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更爲什麼在睡覺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知道具體時間的

本文已影響2.16W人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打更人爲何要在人睡覺時打更?他們是如何確定具體時間的呢?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打更人作爲一個存在了上千年,現在安徽省西遞村還能看到的古老職業,提到它,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大奉打更人》裏面那個許七安,還是劇中常見地喊着“寒冬臘月,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報時人員?

受電視劇的影響,小時候我的心裏一直有一個疑惑:

三更半夜的時候,一個打更人打着燈籠走在街道上,他一邊用梆子敲着小鑼,一邊向居民報時預警。但是古代又沒有電燈,古人一般睡得較早,那麼在大家休息的時候報時有什麼意義呢,這樣不會影響到大家休息嗎?

這個問題一度困擾了我很久,直到我偶然間瞭解到更夫真正的作用後,才明白,與更夫發揮的作用相比,他報時時產生的聲音帶來的影響,其實可以忽略不計。

古代打更爲什麼在睡覺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知道具體時間的

一、防盜、防火、教化民衆,保平安,古代的打更人實在太硬核;

古代晚上沒有電,大家只能靠油燈照明,如果一不小心睡着打翻了油燈,木質結構的房屋就容易發生火災。

據史書記載:

案例一:公元1066年正月,溫州發生了一場大火,“燒民屋萬四千間,死者五千人”。

案例二: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晚上,真度門意外失火,由於搶救不及時,大火很快就蔓延到了昭德門、太和門附近。事後相關人員在清理損失的時候,統計出這場大火共燒燬了30多間庫房,其損失難以估量。

刑部調查的時候,發現這場大火的起因是當晚的巡夜更夫(宦官),偷懶跑去睡覺了,結果真度門附近的油燈在燃燒的過程中不小心引燃了木質建築,最終導致了這場災害。

這兩場火災都足以說明,在封建時代,火既是人們烹調食物、取暖、照明的重要工具,也是威脅着民衆生命財產安全的“隱形殺手”。

這個時候,再來看“篤、篤、鏜;篤、篤、鏜”的打更聲,是不是頓時就覺得很有安全感了呢?

打更人這個職業,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的人將打更稱爲擊柝,按照當時古人的記載,每到夜色降臨的時候,宮中宮衛就會“擊木柝,勸呼備火”,所謂備火也就是告誡大家要小心防火的意思了。

除了防火之外,夜晚打更,還可以起到巡護和驅趕野獸的作用。

巡護和驅趕野獸?對,你沒聽錯。

在那種森林資源豐富的山區生活過的朋友,一定看到過野獸在人類生活的區域偷取食物的畫面,而古時候古人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又遠不像我們現在這麼徹底,所以,在一些偏遠的城市周邊人類離野獸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

因而,爲了方便管理城市,加保護民衆安全的考慮,在沒有電燈、照明又比較奢侈的古代,古人便長期實施宵禁政策,用來禁止民衆的夜間公共活動。

同時,夜晚也是盜賊、強盜出沒的時候。夜黑風高,強盜們若是出其不備闖入人家搶劫後,就換地方作案,以當時的刑偵水平偵破這樣的案件往往費時費力又收效甚微,因而,打更人預防式的示警+定期巡視,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二、嚴格意義上來講,打更人並不是我們傳統印象中,那種單純的報時、防火預警人員,他們其實是古代巡防體系的一部分;

在這種背景下,打更人並不像我們認爲的那樣,僅僅承擔着報時的職能,他們還身兼消防宣傳、防盜、維護治安的職能。

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朋友,一定感受到了其中“望樓”搭配“大案牘術”,展現出的強大情報傳遞、收集和處理能力。

現實中,其實也存在着類似的東西,那就是宋朝時的譙樓搭配更夫的配置。

譙樓上設置有計時報時的刻漏,每到特定的時刻,譙樓上的士兵就會通過鳴角伐鼓的方式公佈時間。

更夫們從譙樓上得知時間後,便可以通過敲鼓發出各種聲音,或者打旗幟訊號等方式,向民衆傳遞出具體的訊息。

巡夜的更夫一般有兩人,可以互相配合,有突發狀況,也能提升容錯率。有些比較重要的地方,除了配備更夫外,還會有士兵伴隨巡視。

可以說,更夫除了給民衆示警外,他們本身還擔當着收集整理情報的職責,他們早已化爲了古代巡防體系的一部分。

《續資治通鑑》就記載了更夫巡防保平安的職能:“乞輸小保人戶逐村修鋪屋,備更鼓巡宿。”

打更打更,打梆子或敲鑼其實也是有技巧的,就像摩斯密碼一樣,它是通過敲擊發出的聲音來傳遞時間。

古人將一夜分爲五個更時,時間跨度是從晚上七點到第二天的凌晨五點,在此期間,打更人要敲梆六次。

第一次,是在晚上八點左右,打更人敲鑼一次,敲梆二次算作完成了第一次任務,叫作定更;

第二次,是在晚上十點左右,需要敲鑼二次,敲梆二次,即爲二更;

……

最後一次敲的時候,只敲梆,不敲鑼,並且這一次敲梆是連續敲,意在提醒人們天快亮了,該起牀了。

古代打更爲什麼在睡覺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知道具體時間的 第2張

三、黑漆漆的夜晚,古代沒有時鐘,古人是如何確定時間的呢?方法很巧妙;

看着打更人的工作,咱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

打更人一開始從工作的地點出發時,可以得知準確的時間,那麼他們要走幾個小時,在此期間,他們又如何得知時間呢?

這裏,就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主要的計時方式有三種,分別是百刻制 、十二辰制和更點制,十二時辰就類似於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計時,當時一個時辰約等於現在兩小時,百刻制是配合漏壺和十二辰制使用的,古人可以通過刻數的不同來區分時間。

在不方便使用水漏、秤漏計時方式的時候,古人還發明出了依據人步行來測時的“更牌”計時法,《武經總要》記載:

某月更牌。以探更人每更徐疾行二里,傳一牌,一日一夜計行二百里, 則傳一百牌。常取月中氣爲正。

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寺廟的鐘聲、古人攜帶的更香都是打更人判斷時間的依據。

更香又叫作線香,是宋朝時便已出現,古人用來判定時間的一種工具,影視劇裏經常出現什麼一炷香爲限,就類似於這種東西。

打更人負責人持兵部行文便可以到光祿寺領取線香,然後由他分發下去,下面的打更人就能靠着這種輕便的工具在夜晚判斷時間。

古代打更爲什麼在睡覺的時候 古人是怎麼知道具體時間的 第3張

這小小的梆子裏藏滿了大學問,正是這種不起眼的東西,在上千年的歲月裏,承擔起了報時、防盜,保衛一方平安的功效,時至今日,一些村落依舊保留着這種習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