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兼併蜀地的意義在哪裏?蜀人對秦文化有認同感嗎?

本文已影響2.19W人 

正所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此地自古以來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那麼秦國兼併蜀地的意義在哪裏?蜀人對秦文化有認同感嗎?其實秦國在完成蜀地的征討之後,除了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之外,也加強了蜀地對秦國的文化認同感,從技術到習俗,甚至後來的殯葬禮儀,都是蜀地對秦國文化認同之後的產物。

一、秦與蜀之間的紛擾鬥爭

1.秦國的運營與發展

秦國與蜀地之間的關係要從秦國的立國和發展開始說起,秦國雖然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但其與其他的諸侯不同。西周在朝政中所採用的乃是分封制與宗法制,這兩種制度說明西周的制度乃是血緣關係維繫下的等級制度。

而秦國不同,當時秦國的統治者乃是前朝大臣的後人,只因在歸順周朝之後由於非常擅長“養馬”所以受到了周王的賞識,並且給予了可以世襲的封地,這纔給了秦國運營和發展的機會,而當初秦國的封地就是在邊陲地區。

此後的秦國雖然稱得上是一方諸侯,卻也屬於寂寂無名之輩,但那時的秦國還是比較忠心於周王室,在其衰落而無人理會之時,秦國曾經多次率兵救駕,這就導致周王室分給了秦國更多的土地,而後西周滅亡東周分裂,秦國到了秦穆公手中。

秦國兼併蜀地的意義在哪裏?蜀人對秦文化有認同感嗎?

秦穆公看到了周王室衰落的現狀和其他諸侯紛紛脫離管轄,最終決定實現一番宏圖大業。第一步就是從建立自己的勢力開始,首先要做的就是平定周邊的少數民族,所以在秦穆公的領導下,秦國開始討伐周邊的少數民族。

秦國領地本身就地處邊陲,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大有小,但先後都被秦國所征服。在此之後,秦國就需要面對一個最強大的敵人“蜀”,隨着秦國地盤的擴大,和蜀地的衝突也是時常發生,但是迫於雙方的顧慮,大規模的戰爭並未爆發。

如此這般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直到秦惠文王做了秦國的國君,並且很快着手進行滅蜀的計劃。

2.朝堂爭議

在當初秦國決定伐蜀的時候,朝政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爭論。當時惠文王作爲君主,是最早決定伐蜀的,正當軍馬籌備中的時候,韓國竟然領兵入侵,就在此時,朝中著名的外交大臣向惠文王提出了“伐韓”的建議。

這個提議在當時得到了朝中很多人的贊成,一方面蜀地的勢力未知,此去實在是有些冒險,另一方面蜀中之路崎嶇無比,並且多具山川之險,道路難行,即使大軍到處也不一定可以安然到達。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主張伐蜀。

朝中有一位叫司馬錯的人認爲,要想成就王圖霸業,首先就要擴充地盤,尤其是對於現在地處邊陲的秦國來說,地理位置實在沒有進取中原的能力,而蜀地的位置就像是通往中原的補給站,所以必須要首先討伐。

另外,在他看來,自惠文王繼位之後,秦國與蜀地之間的矛盾不斷,摩擦頻繁,如果選擇伐韓,那麼很容易讓蜀國趁虛而入,這對秦國來說不是好消息,而一旦韓國軍隊退卻,一時很難第二次戰爭,所以正是伐蜀的最佳時機。

最終在一番考慮之後,秦國最終還是決定伐蜀。

3.兼併蜀國

其實在秦國伐蜀之前,蜀地自身也出現了問題。當時的蜀地也發生了分裂,苴國脫離蜀國並割據了自己的封地。當時苴國許諾其與蜀國爲附屬關係,所以當時的蜀王就不怎麼在意,但是一段時間之後,苴國逐漸和另外一個叫巴國的政權親近。

時機成熟之後甚至聯合發動了對蜀國的戰爭,最終這兩國的聯合軍隊被蜀國擊敗。與此同時三方的勢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耗,秦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動了伐蜀的戰爭。

秦國先是假意援助言和,緩和與巴國及苴國之間的聯繫,隨後命令司馬錯帶領三十萬大軍,兵出金牛道,直指蜀國。由於當時的蜀國分裂,國家實力已經大大削弱,再加上剛剛經歷戰爭,所以對秦國大軍基本沒有什麼抵抗能力。

秦國很快就將蜀地征服,當然,秦國的目標是一統蜀地,所以在滅亡蜀國之後,直接和出征時期交好的巴國和苴國翻臉,大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征討這兩國,最終掃清了蜀地的抵抗勢力,完成了對蜀地全境的兼併。

二、重要意義與文化傳播

1.蜀地對秦國的意義

蜀地歸屬秦國之後,首先是爲其擴大了地盤,讓地處邊陲的秦國有了問鼎中原的實力;其次,蜀地天府之土,當地豐厚的自然資源和物產讓秦國的總體實力瘋狂上漲,以至於在進入戰國之後,憑藉此地,完全可以無視周邊其他國家的威脅。

此外,秦國對蜀地的佔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蜀地自身的發展。要知道,雖然秦國位置偏遠,卻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原諸侯,而蜀地雖然距離中原較近,但是由於其自身的地形條件,蜀中之人很難與外地取得聯繫,所以各項技術相對落後。

在秦國佔領蜀地之後,打通了彼此之間的聯繫。隨着官吏的派遣給蜀地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比如蜀地就曾擁有豐富的鐵礦資源,但是由於其自身的侷限性,技術層面依舊停留在青銅器冶煉的程度,秦國的佔領爲其帶去了先進的技術。

秦國兼併蜀地的意義在哪裏?蜀人對秦文化有認同感嗎? 第2張

有了秦國的幫助,蜀地的冶鐵技術飛速提高,使當地的鐵礦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因此帶動了蜀地基礎設施的建設,進而帶動了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比如農耕,鹽鐵等等。

爲了創造更多的利益,秦國在可控的條件之下允許商業私營,只需要按時向國家繳納稅款,這些政策在發展蜀地的同時爲當時的秦國創造了巨大的利益,對秦國後續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2.蜀人對秦文化的認同

正如上述的分析,秦國在戰爭發動的同時,自己的文化也是順帶傳到了此地,甚至可以說,秦國爲了蜀地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專門對其進行過文化滲透傳播。

比如在蜀地佔領之初,秦國曾向蜀地進行過一系列的人口遷移,讓秦國居民與蜀人共同生活,相互交流,而秦與蜀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從這時候開始。

最初的時候,相比於蜀地特立獨行的文化差異,彼此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首先是在對自然現象的理解方面,雙方就是背道而馳的,當時在伐蜀途中,有一位將領戰死,由於路途遙遠,最終秦王在政府蜀地之後將其埋葬於此。

但就在出殯期間發生了一些現象,首先是天氣大旱,當這位將領的靈柩扶入建好的祠堂中之後,又出現了持續時間很久的大雨天,對於這種現象,蜀地之人將其歸結爲當地祠堂所附帶的神靈力量,而秦國之人卻將其歸結爲將士顯靈。

除此之外,這種存在衝突的文化還有很多,比如習性,氣候,甚至語言,用詞等蜀地與秦國都呈現出了不少的差異。但是在秦國政府蜀地之後,這些水火不容的文化逐漸走向融合,也可以說是蜀人逐漸認同了秦國的文化。

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根本上來看,秦國的文化是要先進於當時的蜀地的。之所以出現衝突,是因爲彼此之間不甚瞭解,不過隨着雙方的交流,蜀地居民在習慣和創造上逐漸向秦文化接近,甚至在多種文化上向秦文化靠攏。

這種情況說明,當時的蜀人已經有了向秦文化靠攏的趨勢,也可以說明他們在慢慢地理解和認同秦文化,隨着這種趨勢的發展,更多的秦人和蜀人相互移居,甚至出現通婚等深切的文化交流現象。

甚至從後來蜀中的墓葬和陪葬品中也可以發現其向秦文化靠攏的跡象,總之這種愈發強烈的認同感讓蜀地與秦國之間的交流往來愈發密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