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末文人王國維自殺是否和《紅樓夢》有關

本文已影響1.06W人 

王國維的大名對我們來說早已如雷貫耳。在百年文壇之中,他有着不可撼動的學術地位;且又是一代史學宗師,桃李滿天下,趙萬里、吳其昌、戴家祥等等都是他的學生;私淑於王國維的弟子更是不計其數了,著名的史學家郭沫若、侯外廬就承襲了王國維的學術之路。王曉清先生在《學者的師承與家派》一書中就說過:“以王國維爲學術宗主的專門之學,構成了20世紀中國史學研究的半壁江山。”

因爲王國維先生的《〈紅樓夢〉評論》是至今被奉爲經典的名作,所以很早我就細細地拜讀過了,但對王國維的瞭解也僅限於他對“紅學”的研究。前段時間在圖書館無意間翻到了王國維的《靜安文集》,讀罷我感慨頗多!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在頤和園縱身跳入昆明湖。在那樣一個政治風雲突變的年份,王國維讓自己的生命牢牢地定格在了一片水波之中。

我一直都很納悶兒:這樣一個大學者,這樣一個深研《紅樓夢》精神的人,在“紅樓”之中苦苦尋求到了“解脫之道”的一代國學大師,怎麼會去自殺?王國維先生在《〈紅樓夢〉評論》中就明確地表示過,自殺不是真正的解脫。《紅樓夢》中的解脫之道,是“存於出世,而不存於自殺”。在王國維先生看來,《紅樓夢》中,最後真正解脫的只有三個人——賈寶玉、賈惜春、紫鵑。他們最終都皈依佛門。而在這三人之中,惜春和紫鵑的“解脫”是“觀他人之痛苦”後得到的人生感悟,是一種自然的覺醒:這種解脫的層次其實並不深刻。王國維認爲,賈寶玉纔是書中唯一能夠從人生的痛苦之中自拔而解脫出來的人:這纔是最高層次的“解脫之道”。

但問題隨之而來了!好一個解脫之道“存於出世,而不存於自殺”!王先生,您爲什麼最後用一個驚世駭俗的“弧線”沉入湖底?這種自殺有什麼超然脫俗呢?

解密:清末文人王國維自殺是否和《紅樓夢》有關

在閱讀了《靜安文集》之後,我漸漸有了零星的答案。王國維自幼坎坷,3歲喪母,29歲父親去世,30歲繼母和妻子相繼離開人間。生活的變故使他性格內向。在文集中,他說自己“體素羸弱,性復憂鬱”,“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吾前”。曾經,就是這樣一個身體單薄的年輕人,日日思考,憂慮的都是人生的終極問題。後來他接觸到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這種哲學理念和他的人生經歷與感悟不謀而合,於是他便開始沉溺於叔本華的思維之中。

叔本華認爲,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自己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意志就是生活的慾望。所以悲觀主義哲學認爲,生命因意志而存在,對人生的終極理解就是求得一種解脫。王國維認爲,人生的苦痛是多方面的,但男女之間的情慾所釀成的悲劇具有無限的永久的意義。男女之慾,一旦陷入而不易自拔,便有害無利。對於人而言,肉體本身就是一種欲苦。這種思想,其實不單單是王國維所有,老子也說過:“人之大患,在吾有身。”

王國維最後投湖自殺,是因爲他沒有得到叔本華的解脫之道,還是沒有真正悟出《紅樓夢》的解脫精神?很多學人都斷定王國維是消極的,但是就文學評論而言,並非積極就好,消極就差。文學評論只能代表評論者所持的價值觀念而已。對於積極與消極的定義,所持不同哲學觀念的人各有其不同的解釋。例如儒家文化認爲,挖掘自身的潛力,投身於工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積極;而道家文化認爲,看破生死,看破功名,修其身心,超越自我——這纔是積極;而佛家文化認爲的積極,卻是超脫凡塵,六根清淨,渡苦渡難。那哪一種纔是真正的積極呢?恐怕只是修儒說儒,修佛說佛了。

我記得葉嘉瑩先生在研究王國維的時候,對王國維的性格作出了兩點評論:第一,理智與感情兼長並美;第二,憂鬱且悲觀。這兩點也是造成王國維最後自殺的主要原因。

問題仍然回到自殺上來:一個在《〈紅樓夢〉評論》中“斜視”自殺的人,爲什麼最後還要選擇這樣一條道路?

抱着這樣的問題,我又重新閱讀了《〈紅樓夢〉評論》。這次我發現了一個微小的信息,就是王國維評價鴛鴦之死。鴛鴦因爲反抗賈赦,不願意去做他的小老婆。後四十回中,賈母死了,鴛鴦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捏控在了賈赦的手裏,最後上吊自殺了。王國維認爲,鴛鴦之死和金釧、司棋等的自殺有所不同。王國維說:“鴛鴦之死,彼固有不得已之境遇在。”看到這句話,我豁然開朗——王國維的自殺,是否也有“不得已之境遇在”呢?

通觀王國維的生前文字,雖然他沒有皈依佛門,但是已經有了出世的覺悟。例如他對“悲劇”的理解也是新穎而深刻的。他認爲世間的悲劇有三類:第一類是由陰險惡毒之人造成悲劇;第二類是偶然性的錯誤所造成的悲劇;第三類是“存在悲劇”,是由人物的相互關係和彼此地位的不同造成的。在這三種之中,第三類悲劇是最可怕的,也是隨時存在我們身邊卻無聲無息而不見血腥的悲劇。《紅樓夢》演繹的就是這樣的悲劇。

可是歷史發展到北伐的前夕,北京城有一種傳言:當北伐軍進入北京城之後,那些頑固的、保守的、循舊的滿清遺老們都要被統統治罪。王國維是滿清的遺老嗎?也說不上,在他的內心深處,是不願意看見溥儀依靠日本人的力量來建立僞滿洲國的。但是我們不要忘了,王國維是溥儀的師傅。在溥儀年幼之時,他手把手地教溥儀讀書寫字。王國維是一個情感和理智兼長並美的人。他也曾經感慨過,滿清的衰亡不是溥儀的罪過——他不過是在亡國之時做了一個亡國之君而已。所以在王國維內心深處,和溥儀的那段師生情誼是不能輕易決絕的。如果北伐軍以滿清遺老來治罪於他,他可能也就有口難辯了。

如此,我們便可理解其因“不得已之境遇在”而自殺了。但是,王國維的情感和理智兼併,是優點,還是缺點?從學術研究來說,這是難得的“兼併之美”。文學研究的本身需要情感去體悟,同時又需要理智來剖析。正是因爲兩者兼得,王國維才成了一代宗師。但是恰恰又是因爲情感和理智二者的矛盾和摩擦,他最後走向了昆明湖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