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秀才有時候連一家人都養活不了 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

本文已影響2.82W人 

對在古代,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爲何有的秀才還養活不了一家人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以前聽過一句老話,“考中功名那就是老爺了”,而考中秀才就等於改變命運,屬於一隻腳踏進了老爺階層。

在古代,秀才雖然只是鄉村社會階級中的下層士紳,但他們往往很受人尊敬,因爲一方面他們只要通過下一輪考試,社會地步便能更進一步,與他們打好關係顯然更有利於自己在當地立足;另一方面,秀才作爲當地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他們通常會在當地從事教學、代寫書信、法律諮詢、撰寫墓誌銘、起名字、寫對聯、修家譜等工作,而這些方面總有一項自家說不定就用上了,所以在縣城生活的絕大多數人對於秀才這類知識分子通常都會很尊重。

那麼,秀才能夠從事的工作種類這麼多,他們一年大概能掙到多少錢呢?爲何范進在中舉前,還會潦倒到連吃飯都成問題?

在古代秀才有時候連一家人都養活不了 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

1、爲何有的秀才家財萬貫,有的秀才卻連一家人都養不活?看看范進就知道了

古人跟今天一樣,同樣一個職業,有的人可以日進萬金,而有的人卻連養家餬口都成問題,就拿秀才來講,據《儒林外史》記載,坐館薛家集的周進每年只有12兩的學費收入,而坐館楊家的虞博士每年卻有30兩的收入,12兩相當於沿街挑着商品售賣的小貨郎的年收入,30兩則相當於現在給富人小孩子補課的家庭教師的收入,前者僅夠溫飽,後者妥妥中產階級。

這兩位這待遇在秀才當中也算過得有滋有味的,還有些混得更慘的,如范進,他在考舉人前連盤纏都湊不齊,他在向自己岳父借盤纏時,原文是這樣記載的:“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

這畫面感十足的文字,足以讓我們腦補出當時的尷尬場面。

同樣是秀才,不同的人,能活出不同的姿態,這裏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來,它跟一個人的性格、能力高低、處世理念、人脈等等都有很深的關係。

在那個“重文”的時代,一個掌握知識的人想賺錢,遠比我們現在想象中還要容易:這隻取決於他道德水平的高低。

畢竟一個無底線的人,總是能在常人想不到的地方,賺取到鉅額財富。

舉個例子,科舉時代有種惡習叫“送硃卷”,簡單來說就是考中的人把自己的答卷刻印出來,然後逢人便送,以收取豐厚的“金錢”回報,這種回報往往取決於對方的家境和人情的厚薄。可別小看這個習俗,多的話,完全可以獲得數萬的收入。

這種習俗,歷來被傳統的讀書人所鄙棄,有很多讀書人覺得自己是爲了治國平天下而讀書,在他們眼中,這種用知識換錢的行爲不可取,所以,我們會發現歷史上很多有才華的人,日子都過得很清貧的原因就在於這裏了:

“讀書人的身上大多有一種目空一切的清高,這源於讀書在讓我們的眼界變得更寬闊的同時,也很容易讓我們分不清理想和現實,從而產生一種我們比別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錯覺。”

生活不是小說,沒有那麼多激情的故事情節,當我們回過神來,生活還是要繼續的,而一名古代的知識分子想賺錢,那可太容易了。

2、古代秀才的收入來源有哪些?秀才一年到底能掙多少錢?

作爲對讀書人的鼓勵,古代讀書人通過讀書參加科舉能夠獲取到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保障,對於成績優異者,朝廷一般會給予“膏火費、例獎以及加獎”三大名目的現金支票獎勵,這些獎勵都可直接到錢莊兌換。

前面我們說過,秀才雖然只是通過了科舉考試中最低一級的考試,但只要他能通過,那他的社會地位就已然發生了改變,因爲這意味着這個人的能力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層次,他擁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性。

徐梓的《明清時期塾師的收入》中提到,在工資較高、經濟較爲富裕的北京地區,當時一名普通私塾坐館老師的月薪是2兩銀子,一年是24兩,而一名有秀才身份的老師,平均每年是四十二兩左右,這差距是相當明顯。

除了教學學生的學費收入外,一名秀才在自己生活的區域內,往往還會負責一些宗族內部的事物,比如主持宗族活動、修族譜等等,而這些活動通常也會帶給他不菲的收益。

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胡廷卿的秀才,他就挺會開闢財路,來維持自己體面的士紳生活的。

胡廷卿做老師的平均收入是每年30—50兩,高於一般老師的收入,但胡廷卿並不滿足,他利用自己的知識又找了一些別的兼職,包括但不限於:看病、算命、起名字、寫書信、法律顧問、主持宴會等等。

他長期從事這些專業性質極強的工作,這也使得他在工作的過程中,除了收到豐厚的報酬,還獲得了很高的聲望,而這些聲望讓他每年都能收到鄉親父老送的雞鴨蛋、豬肉之類的商品,同時這也使得他的身份具有難以替代性。

在古代秀才有時候連一家人都養活不了 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 第2張

一些更有想法的秀才,在給別人提供法律諮詢的業務過程中,發現了更大的商機,他們一部分人選擇給達官顯貴做幕僚,爲自己將來從政鋪人脈,而另一部人則選擇了“律師”這條路,相信看過《九品芝麻官》的朋友,對裏面的訟師方唐鏡一定不陌生,這也是清朝秀才很流行的一種工作。

3、明清時期,一名秀才收入多少才能過上小康生活?

在古代,秀才社會地位並不低,只要肯努力,就可以找到很多適合自己的工作。

但要想過上小康生活,這依然是大多數秀才都困擾的事情——物價漲幅遠高於工資漲幅。

明朝萬曆到崇禎年間,米價從0.6兩150斤米漲到了1.2兩150斤米左右,遇上災荒年,價格還要更高,比如崇禎十三年,漲到了3.6兩150斤;

明代的鹽價平均爲0.8——1兩100斤,雞、鴨、魚肉、蝦肉、牛肉這些平日裏要4到5文錢一斤,豬肉通常貴一些,要7、8文錢一斤,遇上特殊時刻,價格可以漲到十幾二十倍。

乾隆年間,每畝良田要7、8兩銀子,郊區的房子大概50兩銀子,二三線城市中等檔次房價大概四五百兩銀子,米價、菜價和明朝平常時期大致相當。

……

聊完了物價,我們來聊聊銀錢兌換這些事。

古代的銀錢兌換比例,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嚴格遵循銀子兌換銅錢是1比1000的比例,現實中,依據各地銀子、銅錢的成色不同,當時銀子和銅錢的兌換比例,可能達到1比1000,1比600,1比1400,穩定情況下,明朝時期,北京的兌換比例是1兩紋銀可以兌換600文銅錢。

換算購買力的話,在時局穩定的情況下,明清時期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七八百人民幣的購買力。

在古代秀才有時候連一家人都養活不了 秀才一年能掙多少錢 第3張

以當時的物價水平來看,除掉需要繳納的各種賦稅外,光算上柴、米、調料、菜、衣服、水等各類吃穿方面的生活開支,明清時期城市裏一家五口一年維持最低檔次的生活開支成本爲14到16兩左右,如果家中有孩子要上學、各種人情來往或者生病等方面的開支,一年大概需要20兩左右。

秀才作爲明確科舉制度的守門員,他們擁有遠大前景的同時,也意味着龐大的基數,尤其是在一些文化、經濟、政治發達的地區,秀才的數量更是相當龐大了,在這種前提下,一名秀才要想過上小康生活,他起碼要在大戶之家找到月薪4兩以上的工作,才能維持自己的開支。

如果願意離開一二線城市,月薪二三兩的工作足以讓一個有穩定工作的秀才過得很愜意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