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隱情?在歷史上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本文已影響1.72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魏延之死是一場冤案,在他的死亡背後,諸葛亮也有着他難言的苦衷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魏延是一對冤家。魏延在長沙剛剛投奔諸葛亮,諸葛亮就當着劉備的面,要斬了他。而斬殺魏延的理由卻是他腦生反骨,日後必反。果然,在多年之後,諸葛亮剛死,魏延就爲爭奪軍權起兵造反。幸虧諸葛亮在死前留下了錦囊妙計,派馬岱留在魏延身邊,趁其不備斬殺了他。但是,在歷史上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這中間是否另有隱情呢?

一、魏延之死。

在歷史記載中,魏延的死與《三國演義》大不相同。他是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結束時被殺的。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魏延依然是諸葛亮的先鋒,他的大營在諸葛亮大營前十里的地方,保護着諸葛亮主力的安全。在魏延的努力下,諸葛亮的主力得以進行屯田,與司馬懿長期相持。

但是,由於諸葛亮的身體情況日益惡化,蜀軍的這次北伐也進入了尾聲。諸葛亮在發動這一次北伐前,就爲自己指定了繼承人。他祕密向劉禪上表,推薦蔣琬爲自己的繼承人,並且將蔣琬留在成都,還留下一批人輔佐他。當諸葛亮去世前,他又召開了最後一次軍事會議,佈置自己死後蜀軍的行動。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隱情?在歷史上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在這次軍事會議中,諸葛亮沒有讓魏延參加。他在這次會議上,將自己死後的蜀軍指揮權交給了楊儀,讓他指揮全軍撤回蜀中。而蜀軍中最重要的將領魏延,則被諸葛亮委以斷後的任務。諸葛亮爲了以防萬一,又派姜維走在魏延之前,作爲實際上的蜀軍的斷後部隊。他下令說,如果魏延願意擔任斷後任務,大軍就按照次序行動。如果魏延不同意,那麼就不理睬他,丟下魏延大軍自行撤退。

諸葛亮去世後,費禕到魏延營中去傳達諸葛亮的命令。魏延聽了十分生氣,他對費禕說出自己的意見,那就是讓諸葛亮的文官護送諸葛亮的棺槨回蜀中,自己接管蜀軍繼續北伐。誰知道費禕尋找藉口跑回蜀軍大營,向大家彙報了魏延的意見。於是大家便按照諸葛亮留下的命令,不理會魏延徑自撤退了。

魏延聽說大軍撤退的消息十分生氣,他率領部下搶先撤退,一路上燒斷棧道。當蜀軍主力到達斜谷南口的時候,遭到魏延的堵截。蜀軍中的大將王平上前呵斥道,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如此作亂。魏延的部下認爲過錯在魏延,因此都四散離去。魏延和他的兒子數人奔漢中,被楊儀派馬岱斬殺,並且還夷滅了魏延的三族。

二、魏延的死因。

魏延被殺的原因,在《三國志》中就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那就是“不便背叛”。這是因爲魏延並沒有背叛的理由,而且他的行動也表明了沒有與蜀漢的敵人有勾結。魏延的死因實際上是因爲和諸葛亮的長史楊儀爭奪軍權,失敗被殺。

魏延在歷史上並不是投降劉備的降將,而是帶着自己的部曲投奔的劉備。他跟隨劉備後,屢建戰功。在奪取益州和漢中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漢中之戰後,他是劉備親自挑選的漢中太守,負責守衛蜀漢的北大門。

在諸葛亮時代,由於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的失敗,魏延成爲蜀漢首屈一指的大將。他被諸葛亮調入自己的手下,成爲他的先鋒。在陽溪之戰中,魏延率領的蜀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他也爲此被封爲南鄭侯,假節,成爲僅次於諸葛亮的將領,並且也被大家公認爲將來接替諸葛亮職位的人選。

但是魏延這個人雖然驍勇善戰,可是他也有着自己的缺陷。他的性格過於自傲,和同僚的關係都不好。尤其是與諸葛亮手下的長史楊儀的關係特別惡劣。楊儀是諸葛亮倚重的文官,他爲諸葛亮操辦後勤等事務十分得力。楊儀依仗諸葛亮的器重,對魏延毫不相讓。楊儀的職位本身就低於魏延,魏延自然對此十分惱火。兩人最後勢同水火,爭吵時魏延竟然拔出刀來威脅楊儀。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隱情?在歷史上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第2張

因此,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對於楊儀接管軍權,指揮自己斷後十分氣憤。他對費禕說,我是什麼身份,能夠受楊儀的指揮,爲他做斷後的將領。爲此,魏延爲了奪取蜀軍的指揮權,與楊儀發生了武力衝突。最終魏延爭奪軍權失敗,被楊儀所殺。

三、魏延之死是否與諸葛亮有關。

魏延是因爲和楊儀爭奪軍權失敗而被殺,這已經成爲大多數人的共識。那麼,魏延的死是否有諸葛亮的參與呢?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楊儀擅自做主,沒有諸葛亮的參與,另一種說法是這一切的幕後操縱者就是諸葛亮。

我們先看第一種說法。這種說法認爲,這一切都是楊儀的計謀。這種看法認爲在諸葛亮彌留之際,已經神智不清,無法表達自己的意圖。於是楊儀藉助自己長史的身份,運用自己的手中權力,假借諸葛亮的名義造成了這一切的後果。是楊儀在通知召開最後一次軍事會議的時候,特意沒有通知魏延參加。

在會議上,楊儀假借諸葛亮的名義發佈命令。是他自己擅自做主,命令魏延斷後,並且讓姜維擔任大軍的實際後衛。如果魏延不聽從指揮,就捨棄他撤軍。而當魏延和楊儀發生衝突的時候,又是楊儀以諸葛亮的名義指揮蜀軍攻破魏延,誅殺了他。

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在《魏略》中也記載有類似的記載。在這個記載中說,魏延聽從諸葛亮的安排,率領蜀軍撤軍。楊儀見魏延掌握軍權,害怕被魏延殺害。於是他造謠說魏延要叛變北上,率領部下攻打魏延。魏延沒有反叛的心思,於是不和楊儀交鋒,主動退走,被楊儀所追殺。

不過,我們看歷史上的記載,就能夠看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爲從種種跡象可以看出,楊儀的所作所爲並不是他擅自做主,而是受諸葛亮的安排。首先,諸葛亮在出師前,就已經祕密指定了繼承人。但是楊儀、魏延都不知道這件事,他們都認爲自己是繼承諸葛亮職位的當然人選。因此,楊儀纔會回到蜀中後,才發現自己失去了一切權力。沒有諸葛亮的事先安排,楊儀是不會落得如此境地的。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隱情?在歷史上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第3張

其次,在蜀軍撤退的時候,在大軍指定姜維作爲後衛後,又命令魏延作爲斷後之將。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大軍就不管魏延,直接撤退。如果是楊儀擅自指揮蜀軍撤退,以他的心胸和對魏延的仇恨,是不可能下這個命令的。楊儀從心裏懼怕魏延的軍事才能,爲了免除後患,他最可能採取的舉動,就是不通知魏延自己撤退,把魏延丟給司馬懿借刀殺人。

第三,在蜀軍撤退時,安排得十分周密。在司馬懿追上的時候,蜀軍絲毫不亂,擺出反擊的架勢。這讓司馬懿以爲自己中計,趕快逃回自己的軍營,蜀軍得以安全撤退。在面對魏延的阻攔,蜀軍中能力僅次於魏延的將領王平沒有斷後,而是在蜀軍的前鋒。在王平的攻擊下,魏延的軍隊紛紛逃散。這些安排不是楊儀可以做到的,只有諸葛亮才能安排妥當。

因此,給魏延下達這樣命令的人只能是諸葛亮。他知道自己一死,就沒有人能夠壓制住魏延。但是爲了魏延和他的部下的安危,他還是爲魏延留下一條出路。而且派去向魏延傳達命令的費禕,正是諸葛亮的親信,他在日後接替蔣琬成爲蜀漢的執政者。這就說明了這一切都是出自諸葛亮的安排。

因此,魏延的死背後有着諸葛亮的影子。那麼諸葛亮爲什麼要這樣安排,讓魏延死於非命呢?其實,諸葛亮也有着他自己的苦衷。他臨死前的這個安排,是爲了蜀軍的安全,也是爲了蜀漢政權未來的安全。而這個安排,思想源自於諸葛亮平日裏喜歡吟唱的《梁父吟》中“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在當年孫權接待蜀漢使者的時候,就問道說魏延和楊儀都是小人,他們在諸葛亮死後必然作亂,問諸葛亮是否有安排。蜀漢使者的副手回答說,魏延和楊儀雖然有缺點,但是現在正是用人之際,諸葛亮使用他們的長處。等到將來,諸葛亮肯定會有安排。諸葛亮在得知使者副手的回答後,提拔了這個人。這說明諸葛亮認同這位使者副手的說法。

由此看來,魏延和楊儀的死就都不是偶然事件了。諸葛亮在出師發動第五次北伐前,就祕密確立了繼承人,但是他對魏延和楊儀保密,讓他們對此都勢在必得。這樣,諸葛亮的職位就成爲讓魏延和楊儀紛爭的那個“桃子”。

魏延之死是否另有隱情?在歷史上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第4張

諸葛亮還將這個矛盾繼續擴大,把蜀軍的指揮權暫時交給楊儀,並且讓職位高的魏延給職位低的楊儀斷後。按照魏延的脾氣,他自然不會接受這種安排,肯定會和楊儀爭奪軍權。魏延的軍事能力強,但是兵力小。楊儀兵力強,但是軍事能力差。楊儀爲了躲避魏延的攻擊,只會加速撤退。這樣,再加上諸葛亮的周密部署,蜀軍就可以儘快撤回漢中。

而當魏延對楊儀發動進攻的時候,蜀軍派王平對敵,並且拿着諸葛亮的名義來壓制魏延。魏延的部下果不其然的逃散,魏延也被追殺。而楊儀在大軍安全撤回後,就被剝奪了一切權力。當他口出怨言的時候,諸葛亮的親信費禕檢舉了他,最終將其處死。

諸葛亮這樣做,主要是他定下了在他去世後,蜀漢停止北伐,休養生息的政策。如果魏延和楊儀存在下來,就會使得這個政策破產,給蜀漢政局產生動盪。因此,爲了蜀漢大軍安全撤回漢中,並且保證蜀漢的長治久安,諸葛亮用這樣的安排,除掉了魏延和楊儀。

結語:

魏延的死主要是因爲他和楊儀爭奪軍權失敗,被楊儀所殺。對於魏延來說,以背叛的名義殺害他是冤枉的,他至死沒有反叛蜀漢政權。魏延的死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他過於自傲的主觀原因,在關鍵時刻,他不能冷靜地看清形勢,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諸葛亮對於魏延還是留下了一條生路的,那就是遵從命令,爲蜀軍斷後。這樣,當大軍撤回漢中後,一切還會有轉機。可是魏延自認爲是諸葛亮的當然的繼承人,不能忍受楊儀的指揮,與楊儀發生武裝衝突。這正中了諸葛亮的“二桃殺三士”的計謀,魏延和楊儀雙雙死於非命。

但是,這一切也讓蜀軍全軍安全回到漢中,蜀漢的政局也平穩過度,爲蜀漢換取了二十年休養生息的時間。諸葛亮的苦心安排,也得到了他預期的結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