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朝後期的皇帝已經無法有效管束文官集團了?

本文已影響2.66W人 

衆所周知明朝皇帝普遍壽命短,而且活的很累,並且明朝後期的皇帝已經無法有效管束文官集團了,那麼這到底是爲什麼呢?其實是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活生生的把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的緣故。

1.皇子成年後要離開京師到外地就藩。

太子留在北京,其他皇子封親王,成年後要到外地就藩。這些藩王非經皇帝批准,不得離開封地。這樣,後任皇上的弟弟們就不能威脅皇帝了,因爲不在身邊,想威脅也威脅不到,至少朱元璋是這樣認爲的。後來,燕王朱棣搶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朱棣覺得藩王有兵權會威脅皇帝,於是開始逐步削奪藩王的兵權,藩王不得再帶兵打仗。明武宗時期,寧王朱宸濠叛亂被鎮壓後,皇室藩王的勢力大減,後來藩王的護衛普遍都被減到1000人以下,崇禎皇帝朱由檢當信王時,護衛只有400人,這點人僅能看家護院。

爲什麼明朝後期的皇帝已經無法有效管束文官集團了?

2.皇后及外戚不得干預政事。

明太祖朱元璋反對女人干政,但是不反對外戚領兵,他的女婿梅殷就是鎮守一方大將。外戚不得參與軍國大事,不得領兵,這是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等人的主張。到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外戚也幾乎成了寄生蟲,沒有實際權力。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城之前,崇禎皇帝找到皇八妹的丈夫--駙馬都尉鞏永固,請他帶兵突圍,鞏永固回答說,外戚不藏兵,這是祖制,鞏家沒有兵,無法完成皇命,說完之後,鞏永固就自殺了。

3.太監不能出門。

朱元璋禁止太監干政;明太宗朱棣開始用太監做一些上傳下達,跑跑腿的事情;明宣宗朱瞻基在大內完善了司禮監製度,讓太監幫忙按照皇帝的意思抄寫批示,好比現在辦公廳的打字員和管蓋章的人,這些人要說有權力,也算是權力;要說這不是權力,這也不是什麼正式的權力,關鍵要看皇帝的態度。王振、汪直、劉謹、魏忠賢這些不可一世的大太監,當年都得到了時任皇帝的授意或縱容,離開皇帝的支持,這些太監啥也不是。而且未經皇帝允許,太監不能離開大內出門,更不能結交外面的文官。

4.沒有宰相牽頭抓總。

朱元璋處死宰相胡惟庸之後,規定今後不再設宰相。此前,朝政由宰相總攬,對皇帝負責;此後,改變爲朝政由皇帝直接總攬。原來,皇帝只要用好宰相、管好宰相就可以了,古語“天下安,注意相”就是這個道理。從制度上說,在明朝只要是官員都可以給皇帝上疏,沒了宰相,皇帝要親自操刀,要親自和這兩萬文官打交道,怎麼管的過來?現代軍隊爲什麼有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層層級級,就是管理工作的需要,一個班長管五六個人,一個排長管三個班長,以此類推,這樣才能管的好。

雖然明朝有內閣首輔,但是內閣首輔只是內閣祕書長,有協調權、提意見權(票擬),但是沒有決定權,沒有用人權,大小事都要報皇帝批准。內閣首輔張居正爲什麼能大權獨攬?張居正的權力來自李太后和萬曆皇帝的絕對信任和背書,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意見都同意,張居正想做的事情也就能做成。失去了皇帝的絕對支持,內閣首輔就沒有那麼大的權力了,張居正的權力早已超出內閣首輔的法定職權,張居正實際上擁有了宰相的權力。但是,此後,明朝再也沒有大權獨攬的內閣首輔了,因爲皇帝擔心自己會被架空,從而不培養張居正式的內閣首輔。皇權清除了相權的威脅,也失去了相權對皇權的嚴密保護。

爲什麼明朝後期的皇帝已經無法有效管束文官集團了? 第2張

經過明朝一代又一代皇帝的努力,終於把這四類對皇帝有危險的人都限制住了。其實,這四類人也是皇權的依靠,失去了這些依靠,皇帝工作起來變得很吃力了。雖然在皇帝的有意培植下,明朝經常有大太監出現,以幫助皇帝制衡文官,但因爲太監的身份自古卑賤,最終都被文官打壓下去。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基本是一個人暴露在兩萬文官面前。沒有精兵強將幫皇帝在前臺打理政務、在幕後協調斡旋,許多事情往往議而不決;皇帝和大臣政見不合時,往往誰也難以輕易說服誰,經常導致朝廷空轉,決策滯後或不科學。要管好這兩萬文官,單憑皇帝一個人是難以做到的,除非是朱元璋、朱棣這樣久經磨鍊的政治強人,正常情況下,皇帝應該要有代理人幫忙打理。代理人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幾個人,最好幾個人,這樣更平衡;代理人可以是皇室子弟、太后,也可以是宰相或被擡高的內閣首輔(比如張居正)等等。

總之,要有人替皇帝當擋箭牌,替皇帝管理文官,替皇帝預先協調紛繁複雜的政務難題,替皇帝鎮住哪些嘰嘰歪歪的人,讓皇帝能耳根清淨,讓皇帝的工作部署能得到有效執行。爲什麼張居正掌權時明朝的各項事業蒸蒸日上,而張居正去世後明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關鍵是沒有人補張居正去世後留下的權力缺口,皇帝真的需要張居正這樣能威懾各方的輔政大臣。沒有張居正,萬曆皇帝被大臣罵了也經常沒辦法反駁。畢竟,皇帝一個人罵不過兩萬人,要講理講不過他們,要吐口水吐不過他們,而如果一味處罰他們也不是辦法。所以萬曆皇帝只好躲在深宮不出門,少惹事才能清靜清靜。爲了圖清靜,明朝皇帝將各方勢力都排擠出了自己的圈子,把各方勢力都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讓自己成爲沒有幫手的真正孤家寡人,皇權無法有效管束各方勢力,尤其是無法有效管束文官集團。

萬曆皇帝

後來的清朝在這個方面做到要比明朝好,清朝的皇權沒有被文官牽制住,主要得益於清朝讓皇家分享了部分皇權。清朝不禁止皇室子弟參政,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雍正的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都爲皇權穩定、朝政大局穩定做出過傑出貢獻。孝莊太后、慈禧太后都曾經威懾了各方勢力,穩定了朝政,這種做法不管是好是壞,從客觀上看,當時有這兩太后在,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清朝對太監和文官都進行了嚴厲管制。清朝的皇權是怎麼把那些文官管的服服帖帖的?大體是這樣做的:在皇帝弱或年幼時,依靠太后、皇室親王等強力介入,爲皇權的部分缺位進行補位。清朝皇帝強的時候,比如親政後的康熙和乾隆時期,皇帝大權獨攬,可以統攬全局、協調各方,這時皇帝說了算,皇室內部勢力很少干預皇帝;清朝皇帝弱或年幼的時候,比如順治幼年時、康熙幼年時,太后、親王進行輔政,威壓各方,保障皇家的最高權威。

清朝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爲吸取了明朝皇權孤單的教訓,從而把皇權的地位在實踐中大大提高,最高層想做的大事,只要不太離譜,都能集中力量去辦成。清朝的疆域爲什麼能那麼大?一塊一塊地收復那麼多地方,是要花很大力氣的。清朝做到了,這得益於清朝皇權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減少了文官勢力對最高層不必要的干擾。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