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沒有什麼技術手段 古人爲何不去僞造銀票換錢

本文已影響1.69W人 

還不知道:古代銀票就一張紙,爲何沒人造假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銀票無論是哪一朝代,都是人們嚮往得到的東西,但是有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些非君子就在想些歪門邪道,比如,研製假鈔。這種現象現在也存在着,雖然科技進步了,國家利用很多的科技手段進行防僞標識,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仍然會鑽技術的空子,找到可乘之機,但隨着法律的不斷完善,科技的不斷進步,造假鈔這件事還是得到了很好的遏制。

但是在古代,朝廷沒有什麼技術手段,人們辨別真假的能力也有限,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製假簡直易如反掌,有心人或許憑藉着高超的畫技就可以製造一張假銀票,但即便如此簡單,卻沒有人敢製造假銀票,這是爲什麼呢?

01古代銀票

據史料記載,銀票是宋代纔開始出現在市場上的,在此之前,人們一直都是使用金、銀作爲交易媒介。但是金、銀不僅有損耗,而且很沉重,並不利於大額的使用,想要買點貴重物品,還要帶幾個人擡個大箱子才能進行交易,着實讓人頭疼。

後來金銀的數量也開始出現緊缺,因爲金、銀不僅要滿足貨幣功能,還有人需要將其製成飾品,導致現有的金、銀儲備已經不能滿足百姓和朝廷的使用需求,爲了解決以上的問題,銀票就脫穎而出了。

古代朝廷沒有什麼技術手段 古人爲何不去僞造銀票換錢

銀票的原材料是紙,有可以摺疊,利於儲備,損耗小等種種優點,但是在銀票剛剛出版時,並不受歡迎,這主要是因爲,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對銀票有新的認識,古板的思想讓他們覺得只有金、銀纔是市場上的硬通貨。所以,起初銀票並沒有得到百姓的信賴和支持,百姓自然也不會動心思去想辦法制假銀票。

直到後來商人之間開始頻繁的使用銀票,纔打破了這一局面。商人因爲頻繁的出入各種場所和地區,並且交易的面額都比較大,攜帶銀票的優勢就體現出來。當銀票開始逐漸在市場上活躍起來後,百姓也就意識到,原來銀票有這樣的價值。

這時候就有一部分人開始針對銀票研究如何造假。這個行爲也得到朝廷的重視,開始針對銀票設置了種種律法,也開始研究防僞辦法。

02對銀票的保護

那麼當時的情況,沒有現代科技的輔助,朝廷該怎麼樣做好防僞工作呢?要知道,當時的銀票不過是一張紙而已,如果有心之人在繪畫上有特殊才藝,那麼就很容易繪製出一張銀票出來,只憑肉眼辨別真僞。

古代朝廷沒有什麼技術手段 古人爲何不去僞造銀票換錢 第2張

當時宋朝官員想出的對策是這樣的:朝廷組建一個專門生產銀票的製作班子,這個組織裏都是朝廷爲了研製銀票而專門蒐集的人才,他們有自己內部的製作規則,對外保密,讓外面的普通百姓根本無法得知銀票的製作步驟,用信息的不對等對銀票的安全形成一種保護。

另外,朝廷還不定期的會更換銀票的樣式。當新一批銀票開始流入民間市場時,舊的一批銀票已經失去了交易的效力,造假分子想要臨時更換已經爲時過晚,就算造假者有內部消息,可以及時做新銀票,但是成本壓力大,造假者的經濟實力如何能和朝廷的經濟實力相抗衡呢?所以,造假者費了半天的功夫,假銀票不僅會被淘汰,甚至還會因此賠錢。  後來,銀票之上不僅有一些數額和印章,還有更復雜的圖紋。而這些圖紋採用的是拓印的方式,而拓印的技術民間並沒有流傳所以不法分子要想造假,就只能臨摹。這樣真假差異就很明顯。

而朝廷除了不斷研製防僞方法外,還會額外搭配一些懲罰律法,規制造假行爲。

古代朝廷沒有什麼技術手段 古人爲何不去僞造銀票換錢 第3張

03對造假銀票的懲罰

當時的朝廷也認識到假銀票問題的嚴重性,當銀票被廣泛使用時,立刻完善在相關方面的律法,爲了能夠徹底扼制這種造假的不良現象發生,朝廷在銀票上寫了一句話,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

那就是:“僞造者死”!這句話印在每一張銀票上,就是朝廷想要警示不良分子不要動歪腦筋,及時意識到造假的嚴重性。也正是因爲這句話,起到了很好的防範作用。

古代朝廷沒有什麼技術手段 古人爲何不去僞造銀票換錢 第4張

或許有人覺得,這句話不過是嚇唬人的,不足爲懼,但這樣的想法是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的,並不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要知道,當時銀票廣泛在商人圈裏流通,當時車馬很慢,一張銀票輾轉的次數其實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朝廷並不需要費很大的力氣就可以追溯到銀票的使用者和製造者。造假者不會只造假一張,一旦官府追查下去,造假者就必須要銷燬其餘的假銀票,這是非常虧的。

本來造假的難度就很大,在加上懲罰力度強,造假者也就不願意去冒險。所以,在多重的管理之下,古代造假者一方面是因爲不敢造假,爲此被施以斬刑實在不值得;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實在無利可圖,而選擇放棄造假。

古代朝廷沒有什麼技術手段 古人爲何不去僞造銀票換錢 第5張

04結語

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貨幣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古代雖然沒有現代的高科技,但是在貨幣防僞方面做得還是很出色。隨着時代的進步,我們防僞的技術在提高,但是不法分子的造假技術也再不斷“推陳出新”,所以,未來的發展中,我們還是不能放鬆對貨幣真實性的監管。

古代一句“造假者死”,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現代社會來說,也可以借鑑這種震懾式的方法,或許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這種造假幣的方式現在還是屢禁不止,是否是因爲我們的懲罰力度不夠造成的,如果是這樣,我們未來應該加強在懲罰上的完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