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東吳政權活的很尷尬,爲什麼這麼說?

本文已影響2.3W人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爲“吳”,史學界稱爲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在三國東部,故也稱東吳。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東漢末年分三國,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權,劉備建立的季漢政權,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從這三個政權的建立者來說,都曾被後世人所崇拜。但是近年來,孫權的口碑越來越低,甚至於很多人認爲,沒有孫權的話,東漢末年會更美好。

歷史上的東吳政權活的很尷尬,爲什麼這麼說?

回顧歷史,我們也可以發現,孫權的東吳政權,確實活的很尷尬?

大魏吳王成笑柄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爲魏王。同年十月十三日,漢獻帝劉協被迫將象徵皇位的璽綬詔冊冊奉交曹丕,宣佈退位。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壇受禪,改國號爲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爲“洛陽”,定都於此。

第二年,劉備乃於建安二十六年(魏黃初二年)四月丙午(初六日,即221年5月15日)幹成都武擔山之南即皇帝位,宣佈“嗣武二祖”(繼承劉邦劉秀),年號“章武”。

而此時的孫權,還只是大魏吳王這樣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名分。

其實孫權大魏吳王的稱號最早起自漢中之戰後:

當劉備取漢中奪上庸,關羽水淹七軍圍困樊城,夏侯淵、于禁兩大軍團覆滅,曹仁軍團也岌岌可危,情勢窘迫下,曹操終於放棄了在有生之年武力統一全國的雄心,同意承認孫權爲割據江南的諸侯(荊州牧),許封高官(驃騎將軍)顯爵(南昌侯)

而此時劉備已自稱漢中王,勢力達到鼎盛,在孫劉聯盟中即將居於主導地位,卻連個“大將軍、大司馬”之類的空頭職務也吝惜贈與孫權。

因此,孫權便迫不及待對曹操上表稱臣,與之締結盟約,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斬殺關羽,更將關羽軍的野戰兵馬數萬,留守軍團數萬,于禁部俘虜三萬幾乎一網打盡,極大增強了自己勢力的人力兵源。

等曹操死後,孫權又以大漢帝國境內第一強藩之尊,支持新任魏王曹丕代漢稱帝,從而得到了“吳王、大將軍、賜九錫、都督荊揚交三州軍事”的豐厚報酬,在新生的大魏王朝位極人臣。

歷史上的東吳政權活的很尷尬,爲什麼這麼說? 第2張

只是孫權這種在曹丕和劉備兩大勢力之間走鋼絲的策略,同時也危如累卵,一步踏錯便是萬劫不復。在猇亭之戰,吳國曆時年餘苦戰,好容易一場大勝,化解了蜀漢以傾國之師東進的危局。沒幾個月後,便和曹丕矛盾尖銳化,魏國三路大軍浩蕩南征。

在朱桓、朱然等東吳名將經過數月苦戰,將三路魏軍盡數擊退後,孫權派遣使者拜謁病重的劉備,和元氣大傷的蜀漢重新通好。

對於一方諸侯而言,孫權能成爲吳王,多少是有些謀略和成功在裏邊的。但是結合後來的三家分天下的局勢,三位政權的建立者而言,劉備一心恢復漢室,曹氏爲了家族榮耀,孫權的這個操作相對而言,就不光彩許多了。

同時也能看出,孫權自始至終的格局,導致他只能成爲一方諸侯,無法達到一統天下的地步,能建立吳國,三分天下,可謂是時也勢也。

歷史上的東吳政權活的很尷尬,爲什麼這麼說? 第3張

卑微的稱帝出身

從三家政權建立者的政權合法性來看,曹丕是得到了漢獻帝“禪讓”的,有政治上的優勢,這是法統的勝利,甚至於後世在歸納漢朝到唐朝中間這段歷史時,還是說“魏晉南北朝”呢

而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後,純正的漢朝血脈,自始至終也是打出了興復漢室的旗號。這是血統上的正脈。

而反觀孫權的東吳政權,一沒有被前朝禪讓,二不是皇室血統。如果說真的有什麼可以牽強附會和皇權扯上關係,也就只能說是自己的家族,也曾經得到過傳國玉璽了(經過袁術一手,最後歸了曹操)

合肥之戰“孫十萬”雅號

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孫權不成,班師前留張遼、李典、樂進與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公元215年,曹操出征張魯。對此,孫權見曹操遠在漢中,未能及時回到東邊,在同年八月率十萬人北至陸口,出征合肥。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雙方的兵力差距是非常大的。對於曹操一方來說,不過7000多人,而孫權一方則擁有10萬大軍,可謂對合肥這座城池志在必得。但是,這場戰役的最終走向,卻讓人大跌眼鏡。

在此背景下,張遼在夜間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殺牛犒賞軍士。天亮的時候,張遼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死數十人,斬二員大將,張遼大呼自己的名字,衝入軍壘,到達孫權旗下陣營。對於孫權來說,很可能因爲兵力衆多,想不到張遼敢於偷襲自己,從而猝不及防。在逍遙津之戰中,東吳一方的陳武戰死,宋謙、徐盛軍都不敵,士兵開始潰散,潘璋在後,張遼馳馬追上,在馬上斬殺宋謙、徐盛軍中的二個逃兵,士兵見此,都回頭再戰。孫權見如此情況大驚,無所適從之下只好登上山頂,以長戟自守。

被張遼給了一個下馬威之後,孫權又堅持了幾日,一直未能拿下合肥,於是只得選擇了退兵。然而張遼用實際行動,向他發出了這樣一句質問,“你以爲你想來就能來,想走就能走嗎?”沒錯,在孫權選擇退兵的時候,張遼率軍在逍遙津埋伏,放過先頭部隊之後,專門偷襲孫權的後軍。而孫權正好在後軍之中,於是他再一次差點被生擒。幸好,有淩統拼死力戰,在身邊的人都被殺光之後,也不放棄,一直堅持到孫權順利逃出生天——“統復還戰,左右盡死,身亦被創。”

最終,孫權大軍望風披靡,無人能擋住張遼。戰鬥從日出到中午,吳軍士氣全失,回軍修整守備,曹軍衆人之心安定,不僅成功守住了合肥,還以少勝多,擊敗了江東10萬精兵。因此,曹操對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的張遼倍加看重,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裏僅用了兩次,分別在《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

歷史上的東吳政權活的很尷尬,爲什麼這麼說? 第4張

不可能統一天下的東吳政權

從三家政權來說,無論是國力,還是政權合法性而言,曹魏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這一點從後來的三家歸晉也能看出,司馬家族繼承的就是曹魏的地盤和實力。

而季漢政權,無論多麼勢單力薄,益州疲弊,始終會得到後世人的同情,明知不可爲而爲之,一羣理想主義者的奮鬥,在歷史長河裏,總會散發光輝的。加上有頂級謀臣猛將,統一天下的目標,可以與之一爭。加上劉備早年立下的志向,季漢政權或者一統天下而生,或者爲一統天下而死,別無其他出路了。

而孫權的東吳政權,無論是實力,還是策略方面,其實也是不可能做到統一天下的。遊走於曹劉兩大政治勢力之間,不思統一天下的大事。靠着三分天下而三足鼎立,必然也會隨着天下大勢的變化而滅亡。

歷史上的東吳政權活的很尷尬,爲什麼這麼說? 第5張

孫氏集團的根不在江東建業,也是屬於外來入侵佔領,而且跟本地氏族多有世仇,比如陸遜。所以在若想北伐,後院怕起火。可以說三國孫吳全是以士族的力量來維持的,一旦傷害到士族自身的利益,別說是攻打魏蜀,就算自保都難。東吳不是孫家一個人說了算,別忘了孫策是怎麼死的。孫氏在東吳只是各勢力推崇出來和魏蜀帶頭對抗保自己財產的代表而已,孫權想打開會也不會通過輸贏對於其它人都沒好處,這就註定了孫權一輩子只能守東吳。

而且吳軍都是士族手底下的兵,你讓他們幫孫家打天下?搞笑的,赤壁之戰那是影響到江東士族的利益了,所以一心一意打曹魏,那些主動侵略的戰爭,你看哪次孫吳不是被打成狗,因爲打下來了也沒有那些士族的利益,所以就出人不出力了。所以說吳國的建國國策就沒有統一中國這一說,現實中也沒有發動過統一戰爭,大多時候是還御性用兵,偶爾也搶的地盤小打小鬧一番。

即便東吳全力支持孫權統一天下,在軍事上,東吳也是處於劣勢,東吳沒有控制淮河沿線,相反曹操政權一直牢牢控制着淮河一線。想要北進,必須把淮河沿線作爲橋頭堡,相同曹操政權控制淮河沿線可以隨時從長江中游坐船沿河岸攻擊。南方船隻較多,戰馬很少。尤其是東吳北部被曹魏攔截,西部被蜀漢攔截,東部被大海阻隔,又加上航海技術並不發達,東吳想弄到戰馬很難。即使,經濟,人口都達到了可以統一全國的實力,但是沒有戰馬他也很難取勝。

當時從南方往北打很難,北方只要堅持住,拖後期,南方都得垮。爲啥?看看地理,當時的糧倉在哪?古時沒有三季稻,南方也沒有冰箱。北方只要努力造人就行,你南方試試,餓死你。西蜀那種山地石頭的更不要說了。就算種的出糧運輸也成問題。北方都是平原,善騎馬,運輸,支援都方便。你孫權過了長江天險怎麼跟人騎兵打。三五天人家人馬糧草都集齊了,你走一個月才能到人家城底下,糧草兵馬過了長江靠人駝嗎?

歷史上的東吳政權活的很尷尬,爲什麼這麼說? 第6張

孫權或許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期東吳的國策便是放棄爭奪天下,開始周邊開拓疆土,比如攻打山越,開發臺灣

在東吳的歷史上,尤其在孫權在位期間,東吳對山越的征伐就從未停止過,山越甚至成爲了東吳的主要兵力來源之一。

有資料顯示,在夷陵之戰前,東吳從山越擄掠來的兵力佔了東吳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還要多!東吳對山越發動的掠奪戰爭,幾乎可以稱得上“無歲不徵,無將不往”。

史書中對東吳討山越的記載非常詳盡,我們略取幾處來看。

《三國志•賀齊傳》:“名帥盡擒,復立縣邑,料出兵萬人”。建安八年賀齊的這次出征擄來了上萬士兵。

《三國志•陸遜傳》:“遂部伍東三郡,強者爲兵,羸者補戶,得精卒數萬人”。陸遜也同樣熱衷於從山越獲取兵源,這次數萬人的軍事補充也成爲陸遜後來與劉備在夷陵對峙的最大依仗。

《三國志•淩統傳》:“淩統以山中人尚多壯悍,可以威恩誘也。權令東佔且討之……得精兵萬餘人”。淩統也加入了掃蕩山越部落的行列。

建安二十一年,陸遜、賀齊再討之,“得精兵八千人”;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可見山越對於東吳的孫權來說,一直是以“資源補給站”的身份存在的。不管是防禦戰還是對外討伐戰,孫權總是習慣性的打一打山越,去獲取大量的人口和資源。

歷史上的東吳政權活的很尷尬,爲什麼這麼說? 第7張

結合以上這幾點,其實也可以看出,在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的情況下,才把孫權這樣一個有謀略有才能,但絕非君臨天下之人推上了歷史舞臺。而東吳政權的生存之道,在曹魏之間走鋼絲,來回橫跳的做法,使得天下統一大業,遲遲難以推進,最終在無數英雄落幕後,建立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統一王朝晉朝的司馬家族,才憑藉着權謀奪得了天下。

古代人重視出身,強調家族榮耀。孫堅曾經追認過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作爲自己的祖先,也以此說明孫家的用兵能力之強。

至此,筆者小作一篇打油詩,來說明一下孫權的軍事才能:

合肥之戰逃跑如風,

龜縮江東穩坐如林,

背刺關羽侵略如火,

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