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願意交出殺害關羽的兇手,爲什麼劉備不肯議和?

本文已影響2.53W人 

衆所周知劉備和孫權本來是結盟狀態的,那麼既然孫權願意交出殺害關羽的兇手,爲什麼劉備不肯議和?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劉備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是“忠厚長者”,但同時,他也是一個政治家。政治家總是謀圖實利的,同時,政治家也需要一個良好的形象。或者說,一個良好的形象,對政治家維持輿論政治基礎、團結聚攏人才,有着很大的幫助。

孫權願意交出殺害關羽的兇手,爲什麼劉備不肯議和?

和曹操的赤裸裸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不同(當然,這也是小說家的演繹。我並沒有在可靠的史料中找到關於這句話的記載。如果你有根據,千萬告訴我),劉備一向經營着忠厚、仁慈、重情重義的形象。這形象已經深深根植於人們心中,已經成爲劉備的一部分。如果突然有一天,他推翻了這個形象,就會引起部下與民衆的“信仰崩潰”,對以後的統治不利。

關羽是劉備起事之前就結交的好朋友、好兄弟,被他視爲、稱爲“手足”的夥伴。如果關羽被害這樣的大仇都可以不報,如果與“殺弟之仇”的東吳都可以媾和,那他“重情重義”的“忠厚長者”形象何存?

孫權願意交出殺害關羽的兇手,爲什麼劉備不肯議和? 第2張

聯吳抗曹,這是一項基本國策。這項國策建立的基礎,是曹魏勢大,吳、蜀弱小。但如果“哀軍必敗”、能借關羽之死的餘勢,一舉吞併東吳,或者佔據東吳大片領土,擴大蜀漢的實力,取得足以單獨抗曹的實力,那麼“聯吳”的政策也是可以更改的。

戰也好,和也好,是分析了各種因素之後、綜合考量的結果,而不是一時興起的突然決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