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坐擁三州之地,爲何卻在短短數年就兵敗身死?

本文已影響5.04K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公孫瓚坐擁三州之地,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短數年便兵敗身死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三年,公孫瓚與袁紹交惡,二人兵戎相見,結果,公孫瓚兵敗而走,退往易城進行堅守。

而袁紹志在生擒公孫瓚,因而催動大軍對易城展開了圍擊,公孫瓚見袁紹不想放過自己,當即命部下依託易城的城防抵禦袁紹大軍的進攻,經過幾輪防守戰,公孫瓚率部打退了袁紹大軍的攻勢。

而袁紹見攻城受挫,生怕戰事生變,便修書一封,送往易城,希望能夠和公孫瓚“握手言和”。

而公孫瓚看過信後,不屑地對部下說道:當今羣雄逐鹿中原,還沒有一個諸侯能夠攻破我的城池,就算是袁紹,他也是拿我一點辦法沒有。

公孫瓚說罷,便讓下屬打發走袁紹派來的使者,並且命部下加強城防,繼續與袁軍抗爭下去。

而袁紹這一邊,知曉到公孫瓚根本不買他的面子,還對他進行了數落,十分的憤怒,當即集結重兵,親自指揮這場攻城戰。

結果,由於公孫瓚將兵力集中於塢壁,導致易城城防兵力分配不均,被袁軍輕鬆攻破, 公孫瓚見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城防被袁軍攻破之後,十分的惶恐,當即派遣兒子公孫續向黑山元帥張燕求援。

公孫瓚坐擁三州之地,爲何卻在短短數年就兵敗身死?

而黑山元帥張燕接到公孫瓚的求援後卻遲遲不發兵,等到第二年的開春才與公孫續統領着十萬大軍向易城進發。

而在易城固守待援的公孫瓚聽聞此消息後,當即派出使者送信給公孫續,要求他率領五千騎兵與守軍裏應外合夾擊袁軍。

但是,送信的使者在半道上被袁軍截獲,袁紹看過信件之後,便將計就計,按照約定日期,命令袁軍假扮成援軍前來,而公孫瓚以爲是援軍到來,就點起人馬,出城呼應,豈料,袁紹在城外已埋下伏兵,將公孫瓚殺了一個大敗,公孫瓚知道自己上當之後,便領着殘兵退入城內,躲進塢壁之中。

袁紹見公孫瓚已是窮途末路,便命軍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塢壁,公孫瓚見兵敗已成定局,袁紹定不會留自己性命,便在塢壁引火自焚,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就這樣,這位昔日叱吒東漢末年的軍閥強人就此隕落,令人爲之唏噓。

《三國志》:建安四年,紹悉軍圍之。瓚遣子求救於黑山賊,復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南山,擁黑山之衆,陸梁冀州,橫斷紹後。長史關靖說瓚曰:“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爲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衆必復可合也。若將軍今舍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瓚遂止不出。救至,欲內外擊紹。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爲應。紹侯者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爲救兵至此,遂出欲戰。紹設伏擊,大破之,復還守。紹爲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

我們都知道公孫瓚依靠武力奪取了幽州,青州,冀州等地,實力更是在袁紹之上,可謂是漢末軍閥第一強人,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如日中天的軍閥強人,在短暫崛起之後,卻又在短短數年之間隕落,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竟令這位軍閥強人在短短數年兵敗身死呢?

公孫瓚雖然坐擁三州之地,並且實力遠超袁紹,但是他的劣勢實在太多,而這些劣勢疊加在一起,就加快了公孫瓚兵敗身死的速度。

第一個劣勢,公孫瓚出身一般,無法獲得士族的支持。

公孫瓚雖然說是貴族子弟,但是他的這個貴族血統並不純正,這就使得公孫瓚無法像袁紹那樣,依靠士族門閥的影響力出仕爲官,而我們在看看公孫瓚的出仕履歷,簡直太過坎坷,充滿了不確定性。

公孫瓚坐擁三州之地,爲何卻在短短數年就兵敗身死? 第2張

等到公孫瓚用武力奪取幽州,青州,冀州三地後,曾對這三地的士族子弟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他們爲己所用,但是這三地的士族子弟不僅看不上出身一般的公孫瓚,更是紛紛去支持公孫瓚的死敵袁紹,三地的士族子弟之所以支持袁紹,是因爲袁紹出身於漢末第一士族。

第二個劣勢,麾下不僅沒有一流謀士,也沒有徵戰沙場的勇將。

公孫瓚作爲袁紹之前的漢末軍閥第一強人,雖然說地盤大,兵士多,但是他麾下的武將和謀士卻是屈指可數,能力一般,

公孫瓚麾下的公孫範、公孫績、田楷、田豫、單經這些將領戰力一般,難堪大任,無法與袁紹麾下的顏良和文丑匹敵。

而在謀士方面,關靖、範方皆是平庸之輩,爲公孫瓚獻上的計策皆是無用之策,看看公孫瓚後續的被動局面和狼狽不堪的樣子,就能夠看出公孫瓚麾下的謀士有多拿不出手。

第三個劣勢,公孫瓚殺害劉虞,成爲人人可誅的大奸賊。

劉虞,是東漢的宗室大臣,他在中平五年被派往幽州,擔任幽州牧,當時,公孫瓚已是幽州一帶的割據軍閥勢力,而劉虞的到來,令公孫瓚受到節制,這就使得公孫瓚懷恨之心,想要將劉虞除掉,得以擁兵自重。

公孫瓚坐擁三州之地,爲何卻在短短數年就兵敗身死? 第3張

而劉虞獲知此事後,便統率十萬大軍來攻公孫瓚,結果,劉虞根本沒有一點軍事指揮能力,被公孫瓚一舉擊敗,並且將其俘獲。

劉虞被俘獲後,公孫瓚利用劉虞的影響力和聲譽,將幽、並、青、冀四州的管控權牢牢掌控於手中,隨後,公孫瓚“榨取”了劉虞剩餘的價值之後,便借朝廷使者的手將劉虞殺死。

公孫瓚殺害東漢宗室大臣劉虞的行爲,不僅令東漢朝廷震怒,更是令天下人紛紛抨擊公孫瓚的無恥行徑,使得公孫瓚失去人心,成爲人人可誅的大奸賊。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瓚乃誣虞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脅訓斬虞於薊市。先坐而咒曰:“若虞應爲天子者,天當風雨以相救。”時,旱勢炎盛,遂斬焉。傳首京師,故吏尾敦於路劫虞首歸葬之。瓚乃上訓爲幽州刺史。虞以恩厚得衆,懷被北州,百姓流舊,莫不痛惜焉。

第四個劣勢,公孫瓚所佔的三州皆是苦寒之地,發展前景不好。

我們都知道公孫瓚佔據的三州雖然地域廣闊,但卻都是苦寒之地,這裏無論是種植糧食,還是發展經濟和人口,前景都不太好。

而反觀袁紹佔據的地盤,皆是肥沃之地,無論是人口,還是經濟都是穩步增長,這就使得雙方在相持戰時,袁紹能夠做到可持續,而公孫瓚卻做不到,這也是爲何公孫瓚在初期兵力上絕對碾壓袁紹,而在後期的戰事中,被袁紹各種碾壓和吊打的一個主體原因,那就是糧食,人口已經落後袁紹很多了,二人之間的平衡被徹底打破了。

第五個劣勢,公孫瓚由於個人的性格原因,無論是對待治下的百姓,還是對待手下的軍士,都是十分苛刻的。

公孫瓚性格暴躁,喜怒無常,並且爲人以自我爲中心,對於治下的軍民十分苛刻,公孫瓚在管制幽州,青州,冀州三州時,多次放縱自己手下的人馬,去掠奪百姓,這就使得三州的百姓對他十分痛恨。

而在對待軍士方面,公孫瓚可謂是十分苛刻,他自己囤積糧谷三百萬斛,供自己和妻妾食用,而對於軍士們,則是任由他們忍飢挨餓。

更可惡的是,在易城被袁紹大軍圍擊之時,公孫瓚爲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將大批軍隊調來保護自己,令手下的一些將領無兵可用,最終紛紛死於袁軍的手上。

也正因爲公孫瓚如此對待自己治下的軍民,這就使得這些軍民最終拋棄了公孫瓚,使得公孫瓚最終成爲了孤家寡人,不得不選擇自盡而亡。

因此,我們綜合公孫瓚身上的五個劣勢,就能夠明白公孫瓚坐擁三州之地,實力遠超袁紹,爲何卻最終在短短數年兵敗身死。

我們回顧他的一生,我們就會發現公孫瓚是一個有雄踞一方的野心, 但是沒有割據一方的能力之人,並且他的情商實在太低,有這樣的解決和下場也是在情理之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