的手中。隨後天下可定,以劉備爲首腦的漢室江山會重新建立起來。

因爲《隆中對》中的很多觀點與劉備的相同,因此這個計劃得到了劉備的贊同。劉備對於孫權的態度不明朗,也沒有接觸過。但是劉備一直把曹操放在敵對的位置上。對於曹操、孫權的定位,劉備還是認同的。

接下來的奪取天下的方案,則讓劉備醍醐灌頂。劉備當時在荊州寄人籬下,他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他表面上對劉表十分親善,但是他們兩人都心知肚明,各懷鬼胎。劉備一直在努力發展自己的勢力,企圖將荊州一舉吞下。

只是在奪取荊州之後的行動方向上,劉備並沒有明確的方向。因此在諸葛亮爲他指出先跨有荊益,再兩路北伐的設想後,讓劉備看到了光明的前途。因此劉備纔會對《隆中對》十分讚賞,並且把它當成自己的戰略方案予以實施。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隆中對》最終也沒有能夠實現? 第2張

但是,《隆中對》最終沒有能夠成功。關羽在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遭到了孫權的夾擊。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由於荊州的失守,使得《隆中對》的方案遭到了破產。那麼,《隆中對》中究竟有什麼固有的缺陷,造成了失敗的結局?

二、《隆中對》中致命的弱點。

有人把《隆中對》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孫權背盟上。正是因爲孫權破壞盟約,趁着關羽進攻襄樊,後方空虛之機,襲取荊州,擒殺了關羽。這直接導致了《隆中對》的設想遭到破產,讓劉備、諸葛亮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這種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是因爲劉備和孫權的戰略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的。《隆中對》中計劃要對曹魏發動兩路北伐,其中向宛洛進攻的大軍就是以荊州作爲出發地。因此,劉備必須要保有荊州作爲自己的北伐基地。

而孫權也有自己的戰略計劃,那就是全據長江,建號帝王,北向爭奪天下。爲此,孫權必須要控制位居上游的荊州。尤其是當劉備的實力越來越發展壯大,孫權爲了自己的戰略安全,更是要控制對自己威脅重大的荊州。

由於雙方的戰略方針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雙方必將發生衝突。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裏把結好孫權作爲一個主要因素,可是這一點是無法達成的。最後爲了奪回荊州,孫權不惜撕毀盟約,襲擊關羽,這也導致了《隆中對》的破產。可以說,對孫權策略的失敗預判,是《隆中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我們如果對《隆中對》進行分析,就會發現《隆中對》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劉備集團的實力不足造成的。劉備集團即便是跨有荊益之後,依然不是曹魏的對手,更不要說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孫權在一旁窺伺呢。

我們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隆中對》,就會發現《隆中對》的實質,就是不斷地擴張實力,用現有的實力去奪取更大的實力。劉備寄居在荊州,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吞併荊州。劉備在當時只有一兩萬人馬,卻要去奪取擁有十幾萬大軍的荊州,任務不可謂不重。

在赤壁之戰後,劉備連佔帶借得到了荊州的五郡地盤。劉備利用這五個郡的資源,迅速擴大軍隊,又開始了奪取益州的戰役。在奪取益州的過程中,由於實力不足,劉備在雒城就和劉璋的軍隊激戰了一年之久。最後,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領荊州的軍隊入川,才奪取了益州。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隆中對》最終也沒有能夠實現? 第3張

在奪取益州後,劉備又發動了漢中之戰。在這場戰役中,益州進行了全面的動員。當時的人力、物力的損耗,連諸葛亮都猶豫不決。在益州男人作戰,女人運輸的情況下,劉備才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不過曹操撤軍時大舉遷民,使得劉備只得到了一片空地。

我們看劉備執行的《隆中對》,實質上就是一種以小博大的戰略。每得到一塊地盤,就把這塊地盤的戰爭潛力榨取一空。然後再把得到的實力投入到下一場戰爭中去,然後再周而復始。這樣做就如同賭博一樣,每一次都是孤注一擲,如果贏了就可以繼續賭下去,如果輸了就滿盤皆輸。

《隆中對》的計劃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這是因爲劉備起步太晚,遲遲沒有自己的根據地。這使得劉備的實力太弱,不得不拼死一搏。可是即便如此,擁有益州、漢中、半個荊州的劉備,依然沒有實施兩路北伐的實力。在最後的一搏中,關羽的荊州被孫權奪取,使得這場賭博最終失敗。

以一個半州的實力,來擊敗擁有十個半州實力的敵人,而且還要兩路分兵,這在後人看來都是不可理解的。正是由於實力不足,才使得關羽在取得水淹七軍的大捷後,無力擴張戰果。也正是由於實力不足,才使得孫權膽敢公然撕毀盟約,去襲取荊州。因此,擁有的實力不足以完成擔負的戰略任務,纔是《隆中對》最致命的弱點。

結語:

《隆中對》是劉備集團的戰略發展方案,劉備以它爲指導取得了豐碩的戰果。但是這個方案有着致命的弱點,使得劉備最後功敗垂成。這個方案的致命弱點就是劉備擁有的實力,不足以承擔規定的戰略任務。這主要是劉備集團先天不足的弱點造成的。

爲了彌補這個弱點,劉備集團採取了急功近利的辦法。他們把佔領區的一切戰爭潛力搜刮一空,來投入下一場戰爭。這樣周而復始的戰爭,使得劉備佔領區內一片蕭條。最終,在最後階段的賭博中遭到失敗,落得個滿盤皆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