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蠻夷到關中,秦國是如何崛起的?

本文已影響2.73W人 

秦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時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要探究中國戰爭地理,最佳的時期就是先秦,因爲其落後的生產力和動力方式導致這個時期人爲改變天險的能力最弱,“六王畢、四海一”的每一場戰爭,甚至每一個國策都是圍繞中華大地的各個戰略點展開的,在這個時期地利>天時>人和。讓我們隨着秦王的腳步,一起領略華夏的戰略地理吧!

關中——先秦時代第一寶地

三千年前,鳳鳴岐山,當週文王姬昌覬覦殷商的東方之地時,他絕想不到他腳下所踩的這塊西方大地,將成爲未來千年華夏最瑰麗的一塊土地,在後世他叫“關中平原”。

商周時期的華夏範圍很小,以函谷關爲界,劃分東西,東部包含現在的河南大部及河南與山西、山東、河北交界的區域。西部則是關中平原及其四周的諸山系。在這片不大的土地上,關中平原約佔其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小。

在商周的東西對決中,因爲歷史太過久遠,有很多已經不可考了,但是西部與東部的地形地理基本保存下來了,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兩大主流文明區在地理上的巨大差異。

東部除了河南西部的山系外,幾乎都是茫茫平原,無險可守,而河南西部山系中豁口較多,道路相對平坦,並不能對山系中的盆地(洛陽盆地)形成封閉的保護。

而反觀西部關中地區,卻是個天然的防禦寶地。他形成了一個盆地地貌,盆地正中心是關中平原,這個平原主要由涇、渭兩條河流及河谷組成,是農業生產的絕佳之地,平原四周則是一整圈易守難攻的高山。

從蠻夷到關中,秦國是如何崛起的?

他們分別是南方和東方的秦嶺山系,北方的北山山系和西方的六盤山系,在人力和畜力爲主要動力源的先秦時代,這些是不可逾越的天塹,如果需要進入關中,只能從羣山間的幾條山谷孔道行走,而這些孔道中建築的堡壘就成了關中的戰略要塞,在關中的東南西北正好有四個重要的關塞——關中四塞。

秦人的誕生

處於關中的西周只要守護好關中四塞,外敵就很難攻入關中,然而關中四塞也不是全無破綻,比如西周的滅亡就源自西北蕭關的失守,因爲蕭關的西面有一塊小平原,現在叫固原平原,如果能同時佔據蕭關和固原,兩地就能互爲犄角,可惜固原當時被少數民族犬戎佔領,犬戎人經常繞過蕭關打擊關中腹地,最後導致了西周滅亡。因此未來秦漢對河西之地都非常重視,就是因爲蕭關是關中四塞中最薄弱的一環,只能通過佔領河西,擴大蕭關的戰略縱深來保護關中西北大門。

從蠻夷到關中,秦國是如何崛起的? 第2張

而秦人發源於殷商的贏姓部族,西周建立後由於參與武庚叛亂被流放至極西之地(隴山以西甘肅禮縣附近),淪爲庶民。後爲西周皇室養馬有功,恢復了貴族身份,在西周被犬戎滅國後,時任首領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被封爲秦候,是爲秦襄公

而此時的關中隨着西周的滅亡已成爲犬戎的牧馬場,不過西周撤離和犬戎無力建立政治結構的真空期被秦人抓住了,一個煌煌大秦開始了他的擴張。

秦人佔領關中平原的第一步,是從襄公時期開始的。由於秦人所在的西部地區面臨犬戎人壓力太大,且極西之地遠離中原文明,不利於部族發展,襄公決定向東遷徙。於是秦人邁出了長達七十年,的血腥東遷之路。

從蠻夷到關中,秦國是如何崛起的? 第3張

襄公率先戰死在岐邑,他的兒子文公繼位後繼續東行,並通過血腥的戰鬥,在現在的寶雞附近站穩了腳跟。文公在寶雞統治了四十六年,在東部諸侯歌舞昇平之際,文公帶領着秦人在關中打了整整四十六年,纔將盤踞在關中西部的戎人驅趕走。而秦國的勝利讓散部在關中各處的西周遺民看到了希望,紛紛加入秦人東遷的腳步。武公繼位後,距離周平王東遷已足足七十多年,秦人終於完全佔據了關中。

秦人一刀一槍打下了關中,近七十年的戰鬥,讓他們走遍了關中每一寸土地,這即是他們擴充棲息地的過程,更是他們解析關中戰略地理密碼的過程。他們終於意識到自己找了一片多麼寶藏的地盤,在這裏秦人有信心崛起!

但此時的秦相對關東諸侯來說是極其弱小的,不識禮儀的秦人是東方人口中的蠻夷,他們的文化與關東格格不入,他們的國力弱小無比。他們需要一代代的積累去追上落後關東的那一百年。

秦人的第一個噩夢——魏武卒

然而直到戰國時期,秦國依然沒有將關中所有戰略要地掌握在手,秦國最大的威脅來自東方的魏國

在關中地區除了傳統的關中四塞,在東方要塞函谷關和北方北山山系的接駁處,也就是關中的東北角還有一個小缺口。這個缺口位於現在的韓城,當時秦人叫少樑。順着這個缺口可以連接關中平原與山西的汾河谷地,不過這個缺口有黃河作爲天險,黃河以西是現在的陝西,以東則是山西。在這裏屬於黃河的中上游,河面不寬,但水流湍急,可以作爲天險,全據河西的所有土地就可以用黃河天險來彌補關中四塞的唯一缺口,但是這個缺口現在有覬覦他的魏國人。

從蠻夷到關中,秦國是如何崛起的? 第4張

魏國領先時代的魏武卒

魏國乃是三家分晉所成,魏國首任君主魏文公是雄才大略之人,聚集了一大批當時最卓越的文臣武將率先施行變法圖強,並訓練了第一支重甲步軍兵團——魏武卒,史載其軍“大戰七十二,勝六十四,其餘皆解(不分勝負)”。而魏文王是秦人之外第一個發現關中平原戰略地位的人,於是魏國積極開始了針對秦國的西擴。

從蠻夷到關中,秦國是如何崛起的? 第5張

魏國入侵路線圖

魏軍自少樑缺口涌入關中平原東北部,屢戰屢勝,將戰線從黃河推進到涇河一線,幾乎佔據了小半個關中,隨後築起長城,以加強對河西之地的控制,同時魏國首都就在河東的安邑,距離中原地區路途遙遠,距離關中卻很近。這充分說明了魏文公的擴張目標和重心所在。

隨後幾十年魏軍以河西之地爲基地,掃蕩整個關中平原東部,並從關中內部進軍佔領了關中東部屏障函谷關。得益於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滅一國一般需要幾代之功,因此秦人得以頂住了雄才大略的魏文公。

函谷關失守後,秦國一方面面臨着魏國的滅國威脅,另一方面完全斷絕了與東部中原的聯繫, 要守護關中,秦人就必須全取魏國的河西之地,要向東擴張就一定要奪回函谷關,擅於隱忍與專注的秦人在絕境下爆發了恐怖的向心力,在歷代秦王的引導下,秦國開始了變法之路。更偉大的是,秦人用自己無雙的開拓精神在東擴之前找到了一個從未被主流文明所關注的寶地,其對秦國的意義甚至不下於近代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對於西班牙帝國的意義。

回顧秦人進入關中的歷史,他們的崛起離不開關中這一片四塞之地,雖在東北角有些許瑕疵,當相比中原諸侯的四面受敵,關中的地形決定了秦人可以以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國力集中於一場軍事行動。在秦國整體國力弱小的戰國初期,這個優勢並不明顯,但是在秦國積蓄百年力量後呢?東部諸國戰亂不休,而依靠關中四塞秦國可以默默的積蓄力量,直到東西部國力高下轉化之時,就是秦人出關之日,這就關中賦予秦人的崛起密碼。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