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現統一到滅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爲何如此短暫?

本文已影響1.78W人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大秦經過幾百年的漫長髮展之路,終於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一統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帝國,盛世的大門剛打開卻只維持了短短的(前221年~前207年)15年?爲什麼?幾百年奠基的霸業頃刻間不復存在。

這裏最關鍵的就是大一統國家、文化認同感的缺失;表面上國家完成了統一,這並不能表明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因爲一個王朝的建立,不僅僅是從諸侯到國家的轉變,更不是簡單的國土面積和人口的增加,而是一個國家體制的升級和多文化的融合。剛剛立國未穩的秦王朝,還處在百廢待興的時期,這個時候尤其要以國家和文化認同感爲首要任務,讓民心歸附。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曾在《中國簡史》中認爲:“當始皇之世,是統一之初,六國的遺民,本來不服,而此時也無治統一之世的經驗,不知天下安定,在於多數人有以自樂其生,以爲只要一味高壓,就可以爲所欲爲了。”

前文也說過秦國的文化主要發源於秦地的宗族文化,具有強烈的地域氏族特色。早期雖也吸收了諸多的周文化元素,但終究在發展、融合過程中和周文化產生了錯位,最終不得不分道揚鑣。天下共主的周王朝,以分封制和宗法制和各諸侯始終保持着一種自治與監管的關係;隨着各諸侯的逐漸勃興,慢慢出現了去中心化的趨勢,宗主國的權威也被一點點削弱,各諸侯國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內容,爲後期各諸侯的興起和周王室的邊緣化奠定了基礎。由此也可以看出秦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徵,雖然歷經幾百年的發展融合,秦文化已呈多元化,但終究失於集權和嚴苛。

從實現統一到滅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爲何如此短暫?

周遊列國的孔子途遇戰亂

從春秋早期到戰國晚期,隨着百家爭鳴的文化演變,加之各諸侯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宗法制度的不同,各自經過長期的文化兼容,都衍生出一套不同於他國的文化宗法禮制。將原周王朝的文化割裂成若干碎片,這種文化分裂將各國意識形態完全禁錮在了各自的土地上,形成根深蒂固的自我認知,很難在文化和信仰方面接受不同的文化認同和改造,離周王朝的文化核心“周禮”漸行漸遠,以至於到了周王朝中後期便有了“禮崩樂壞”文化潰亂。以至於孟子有了這樣的感嘆:“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秦國在統一之前一直實行的是法家治國,其餘諸侯也有各自的宗法禮制,各自不同。隨着大秦的武力征服,各諸侯國被逐一兼併,統一前後的國家主體發生根本性變化,原來秦人只限於原有的關中地區的秦國人,而統一後的秦國人便包括了趙國人、齊國人、韓國人、楚國人等等,國家主體可以通過武力征服,但是文化思想和信仰很難通過武力征服並實現統一。這個時候,矛盾就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並且隨着秦國嚴刑峻法的嚴酷施行,這種文化裂痕被逐漸撕裂成無法彌補的鴻溝。

尤其是宗族文化和信仰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民風習俗和文化信仰,這種長期的文化分裂,更是讓各國之間形成了難以逾越的文化鴻溝,形成天然壁壘,而我們現在所說的華夏文化就是這樣大大小小相對獨立的文化個體,並沒有形成文化一統的國家認同,人羣自然的被定性爲你是秦人,我是楚人、齊人、燕人、晉人等,國家雖然不存在了,但是不同的文化習俗依然存在每個人的心中,而家毀國亡的家仇國恨會在每個人心中慢慢滋生。

從實現統一到滅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爲何如此短暫? 第2張

嚴刑峻法下的秦國百姓

但秦王朝的統治者似乎並不重視國家和文化的認同,而是更急於讓天下承認其天下霸主的權勢,讓臣民完全臣服於其權力之下,這一切都基於他們認定天下一切都可以武力征服。一個初興的王朝從國家到文化還沒形成凝聚力,就從上到下、從裏到外都都急於於彰顯自己的權勢,急於享受勝利果實,完全不顧及王朝初興,民心渙散,社會百廢待興的局面;由此也可見統治者完全沒做好完成大一統國家的思想準備,更沒有將文化融合、培養國家認同感形成全民認知。

這時的秦國雖然統一大業是完成了,但六國的內心隔閡消彌卻需要一個過程,思想上的融合更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體制上雖然完成了統一,但是臣民的思想還處於完全分離的狀態。作爲一個新生的龐大帝國,想要獲得文化認同,要將思想文化、政治體制各異的各諸侯國融爲一體,這顯然不是短時間內能辦到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甚至很漫長的過程。

秦王朝在實行文化融合方面最初還是做了很多嘗試,可惜大多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比如全面推行郡縣制,通過一系列政策法令來促進文字、度量衡、貨幣等方面的統一,以此促進國家政權和文化的一統。但由於長期分裂,各國在文化習俗、政治禮制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最終導致一系列新政的推行極爲困難。

從實現統一到滅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爲何如此短暫? 第3張

陳勝吳廣起義

秦王朝的統治者自然也知道統一疆土容易,要想讓人心歸附很難,所以在統一後,先後在全國進行了五次巡視,其目的在於彰顯大秦帝國的威信和榮耀,讓臣民徹底誠服。而其時秦王朝在全國施行嚴酷的刑律,僅田租、徭役、兵役以及戍邊的刑徒及奴隸在全國服役的人數就超過200萬之巨,約佔全國人口總量的十之一二,在這樣的高壓的社會環境下,震懾手段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更激發了六國百姓的反抗。嚴酷的刑律使得“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所以,當陳勝吳廣的“張楚”政權拉起反抗旗幟時,原來六國的大地上馬上飄揚起舊政權的旗幟,星星之火開始成燎原之勢。

而過激的文化認同事件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常說的“焚書坑儒,”說到秦國的“暴政”,“焚書坑儒”事件似乎是繞不開的話題,但很少有人能搞清楚“焚書坑儒”事件根本原因。首先“焚書坑儒”這個事件是分爲“焚詩書”、“坑儒生”兩個獨立事件的。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均爲坊間傳說和無法佐證的歷史記錄。究其真正發生的原因及事件始末,以目前的文物發掘很難理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秦王朝在統一和治理國家上的確採取了很多激烈的手段,使得秦文化與原各諸侯國的文化衝突加劇。

從實現統一到滅亡只用了十五年,秦朝的存在爲何如此短暫? 第4張

秦歷史上最難解事件焚書坑儒

秦王朝滅亡後,漢朝吸取了教訓,堅持漢承秦制。對於漢朝的統治者而言,想要改變文化分裂局面,就必須找到一種能適應多元文化的新思想體系來治國理政,新的思想體系必須具有極強的包容性,更要有可以讓社會快速趨於穩定的中庸之法,並能有效利用新思想來加強中央集權,形成政治與多元文化的融合。

理清了以上這些,纔是漢朝能延續的根本原因,而大秦在建國初期採用法家的嚴刑峻法,雖然爲秦國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定動力,但是統一後卻沒有很好的和東方諸國產生較深的文化融合,在治國理政上形成“強國弱民”的社會局面,最終導致社會階層的矛盾被迅速激化,在文化認同上又採取毀滅式文化統一,以簡單粗暴的強迫方式來實現國民認同,最終加速了大秦王朝的轟然倒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