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作爲明朝最後一個執政者,他身上有何缺點?

本文已影響9.61K人 

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後世稱爲崇禎帝。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明朝亡於崇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共在位十七年,他和很多繼位時已經毫無權力的亡國皇帝不一樣,他一直掌握着權力,且其繼位之初,明朝的局勢也沒有到真正的危如累卵。

崇禎不可謂不努力,他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儉樸、勤政著稱的皇帝。

可明朝到底還是在他手上亡了,他的努力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不過,因爲他的不屈殉國,其在後世的名聲相當不錯。

把偌大一個帝國折騰到滅亡,顯然,勤政的崇禎有許多缺點,不少還是致命的缺點。

崇禎帝作爲明朝最後一個執政者,他身上有何缺點?

明史·流賊傳》一文中,在評價他時,說了不少他的缺點,其中,我認爲“苛刻寡恩”在崇禎的缺點列表中,應該高居榜首。

爲什麼這麼說?晚明的局勢很惡劣,有天災,有人禍,有叛亂,有外敵。逢此時刻,二百多年積攢下來的弊端顯然不是短短數年間就能扭轉過來的。

要想延長明朝的壽命,或者說解決天災人禍導致的各種問題,最急需的,應該是朝廷上下團結一心。

一個思想統一,力量往一塊使的團體,纔是能從容應對一切困難的基礎。

崇禎明顯沒有做到這一點,沒有把整個明朝的掌權階層整合成一股力量,一盤散沙的明朝最終在農民起義軍和清朝的夾擊下滅亡。

縱觀《明史》中的記載,他在執政期間,和臣子們的關係相當緊張,以至於到崇禎朝中、晚期,已經無人敢跟他說真話。

這一切都歸咎於崇禎的“苛刻寡恩”,他是一個不肯幫助臣子擔當一點責任的皇帝。

以崇禎十五年時發生的陳新甲事件爲例,當時明朝南有李自成大軍圍困開封,北有洪承疇所部幾乎全軍覆沒,殘部在吳三桂的率領下,瑟瑟發抖的龜縮在寧遠孤城。

而崇禎寄予厚望的孫傳庭被從監獄放出來後,也需要時間整合陝西、山西的有生力量,纔有餘力抗擊李自成。

在此關頭,和某一方敵人虛與委蛇是當務之急,崇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他的許可下,兵部尚書陳新甲派出兵部職方郎中馬紹愉去跟皇太極議和。

但這事出了些波瀾,皇太極認爲明朝誠意不足,或許是覺得明朝許諾的賠款太少了,他沒有答應。不過,這不是主要的,關鍵是,議和的事在明朝內部被泄露了。

崇禎在議和未成之前,也擔心過輿論壓力,所以要求陳新甲保密,根據《明史·陳新甲列傳》中的記載,這事被泄露也是個意外:

帝既以和議委新甲,手詔往返者數十,皆戒以勿泄。外廷漸知之,故屢疏爭,然不得左驗。一日,所遣職方郎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几上。其家僮誤以爲塘報也,付之抄傳,於是言路譁然。

事情泄露後,自然有一羣官員站出來反對,要求嚴懲陳新甲,這本就屬於政治正確,不管有的沒的,也不管局勢的嚴峻,反對妥協投降總是對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崇禎站出來分擔壓力了,他是皇帝,他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跟反對者解釋利弊,也需要他來保護受命去跟清朝議和的陳新甲。

但他並沒有站出來做任何解釋,反而害怕因此事讓自己的名譽受損,一股腦地把責任全推了出去,陳新甲不幹,崇禎就把他殺了,《明史·陳新甲列傳》記載:

已,降嚴旨,切責新甲,令自陳。新甲不引罪,反自詡其功,帝益怒。至七月,給事中馬嘉植復劾之,遂下獄。新甲從獄中上書乞宥,不許……遂棄新甲於市。

陳新甲是不是個好官且不論,但在跟清朝議和這事上,他還真沒錯,議和是他首倡的,可他是徵求了崇禎的意見,得到了許可。

崇禎僅僅是擔心自己的名譽,擔心被人說成是向清朝妥協的皇帝,就讓陳新甲背了黑鍋,還是永世無法翻身的鍋,死得真冤枉,說崇禎是“苛刻寡恩”一點沒錯。

崇禎帝作爲明朝最後一個執政者,他身上有何缺點? 第2張

兩年後,還是南明的弘光皇帝幫陳新甲給平了反,《明史·陳子龍列傳》中記載:

太僕少卿馬紹愉奉使陛見,語及陳新甲主款事。王曰:“如此,新甲當恤。”廷臣無應者,獨少詹事陳盟曰可。因命予恤,且追罪嘗劾新甲者。

陳新甲還不是因議和一事倒黴的首位官員,在他被殺之前,就已經有位內閣大學士謝升被免官,原因也是在知道了崇禎想議和後,無意說出了此事,《明通鑑·紀八十八》中記載:

而升昌言於朝房,謂給事中方士亮、倪仁禎等日:“議和事,諸君不必言,上祈籤奉先殿,意已決。”又言:“人主以不用聰明爲高上,太用聰明,致天下事壞。”士亮等退,謂“升誹謗君父,泄禁中語”,仁禎及同官廖國遴等交章論之,斥“升大不道,無人臣禮”,士亮復繼言之。疏數十上,上大怒,削升籍。

謝升確有不敬之語,但他被罷官,本質上是說出了崇禎想議和的心意,而崇禎卻不願意讓臣子知道自己想議和。

謝升僅僅是被罷官,而沒有如陳新甲那樣被殺,是因爲他要聰明得多,知道不能往崇禎身上推責任,不像陳新甲那樣高呼無罪,獲罪後,默不作聲,因此,保留了性命。

因陳新甲跟清朝的議和,崇禎罷免了一位大學士,殺了一位兵部尚書,可歸根結底,議和是他自己認同的,結果確實,責任全讓臣子擔了。

如此一來,誰還敢真心爲崇禎獻計獻策?誰敢真心幫他辦差?

崇禎朝短短十七年時間裏,朝堂上換了五十多個內閣成員,其下的尚書、侍郎不計其數,責任難道全是臣子的?

李自成大軍兵臨北京城下之前,崇禎和朝廷其實是有機會南遷的,崇禎心中也想南遷,但因爲他的無擔當,這個建議沒幾個人敢提。

即使有人提出來,也會遭到大多數臣子們反對,原因就是,大家害怕同意南遷後,崇禎將來會把丟棄北方領土的責任全給他們背,還不如抱在一起死。

如上述實例,崇禎的“苛刻寡恩”是導致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挽救明朝的主因之一。

畢竟,皇帝只能掌總,事情還是需要臣子們來辦,有心辦壞事情當然要懲治,可無心或因意外辦壞了事情,或者根本就沒有出錯,還是秉承皇帝的心意辦事,只是因爲輿論壓力,皇帝的擔當就相當重要了。

崇禎帝作爲明朝最後一個執政者,他身上有何缺點? 第3張

從這一點看,崇禎的所謂剛烈,甚至不如半輩子向金朝妥協投降,後世罵聲一片的宋高宗趙構。

如南宋初期,秦檜生前專權二十年,一度逼得趙構上朝要在鞋子中藏刀子,可他在秦檜死後,沒有因爲秦檜生前專權壓制皇權而遷怒於他及其後人。

反而因秦檜的對金妥協符合他本人的意願,在秦檜死後,滿朝要清算秦檜的聲音中,站出來爲秦檜說話。

趙構不但當衆明言,秦檜乾的事全是自己讓乾的,主動幫秦檜承擔責任,繼而追贈秦檜爲王爵。

趙構的行爲是否要受唾罵不論,單從領導能力的角度上來看,趙構比崇禎高明太多。

也難怪,趙構在只有半壁的情況下,還能穩得腳,崇禎卻把完璧拱手送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