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期太守是什麼官職?有多大的權利?

本文已影響2.8W人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帶來的文章。

太守本來叫郡守,漢景帝更名爲太守,爲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秦朝統一之前,實行的是分封制,春秋戰國後期郡縣開始出現。秦將全國分爲40多個郡,漢朝沿襲秦制,同時實行分封,所以出現了郡、國(諸侯國)並存的局面。兩漢太守位高權重,不亞於分封時期的諸侯王。

地位尊崇

漢景帝爲何改郡守爲太守?其實很容易理解,漢景帝時期劉邦分封的同姓諸侯王尾大不掉,釀成“七國之亂”,漢景帝平亂廢了很大的力氣。改郡守爲太守就是爲了提高郡守的地位,打壓諸侯王。“太”在中國古代經常和“大”通用,三公之一的“太尉”,九卿之一的“太僕”,可見漢景帝用心良苦。

太守秩二千石,其俸祿水平和三公一樣。平時皇帝召見太守需要用賜璽書。太守如果治理地方成績顯著,可以進入中央政府擔任公卿(高第得入爲公卿)。例如西漢時期的張蒼、申屠嘉都是從地方太守,因政績卓越,進入中央政府擔任丞相。東漢情形也差不多,太守入朝爲三公非常常見。

漢朝時期太守是什麼官職?有多大的權利?

太守在郡得自闢屬官(掾屬限用本郡人),這幾乎相當於太守有自己組織郡府統治班子權力。由於郡吏由太守徵辟,所以郡吏對太守,其名分也相當於君臣。比如很多郡吏稱太守爲“府君”,一個“君”字足見其榮寵;很多郡中官吏,稱自己的郡爲“本朝”,這幾乎把郡等同於一個獨立的政府。

權力極大

除了極高的官職和社會地位,太守在地方上權力也非常大。太守最直接的權力就是主持郡裏的政事,同時可以自由支配地方財政(每年派上計朝廷),另外太守兼管地方軍政。西漢時郡有都尉,爲地方武官,但歸太守節制,東漢時直接生除了都尉一職,所以東漢史料中常見“郡將”的說法。

政治、財政本來就是地方長官的重心所在,但兩漢太守能夠管理軍事,卻是極大的權力。所以到了東漢末年,纔會出現羣雄並起的局面,一個郡的太守就可以是一方諸侯。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諸侯中就有: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河內太守王匡、濟北相鮑信等等。

在兩漢人心目中,郡守有時候比朝廷更重要,只有太守沒有天子。漢末廣陵太守張超,被曹操所殺,張超的故吏臧洪當時在袁紹麾下任東郡太守。臧洪爲救張超,曾向袁紹請兵,袁紹拒絕,臧洪居然公然和袁紹決裂,可見張超在臧洪心目中的地位,比袁紹重要的多。

另外,兩漢由於郡、國並存,郡之長官爲太守,諸侯國名義上的長官爲諸侯王,實際上權力掌握在國相手中。國相就相當於郡裏的太守,實際地位權力和太守一樣。比如濟北國相鮑信,曹操曾擔任過濟南國相。

原因及惡果

郡國守相,在地方政府爲何有如此高的地位和權力,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央政府的刻意爲之,兩漢郡國並存,爲了打壓諸侯王,自然需要太高太守的地位。其二,兩漢據先秦不遠,很多士人百姓任然有很濃重的封建殘餘思想,皇帝太遠,太守纔是自己的主君。

漢朝時期太守是什麼官職?有多大的權利? 第2張

第三,從制度上來講,故吏爲何對太守如此尊敬,甚至甘願爲之赴死,這是當時社會的一種風尚。由於兩漢實行察舉制,所以太守纔是掌握士人仕途之路的關鍵人物,太守所舉孝廉、茂才,大多都是自己所徵辟的吏員,當他們走上仕途之路,怎會不感念舉主的恩情。

所謂“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就是這個意思。爲什麼袁紹、楊修的家族四世三公、四世太尉?就是因爲他們長期擔任高官,所能舉薦的人才特別多,這些人就都成了他們的門生故吏,自然在朝廷中的關係網越來越密,根扎得越來越深。隨着時間的推移,就成了門閥士族的萌芽。

太守權威太重,對中央政府自然不是好事,於是漢武帝時設立刺史一職,對太守進行巡查監督。在全國劃分十三州部,每一個州設立一名刺史,主要的職責便是監督太守的工作。當時刺史秩六百石,根本沒有太守高,但是卻擔負着監督太守的重任,屬於位卑權高的職位。

在西漢時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極大地限制了太守的行爲,減少很多不法之事的發生。東漢時期刺史增秩到二千石,權重開始有所增加,到漢靈帝時,由於黃巾起義後地方紛亂四起。劉焉建議漢靈帝設立州牧,於是州郡成爲割據勢力,三國亂世就此到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