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加工糧食的?他們都有哪些工具呢?

本文已影響1.63W人 

現代社會,隨着機械化自動化的普及,人們對於糧食的加工可以說基本脫離了人力和畜力,可以靠着各種機器就能完成對各種糧食的一系列加工流程,不僅效率高,而且更加安全衛生,加工的品質也更加穩定。但是古代科技落後,人們是如何加工糧食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說起來加工糧食,很多農村的小夥伴應該會不由自主的想起磨盤。大的磨盤能夠碾碎糧食,小一些的也能磨碎其他的穀物,然而你知道嗎?石磨的歷史可比想象中的還有久。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經學會用石塊製造成石棒和石磨。考古專家在各種遺蹟中的發現了數種大小組合的石棒和石磨。

古人是如何加工糧食的?他們都有哪些工具呢?

這些石磨雖然形狀不一,整體爲長方形,長度一般都在四十釐米左右,石棒爲圓柱形,和擀麪杖類似,長度一般在三十多釐米。在加工糧食的時候,只需要將穀物在磨上鋪開,然後用石棒來回用力的碾壓,不僅可以去除外殼,還可以將糧食磨成麪粉。

不過這種方式隨着糧食產量的提高,弊端也更加明顯,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加工水平也過於粗糙。於是人們開始尋找更加高效的加工手段。於是人們發明了杵和臼。考古專家在距今約五千多年的河南屈家嶺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石杵和石臼。因此可以得知,古人就是用這種更快捷的方式,對糧食進行處理和加工。後來杵和臼除了用來加工糧食,還能搗藥,甚至是加工其他任何需要磨成粉的東西都可以用這套物品。

古人是如何加工糧食的?他們都有哪些工具呢? 第2張

除了上面說的幾種加工工具外,古人還有一類工具名爲“擂鉢”,也叫刻槽盆。基本構造就是在內壁上刻有各種不同凹槽的容器。擂鉢種類繁多,起源也很早。人們將糧食放在擂鉢內,並用杵杆反覆的搗和磨,最後達到去皮或磨粉的最終目的。而盆內凹槽不僅能增加摩擦力,還能提高研磨的效率,還能在淘洗和澄清的時候有利於物質的過濾和沉澱。正是因爲這些特點和優勢,直到現在我國西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擂鉢幾乎是家家必備的生活器具。

不管石棒和石磨,還是杵臼和擂鉢,雖然在現代看起來都是很原始的工具,但其實裏面卻蘊含了先民們的勤勞和智慧,而人類文化和科技的發展也是在這種一點一滴的進步和積累中,最終形成現在的樣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