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洋大盜們都從何而來:江湖何以成就江湖

本文已影響6.14K人 

“江湖”一詞原本泛指三江五湖,尤指長江與洞庭湖,而俗稱“黑道”的江湖,大概形成於兩宋社會。指代自然環境的“江湖”演變出後者的意思,恐怕並非偶然。那些具有反叛性的遊民,不論出於自保還是求生,開始自發組織力量對抗國家秩序,從而營造出一個遊離於王朝管理體制之外的江湖社會。然而,這個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江湖”,其形成與自然地理上的江湖頗有關係。顧炎武說:“濱江則有江盜,濱湖則有湖盜”。呂思勉先生也注意到“古之爲盜者,率多保據山澤”(《呂思勉讀史札記》),陳涉起於大澤;桓楚亡命澤中;黥布號稱鄱盜;彭越常漁於鉅野;劉邦身匿芒碭山澤間;陳友諒乃沔陽漁家之子;歷史斑斑可鑑,所謂“江湖”、“江洋大盜”諸詞,估計都派生於此類水上“盜匪”。地理的江湖造就好漢們的江湖,最快意的莫過於水泊聚義的梁山好漢。梁山泊不僅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流傳後世的《水滸傳》。

梁山泊之外,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均號稱東南巨浸。洞庭湖地處長江中游兩湖之間,其水域於宋元明清時期最爲遼闊,“江陵而下,地與澤半”,襟江帶湖,素稱澤國。明人王士性《廣志繹》載:“洞庭水漲,延袤八百里,盜賊竊發。”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漢沔之間,湖泊遼曠,萑葦茂密,盜賊竄匿之區也。嘉靖間,漢川風門河一帶上下數十百里,羣盜出沒,劫殺商船。荊門州治四維,湖山相半,如沙洋等處,素稱盜賊淵藪。”

古代的洋大盜們都從何而來:江湖何以成就江湖

洞庭湖區內影響最大的盜匪活動,莫過於發生於南宋的鐘相、楊幺起義。建炎四年(1130),鐘相自稱楚王,率衆起事,憑據洞庭湖深廣險阻的地理優勢,以宗教活動相聯絡,倡議“等貴賤、均貧富”,波及環湖地區十九州縣。鐘相死後,楊幺繼起,利用洞庭湖港汊交錯的地形大建水寨,一度達到七十餘座。另又製作大型車船無數,多次重挫官軍,包括著名的石牌大捷。《水滸傳》有詩云:“蓼兒窪內,前後擺數千支戰艦艨艟;水滸寨中,左右列百十個英雄好漢。”似乎就是楊幺水軍利用水寨、車船進行水上作戰的真實寫照。不論楊幺起義與《水滸傳》是否有淵源,僅就形式而言,兩者相似之處頗多:皆憑依八百里曠渺煙波,“陸攻則入湖,水攻則登岸”,隊伍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大大提高,形成一種獨特的水泊嘯聚的遊擊模式

古代的鄱陽湖也是一個盜賊集聚之地。鄱陽湖地處九江沖積扇以南,湖口以下如同一個巨大的水囊,吊掛在江西三面環山的平原區域。其變遷與洞庭湖相類似,秦漢時期雖非大澤,但也是水網密佈的湖沼景觀。秦亡之際,黥布與驪山之徒聚集於九江水域(很可能是江北的彭蠡澤),號稱“鄱盜”。唐宋以後,湖區漸大,盜匪爲患愈烈。章潢《圖書編總論》雲:“鄱陽匯合三江,波濤瀰漫,盜賊舸艦率以爲歸,遂爲豫章諸郡之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