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簡介 石達開子孫結局

本文已影響1.54W人 

石達開(別稱:亞達、石敢當,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太平天國主要將領之一,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被認爲是“中國曆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簡介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石達開追隨洪秀全,入拜上帝教,咸豐元年(1851年)12月,永安建制,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咸豐五年(1855年)2月,石達開在九江、湖口重創湘軍水師,乘勝西征,三克武昌。11月,石達開進軍江西,攻佔皖、贛、鄂三省大片疆土。咸豐七年(1857年),天京事變時他被封爲“左軍主將翼王”。6月2日,石達開再度從天京出走,10月,驅安慶將士進入江西,東西轉戰,試圖救出被湘軍圍困的瑞州、臨江、吉安的翼殿諸軍,失利之後放棄江西,經略浙閩,流動轉戰於南方各省,同治二年(1863年)5月,石達開率衆深入越西山,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後全軍覆沒,石達開被俘。6月27日,石達開就義於成都,享年32歲。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體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蹟爲後世所傳頌,被認爲是“中國曆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石達開簡介 石達開子孫結局

  石達開

 生平

早年經歷

石達開於1831年出生於廣西貴縣北山裏那邦村,家道小康,因幼年喪父,沒有兄弟,八、九歲起獨撐門戶,務農經商之餘,習武修文不輟。石達開長得高大俊秀,十三歲已“凜然如成人,自雄其才,慷慨有經略四方誌” ,因急公好義,常爲人排難解紛,年未弱冠即被尊稱爲“石相公”,十六歲時,洪秀全、馮雲山慕名拜訪,邀他共圖反清大計,石達開遂加入拜上帝會,三年後毀家紓難,率四千餘人參加金田起義,封爲左軍主將。

 北進東征

1851年12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二十歲的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意爲“羽翼天朝”。

從1851年1月到1853年3月,石達開隨太平軍轉戰數省,戰功卓著,尤其是1852年西王蕭朝貴在湖南長沙陣亡後,太平軍在長沙城下陷入清軍反包圍,形勢萬分危急,石達開率部西渡湘江,開闢河西基地,緩解了太平軍的缺糧之危,又多次擊敗進犯之敵,取得“水陸洲大捷”,重挫清軍士氣,其後,爲全軍先導,經河西安全撤軍,跳出反包圍圈,奪岳陽,佔武漢,自武昌東下金陵,二十八天挺進一千八百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時人號之“石敢當”。

 天京佐政

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金陵,改號天京,石達開留京輔佐東王楊秀清處理政務。定都之後,諸王廣選美女,爲修王府而毀民宅,據國庫財富爲己有,唯石達開潔身自好,從不參與。

 首與西征

1853年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首度節制西征,他打破太平天國以往重視攻佔城池、輕視根據地建設的傳統,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逐步擴大根據地範圍,親自指揮攻克清安徽臨時省會廬州(今合肥),迫使新任安徽巡撫、楚軍名將江忠源自盡。

 安慶易制

過去,太平天國沒有基層政府,地方行政一片空白,石達開到安徽後,組織各地人民登記戶口,選舉基層官吏 ,又開科舉試,招攬人材,建立起省、郡、縣三級地方行政體系,使太平天國真正具備了國家的規模;與此同時,整肅軍紀,恢復治安,賑濟貧困,慰問疾苦,使士農工商各安其業,並制定稅法,徵收稅賦,爲太平天國的政治、軍事活動提供所需物資。1854年初,石達開在安徽民衆的讚頌聲中離開安徽,回京述職,太平天國領導層對他的實踐給予充分肯定,此放棄絕對平均主義的空想,推行符合實情的經濟政策。

再主西征

1854年夏秋,太平軍在西征戰場遭遇湘軍反撲,節節敗退,失地千里。石達開看出兩軍最大差距在於水師,便命人仿照湘軍的船式造艦,加緊操練水師。在湘軍兵逼九江的危急時刻,石達開再度出任西征軍主帥,親赴前敵指揮,於1855年初在湖口、九江兩次大敗湘軍,湘軍水師潰不成軍,統帥曾國藩投水自盡,被部下救起,西線軍事步入全盛。同年秋天,石達開又揮師江西,四個月連下七府四十七縣,由於軍紀嚴明,施政務實,愛護百姓,求才若渴,江西民衆爭相擁戴,許多原本對太平天國不友好的知識分子也轉而支持太平軍,隊伍很快從一萬多人擴充到十萬餘衆。

1856年3月,石達開在江西樟樹大敗湘軍,至此,湘軍統帥曾國藩所在的南昌城已經陷入太平軍的四面合圍,對外聯絡全被切斷,然石達開適於此時被調回天京參加解圍戰,雖大破江南大營,解除清軍對天京三年的包圍,卻令曾國藩免遭滅頂。

天京事變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被殺,上萬東王部屬慘遭株連,石達開在前線聽到天京可能發生內訌的消息後趕回阻止,但爲時已晚。北王韋昌輝把石達開反對濫殺無辜的主張看成對東王的偏袒,意圖予以加害,石達開逃出天京,京中家人與部屬全部遇難。

石達開在安徽舉兵靖難,上書天王,請殺北王以平民憤,天王見全體軍民都支持石達開,遂下詔誅韋。11月,石達開奉詔回京,被軍民尊爲“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他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北王親族也得到保護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石鎮吉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

 被逼離京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雖迫於民意命他提理朝政 ,卻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和實權,衹封他爲“聖神電通軍主將義王”,局勢稍見好轉後,又對他產生謀害之意。爲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被迫逃出天京,前往安慶。

以天京根據地爲中心的作戰

1857年9月,洪秀全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天京,石達開上奏表示不會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爲太平天國作戰,洪秀全詔準了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認石達開此後的作戰是太平天國的遠征活動。

此後,石達開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臨江、吉安,擁戴他的安徽太平軍將領大都留守安徽。因沒有水師,無法渡過贛江,救援行動失敗,石達開又於次年進軍浙江,並聯合國宗楊輔清進軍福建,欲開闢浙閩根據地,與天京根據地連成一體。

浙江是江浙皖清軍的主要餉源,爲阻止石達開攻浙,清廷急調各路兵馬增援,最終不得不命丁憂在籍的曾國藩重任湘軍統帥,領兵入浙。太平軍在浙江取得許多勝利,但江西建昌、撫州失守後,入浙部隊失去了後方,協同作戰的楊輔清又在被天王封爲“木天義”後從福建撤軍,爲免四面受敵,石達開決定放棄攻浙,撤往福建,後又轉戰到江西。石達開建立浙閩根據地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但牽制了大量清軍,爲太平軍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等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是冬,石達開經與部將會商,決定進攻湖南,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並伺機分兵入川。1859年春,石達開自江西起兵入湘,發動“寶慶會戰”。彼時湘軍正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將因勢利導,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

廣西離散

1859年秋,石達開率太平軍數萬人進入廣西,10月首克慶遠府。進入廣西之後,因糧食短缺日益嚴重,部下思鄉情切,石達開不願自立一國、無法滿足部下對高官厚祿的需求等原因,一些部下產生去意,適逢英王陳玉成致書石達開,邀其攻打湖南,配合安慶解圍,石達開遂因勢利導,於1860年命童容海、彭大順等將率五、六萬有意離去的部衆攻打湖南,迴應陳玉成所請,成爲人數最多的一支脫離石達開部隊,另有一些部隊因內訌、退路被切斷等原因脫離石達開。這些部隊脫離石達開後,有些成功通過清軍控制區返回天京一帶會合太平軍本部,有些則在半途被清軍打散,並有多名將領死於內訌。其中,彭大順在途中戰死,童容海、吉慶元、朱衣點等與部隊約五萬人在1861年到達江西與忠王李秀成部會合。

遠征川、黔、滇

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於1862年初經湖北入四川,自此,爲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石達開轉戰川、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並於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對岸尚無清軍,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三日後,清軍陸續趕到佈防,太平軍爲大渡河暴漲的洪流所阻,多次搶渡不成,“戰守俱窮,進退失據,糧盡食及草根,草盡食及戰馬,兼之瘧痢流行,死亡枕籍。閱時一月,而軍心屹然不動”,令當地人發出“其得士心如此,豈田橫之客所可同日而語哉”的驚歎。

爲求生擒石達開,四川總督駱秉章遣使談判,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經雙方談判,由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餘兩千人保留武器隨行,石達開被押往成都,清軍未遵守承諾,兩千官兵戰死。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與部將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着天國衣冠,在成都公堂受審,舉止沉着,陳詞慷慨,“寓堅強於和婉之中”“梟傑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詞色不亢不卑,不作搖尾乞憐之語”,令主審官崇實理屈詞窮,無言以對,而後從容就義,臨刑之際,神色怡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爲“奇男子”。

評價

石達開被認爲是太平天國將領中最富有謀略的人。曾國藩說“查賊渠以石爲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爲最譎”,左宗棠說“石逆狡悍着聞,素得羣賊之心,其才智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爲,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爲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所畏忌也”。

太平軍的高級將領們對石達開的膽略十分推崇,如忠王李秀成談及各王優劣才能時“皆雲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英王陳玉成認爲太平軍將領“皆非將才,獨馮雲山石達開差可耳”。不只如此,他還贏得了衆多與他敵對立場的人的敬重,如文人周洵在《蜀海叢談》中稱其爲“奇男子”,清朝一位貢生在湘軍軍宴上公開說他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與他爲敵的許亮儒對他的英雄氣概與仁義之風欽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後,由清朝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還有這樣的記敘:“至今江淮間猶稱……石達開威儀器量爲不可及。”

當代中國學術界對石達開的總體評價是:“他在太平天國前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是一位農民起義的傑出領袖,太平天國第一流的軍事家與政治家”“在太平天國後期孤軍奮鬥,最後雖然失敗,仍然起了牽制清軍,配合長江下游的太平軍作戰的作用。他自己的奮鬥精神也很能激勵後人。”

武藝

石達開是晚清中國的武學大家,《北平國術館講義》中將他與許宣平、達摩祖師、宋太祖、嶽武穆、張三丰、戚繼光、甘鳳池等人並論爲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拳術名家,然因英年早逝及身份敏感,事蹟多隱沒。

據記載,石達開的拳術“高曰弓箭裝,低曰懸獅裝,九面應敵。每決鬥,矗立敵前,駢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敵踵至,疾轉踢其腹臍下。如敵勁,則數轉環踢之,敵隨足飛起,跌出數丈外,甚至跌出數十丈外者,曰連環鴛鴦步”,民間認爲這種武藝就是後來號稱“北腿之傑”的“戳腳拳”,並傳說石達開曾將這種武藝傳授給選拔出來的士兵,用於作戰。

石達開不僅外功出衆,而且內外兼修,他和陳邦森比武的故事已成爲後世武林口耳相傳的掌故。根據文字記載和口碑傳說,二人相約各自擊打對方三拳,受拳者不得還擊,“邦森拳石,石腹軟如綿,邦森拳如著碑,拳啓而腹平。石還擊邦森,邦森知不可敵,側身避,碑裂爲數段”。

 軼事典故

文學風采

石達開以能詩聞名於世。可惜他在十多年戎馬倥傯的生活中,無暇吟詩作賦。所以沒有較多的作品遺留下。後人僞造石達開詩文的現象比較突出。石達開在安慶易制與經略江西之後,湖南人傳說他是湖南拔貢,咸豐帝甚至下旨令查明,證明石達開在當時已經廣有"才名",後來梁啓超僞造石達開遺詩,一時無人懷疑,翼王的能詩之名更爲人知。辛亥革命前後許多革命志士,把石達開選作古爲今用的對象。爲了激發民氣,鼓吹革命,就託他的名寫了許多僞詩,八方流傳,到處宣揚。

不過石達開的確會寫詩。他在咸豐十年(1860年)駐節慶遠府(今廣西宜山),曾率部下10人遊覽城郊白龍洞,共留下11首五律,一首古風,格律工穩,四聯皆對仗,但他意境剛強有餘,回味不足,是典型的“武將詩”,不算一流佳作。目前保留下來的石達開詩詞只有兩首半:白龍洞五律;1861年石達開在貴州化屋基和苗民歡宴,寫過一首七絕:“萬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五龍抱住擎天柱,吸得黃河水倒流”;所謂“半首”則是指那篇以古風體寫成的出走告。

太平石碑

據舊時的《長寧縣誌》記載,“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初,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兵二十餘萬,由張懋江導引,從興文入長寧,紮營百餘里。”史料顯示,當年石達開曾率領20萬太平軍,攻破了長寧縣城。並在在龍峯山上駐紮了近一月。龍峯古城牆還保存有一塊刻有“天下太平”字樣的石碑,據考證龍峯山峯頂寺就是太平天國遺址。

 後世紀念

翼王亭

翼王亭,位於廣西貴港(貴縣)東湖公園。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李宗仁、白崇禧爲紀念石達開所建”建,亭柱上的對聯“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系白崇禧手書,就來自一篇僞造的《石達開檄文》。以他名字命名的紀念建築光“翼王亭”,就有貴港、宜山、石棉、南寧、黃石5座。

1966年,碑亭上所有的人物題字均被毀抹。1986年,時貴縣政府在東湖公園石達開系列紀念物的官方修繕工程中,將翼王亭上李、白、黃、於四人的題詞近原字跡進行補書恢復。

石達開紀念碑

石達開紀念碑,位於廣西貴港縣中山公園。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年由白崇禧倡導、貴港縣長黃紹耿爲紀念石達開所建,高二丈餘。碑身西面鐫李宗仁的碑文題字,東面有汪精衛的“太平人傑”題字和國民政府司法院長居正的題詞。貴港市政府於2007年將該紀念碑列爲市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貴港市達開高級中學

貴港市達開高級中學,位於貴港縣城區鬱江北岸,民國三十年(1941年)10月20日由地方士紳爲紀念石達開所建。原爲貴縣私立達開中學,取紀念石達開之意,先借用縣立公醫院後座(現總工會舊址)上課,錄取了新生兩班,林伯均爲首任校長。於10月20日在縣立公醫院後座(現總工會舊址)舉行成立典禮。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