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在明清兩代起到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3.58K人 

想知道保和殿在明清兩代起到的作用分別是什麼嗎?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后、皇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場面會搞的十分盛大。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

保和殿在明清兩代起到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試地點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試是封建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由皇帝親自命題,指定大臣問卷,皇帝還要親自閱看前十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爲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稱探花高中者均被賜予進士及第並委以高官。這樣的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參加者一般須經過鄉試、會試考中貢士方能得到參加殿試的資格。殿試的儀式十分隆重,舉行時間有過幾次變動,清初曾規定在四月初,後改在五月初。乾隆十年(1745年)曾改在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舉行,以後遂成定製。

當日,捧題官及內閣官由內閣經中左門至保和殿,將皇帝欽命之題陳於殿內東旁黃案上。新貢士由鴻臚寺官引導至丹陛兩旁排列,按會試中所種名次,單數者列東,雙數者列西。皇帝御殿,作樂鳴鞭,衆貢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禮。禮畢,皇帝回宮,禮部官員散題,貢士跪受,然後入殿,在殿內兩旁試桌答卷。殿試日給二餐,早餐,每人饅頭四個、湯一碗;午餐,每人餅四張、梨二個、茶一巡。

試卷所採用白宣紙,每份考卷的第一頁,填寫應試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及三代履歷。考畢交卷之後,首頁由彌封官摺疊成筒,密封后加蓋關防。其餘卷面、卷背及騎縫之處,則加蓋禮部之章。考卷由皇帝任命的八名讀卷官評閱。讀卷大臣認爲答得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畫一個圈,最佳試卷就畫八個圈。試卷以畫圈多少排名次,然後將前十名進呈皇帝,由皇帝欽定名次。

進士甲第的選定也並非全都出於真才實學。有時是憑皇帝的一時高興。

保和殿在明清兩代起到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第2張

如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殿試,吳情中了狀元,因“吳”與“無”同音,嘉靖帝便說,“無情”豈宜得第一。當天夜間,嘉靖聽到雷聲轟鳴,不假思索,決定讓秦鳴雷做狀元。這真是會寫文章不如有個好名字。再如光緒二十九年殿試,名列前十名的有個叫王壽彭的,讀卷官對壽彭兩字大加讚賞,傳說中的彭祖活了七、八百歲,爲了博得西太后的歡心,並且慶祝她十月初十的壽辰,於是認爲“壽彭”兩字富有吉祥喜慶之意,因此主考官破例把王壽彭提拔爲狀元。

五月二十五日,公佈考試結果。新科進士們由午門進入太和殿廣場向皇帝行禮,爾後,出宮。這時,順天府尹已爲狀元準備好了傘蓋儀仗,府尹給狀元披上紅帶,戴上大紅花,並向狀元、榜眼、探花各敬酒一杯,扶狀元上馬,送狀元回府第。第二天,禮部設宴款待新科進士們,稱爲“恩榮宴”或“鹿鳴宴”。

我國最後一次殿試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共取過進士150人。從此以後,在中國推行了一千餘年的封建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