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病逝後,楊榮等人爲何祕不發喪?爲了保證太子順利繼位

本文已影響2.1W人 

朱棣,即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共二十二年,年號“永樂”。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伐韃靼,結果因韃靼太師阿魯臺遠遁無功而返。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歷史上朱棣第五次出征,朱瞻基、朱高煦、于謙等均爲隨軍出征,而且朱棣駕崩並未更改儲君,太子朱高熾繼位看上去毫無問題。但朱高熾的繼位也並非沒有隱患。

不說別人,漢王朱高煦就對皇位虎視眈眈,朱棣也的確曾有意立其爲儲君,不過在首輔解縉的勸說下,朱棣最終還是立了長子朱高熾爲儲君,而朱高煦則被封爲漢王,而爲了防止其謀奪儲君之位,更是將封地放在了雲南。

不過,朱高煦並未放棄爭奪皇位,不僅遲遲不肯就藩,更是最終求得朱棣讓自己留在南京。之後,他又陷害太子和支持太子的大臣,結果導致解縉冤死、黃淮入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高煦被改封青州,然而即使在朱棣的催促之下他仍然不肯就藩,更是招募精兵三千人,還殺死了兵馬指揮徐野驢,並僭用御用車馬器物。

朱棣病逝後,楊榮等人爲何祕不發喪?爲了保證太子順利繼位

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棣得知朱高煦多有違法之事,一怒之下將其囚禁在西華門內,甚至準備將其廢爲庶人,幸有朱高熾爲其求情才得以倖免,但朱棣還是削去朱高煦的兩護衛,並處死了他的親信。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又將其改封到樂安州,朱高煦這纔在朱棣的強硬要求下出京就藩,但卻心懷怨念,甚至策劃謀反。

雖說朱棣去世時儲君位置已經確定,但皇帝駕崩於外,而朱高煦又野心勃勃,誰也不敢擔保他是否會生出什麼事端。這種情況下,保證太子順利繼位,穩定朝局顯然纔是最爲重要的。

關於朱棣駕崩前後的事情,史料其實還是比較豐富的,《明史·成祖本紀》和《明太宗實錄》對此均有記載。雖然楊榮等人選擇了祕不發喪,但並不像當年趙高、李斯那樣用鹹魚掩蓋氣味,而是採用了另外一種辦法。

朱棣病逝後,楊榮等人爲何祕不發喪?爲了保證太子順利繼位 第2張

其中,《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朱棣駕崩之後,隨軍出征的宦官馬雲、內閣首輔楊榮、內閣大臣商議後,決定祕不發喪。而爲了處理遺體,他們命工部官搜取軍中所有錫器,銷熔後打造成一隻圓桶,將遺體裝置桶內,再密封桶口,之後將承造的工匠殺之滅口。同時,命令光祿官每天三餐照常進膳。而楊榮和少監海壽則先回京師,向太子朱高熾報告情況,決定處理方法。原文如下:“秋七月庚辰,勒石於清水源之崖。戊子,遣呂震以旋師諭太子,詔告天下。己丑,次蒼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喪禮一如高皇帝遺制。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祕不發喪,熔錫爲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壬辰,楊榮偕御馬監少監海壽馳訃皇太子。”

《明太宗實錄》的記載於《明史》大體不差,原文如下:“上崩,大監馬雲等以六師在遠外,祕不發喪,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議,喪事一遵古禮,含斂畢載,以龍轝所至,御幄朝夕上食如常儀”。可見,爲了防止軍心渙散,以及保證太子順利繼位,楊榮等人的確選擇了祕不發喪,密封藏屍。最終,朱高熾順利即位,國家政局未發生絲毫的騷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