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稱謂怎麼來的 哀家應該是什麼時侯稱呼的

本文已影響3.08W人 

陛下在我們看到的那些古裝劇中,皇帝一般都會有三種稱呼即“朕”、“寡人”、“陛下”。電視劇中,這些稱呼出現的概率都比較高,那麼這三種稱呼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朕”最早並非皇帝的專用詞,而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通用自詞,“朕”即“我”的意思。漢朝蔡邕在《獨斷.捲上》就解釋爲:“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貴賤不嫌,則可同號之義也。”在《楚辭.離騷》中也有:“朕皇考曰伯庸”的說法。

但是,到秦朝嬴政統一天下以後,“朕”的用法就發生了變化。秦始皇規定,只有天子纔可以自稱爲“朕”。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爲‘泰皇’,命爲‘制’,令爲‘詔’,天子自稱曰‘朕’。”因此,“朕”這個字,自秦始皇之後,就專屬於皇帝的自稱詞了,並一直沿用到清朝結束。寡人

寡人,古代王侯可自謙爲寡人。寡人,即爲寡德之人,意爲“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唐以後唯皇帝得稱寡人。

皇帝稱謂怎麼來的 哀家應該是什麼時侯稱呼的

人們在文藝作品中,經常會看到臣民把皇帝稱爲“陛下”的情況。爲什麼把皇帝稱爲“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羣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陛下”這一稱呼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後來,人們就用“陛下”作爲對皇帝的直接稱呼,表示自己雖然是在對皇帝說話,但在禮儀上不敢忘記自己本來無此資格。

哀家一詞應該是太后用的,是皇帝已死的情況下,其含義是可憐之人,無夫之哀,有未亡人哀痛先皇的悲思所在。 “哀”隱含先帝去世之意,稱“哀家”的只能是太后、太妃。

但在如今的某些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皇帝皇后在對話時,皇后自稱哀家,這絕對是個學術笑話,這就等於當面罵皇帝已經是個死人。真實歷史上應該是滅九族的大罪。而電視劇中皇帝卻含情脈脈地聽之任之,一付聽力有障礙的樣子

歷史上,皇后與皇帝對話時多稱妾,妾某氏。“哀家”決不能等同於帝王的自謙詞“寡人”,因爲“寡人”是說自己德行不夠,很明顯這是帝王的謙虛;但把自己丈夫說成死人來表示自謙的,在任何朝代都是沒有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