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爲什麼不在前期就殺掉劉備以絕後患?

本文已影響2.96W人 

“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時候是劉備最落魄的時候。此時諸葛亮還在南陽種田,而劉備則難覓落腳之地,那麼曹操爲什麼不在這時候就殺掉劉備以絕後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煮酒論英雄前天下形勢:曹操在逐鹿中原之戰中勝出,但陷入四面環敵的戰略困境

東漢末年,在黃巾起義的沉重地打擊下,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名存實亡。而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州郡長官、地方豪強趁機割據一方,並脫離了東漢中央政府的管轄,天下形成了羣雄並起的局面。羣雄之間彼此爭權奪利、互相兼併,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

公元199年,在經過十多年的混戰後,劉虞、韓馥、陶謙、呂布、袁術、公孫瓚等豪強先後出局,天下的形勢逐漸明朗。

袁紹在戰勝公孫瓚後,已據有幽、冀、青、並四州,盡有河北之地,成爲當時實力最爲強大的軍事集團。而袁紹要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就必須南下,在這種情況下,袁紹與曹操之間必有一戰。

曹操在逐鹿中原之戰中勝出,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地盤,而且曹操又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法理優勢。這就是後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今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當然,此時曹操並未“擁百萬之衆”,但也是當時唯一有實力能與袁紹一較高下的軍事集團。

曹操爲什麼不在前期就殺掉劉備以絕後患?

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把雙刃劍,此舉雖可讓曹操擁有法理上的優勢,但也引起天下共憤,使曹操成爲衆矢之的。

曹操的地盤處於四戰之地,北有袁紹虎視眈眈,西有關中諸將觀望,南有虎踞荊州的劉表蓄勢待發,而孫策也在東南方向(東吳)蠢蠢欲動。就算是寄居籬下的劉備,實際上也受到了國舅董承的策反(劉備在猶豫中)。所以,曹操此時的處境實際上是非常嚴峻的,如處理不當將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而“煮酒論英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曹操爲什麼要將落魄的劉備與自已相提並論?

曹操此時是雄踞中原的一方諸侯,而且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震天下。而劉備此時卻是兵少將寡,只能靠張飛、關羽充門面,甚至無法擁有方寸立足之地,只好寄人籬下投靠曹操。可以說,劉備在實力上與曹操相差甚遠,根本沒有可比性。

但是,曹操此時卻一反常態,他不僅“表先主爲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而且還當面對落魄的劉備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話。

無風不起浪,無根不長草。曹操在劉備落魄之時不僅對他愈加尊重,還將他與自己相提並論。這究竟是爲了什麼呢?

1、英雄所見略同:劉備在重走當年曹操走過的路曹操年輕時,被州郡舉 “孝廉”爲“郎”,授洛陽北部尉。他上任後雷厲風行,鐵腕治亂。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阿瞞傳》

曹操讓人制作了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的棒子,在衙門左右兩邊各放置了十多根,並規定,犯法者,無論地位高低,一律棒殺。幾個月後,漢靈帝身邊的紅人,宦官蹇碩的叔叔違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殺。從此,曹操聲名鵲起,很快就被徵召任命做了議郎。

而劉備當年在任平原國相時,則對外抵禦賊寇,在內樂善好施,實行仁政。

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爲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國志·先主傳》

劉備平時完全沒有架子,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這在等級森嚴的東漢是非常難得的),連來刺殺他的刺客都不忍下手,所見劉備深得人心的程度。而劉備也因此名聲遠播,連在北海的孔融都知道劉備的仁義之名。

曹操治亂以嚴,而劉備則治民以仁。兩人雖思路不同,但都是爲了達到共同的目的:在默默無聞之時,迅速樹立個人威信。而且,他們也確實達到了樹立個人威信的目的

另一方面,劉備不注重單次戰役的成敗(這是他勝少敗多的原因之一),而且他也不糾結於某一城池的得失。但是,劉備卻注重以仁服人,不管是公孫瓚、袁紹、孔融、陶謙、呂布,還是後來的劉表、孫權,包括曹操自已在內,都沒有人在劉備落難的時候拒絕過他。這就是劉備能夠敗而不滅的原因,也是劉備的可怕之處。

無獨有偶,曹操之前曾與袁紹討論過如何平天下的問題。當時袁紹認爲要先佔據河北,然後再南下爭奪天下。但是曹操的觀點卻與劉備不謀而合,他認爲只要藉助天下人的智慧(謀士)和力量(武將),然後順勢而爲,就能達到攻無不克的效果。

初,紹與公(曹操)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爲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衆,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三國志·武帝紀》

曹操爲什麼不在前期就殺掉劉備以絕後患? 第2張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劉備的所作所爲當然逃不過曹操的目光,曹操認爲他與劉備是英雄所見略同。這就是他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原因之一。

2、曹操未雨綢繆: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曹操想拉攏劉備對抗袁紹公元199年,即官渡之戰爆發的前一年。曹操雖然已在逐鹿中原之戰中勝出,但是,他的實力與袁紹相比,還是明顯處於下風。

而且,曹操的地盤處於四戰之地,而周圍都是虎視眈眈的羣雄。曹操對自己面臨的處境也是心知肚明,因此,他未雨綢繆,提前爲即將到來的官渡之戰做準備。而劉備正是曹操可以爭取成爲盟友的爲數不多的人,準確地說,應該是唯一可以爭取的對象。

另外,上面說過,劉備當時在羣雄之中擁有極高的聲望,是唯一 一個沒有負面新聞的人,簡直就是仁義的化身,當年孔融、陶謙、陳登等人再三勸說劉備接手徐州就是明證。如果能爭取到劉備的支持,曹操至少可以部分消除因“挾天子以令諸侯”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在口碑上不輸甚至超過當時衆望所歸的袁紹。

所以,爲了成功拉攏劉備,曹操就給予落魄的劉備超高待遇,並將劉備與他相提並論了。

綜上所述,曹操之所以將落魄的劉備與自已相提並論,原因之一是曹操認爲他與劉備英雄是所見略同,擁有相同的理念,因此惺惺相惜。原因之二,是因爲曹操處在四戰之地,四面環敵,而且他的軍事實力、口碑都在袁紹之下,所以,爲了確保能在與袁紹的對決中獲勝,他就想拉攏當時以仁義聞名的劉備加盟,以增加勝算。

曹操爲何要將劉備放虎歸山?

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三國志·袁紹傳》

曹操當年在袁紹的極力扶持下,纔有機會在逐鹿中原之戰中勝出。但現在,他卻成爲袁紹的最大對手。所以,曹操很清楚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因此,他不會傻到給劉備鹹魚翻身,從而成爲自己統一天下攔路虎的機會。

但是,因爲以下兩個原因,最終劉備還是成功上演了金蟬脫殼之計,並從此成爲曹操一生之敵。

1、官渡之戰前:劉備對曹操還有利用價值呂布襲劉備,取下邳。備來奔。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衆心,終不爲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三國志·武帝紀》

官渡之戰前,天下的輿論一邊倒地支持袁紹,這讓曹操感到沮喪。他急需像劉備這樣擁有崇高聲望的人才加盟,以提高自身的聲望,同時也可增強軍事力量。可見,曹操此時是沒有殺劉備的動機的,而實際上,他也拒絕了程昱提出殺劉備的建議。

但是,曹操是迫於所面臨的嚴峻情形,無奈之下才想方設法拉攏劉備,以確保能在官渡之戰中勝出。而一旦目的達成,曹操就會對失去利用價值的劉備痛下下手。

劉備也不傻,他在心思被曹操戳穿後,就知道大事不妙,而“失匕箸”就是他內心焦慮的外在表現。因此,他開始着手策劃離開曹操的事宜了。

2、曹操棋差一着,劉備金蟬脫殼袁術自敗於陳,稍困,袁譚自青州遣迎之。術欲從下邳北過,公遣劉備、朱靈要之。——《三國志·武帝紀》

機會是總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未雨綢繆的劉備終於等來了機會,而他也把握住了這稍縱即逝的良機,成功脫險。

曹操爲什麼不在前期就殺掉劉備以絕後患? 第3張

公元199年,走投無路的袁術投奔袁紹。消息靈通的劉備得知此事後,馬上向曹操請纓去追殺袁術,理由是袁術要投奔袁紹必須經過下邳,而劉備之前曾在下邳駐守過,熟門熟路。

由於事出突然,再加上劉備給出的理由無懈可擊,而更爲重要的是,如果讓袁氏兄弟成功合體,那就增加了擊敗袁紹的難度。所以,在情急之下,曹操答應了劉備的請求,但他也留了一手,就是派朱靈與劉備一同出征,以監視劉備。

公將自東征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公曰:“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爲後患。——《三國志·武帝紀》

但朱靈哪裏是劉備的對手,劉備一到徐州就痛下殺手,殺了徐州刺史車胄,成功奪取了徐州。

至此,本想在除掉袁紹後再對劉備下手的曹操,不得不將計劃提前,在官渡之戰前就開始追殺劉備。

但爲時已晚,此時的劉備已如蛟龍入海,就算是曹操也不能輕易使之就範了。果然,曹操雖然擊敗了劉備,但是,劉備卻投奔了曹操的敵人袁紹,曹操最害怕的事終於發生了。

綜上所述,曹操不殺劉備或將他軟禁起來的原因,是因爲劉備暫時還有利用價值。不過,一旦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獲勝,他就會向劉備攤牌的。這點可以從在衣帶詔事件爆發後,曹操契而不捨地追殺劉備看出端倪。

但是,劉備卻通過曹操所說的話洞察了曹操的意圖。並最終利用外出攻打袁術的機會,金蟬脫殼成功逃離了曹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