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的皇帝球迷多:宋太祖竟還擅長花式足球

本文已影響3.52K人 

2004年初,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於中國。蹴鞠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遊說齊宣王時形容臨淄:“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蹋鞠者”。而說到蹴鞠的起源,《太平御覽》曰:“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時。記黃帝,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令軍事無事,得使蹴鞠。”可見在當時,蹴鞠是國家軍隊訓練士兵體能和技巧的重要訓練項目。

在漢代,由於漢高祖劉邦這位“超級球迷”的推行,蹴鞠逐漸發展成爲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皇宮內開始出現專業足球場,即所謂“鞠城”,設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臺,球則是實心的。比賽分兩隊,雙方各有隊員12名,以踢入球門的球數多少來決定勝負,是現代足球的雛形。據說,此後西漢的皇帝如漢武帝劉徹、漢成帝劉驁都酷愛踢球,劉徹踢球時,還令其文學侍從作《蹴鞠賦》助興。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爲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時,球體明顯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爲“絡網爲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像打仗一樣。唐代的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着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

不僅皇宮中有這樣的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可見球踢得有多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可見當時踢球習俗的普遍。

唐宋時期的皇帝球迷多:宋太祖竟還擅長花式足球

南宋時期,球員還組織了博納養生杯,相當於今天的中超聯賽。球員團體叫“齊雲社”,是專門的蹴鞠組織,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而其提倡的志誠、溫良、尊重、謙讓的10個緊要章程,和戒多言、賭博、猖狂、酒色的10個禁戒,也成爲我國最早的球隊章程雛形。當然,有比賽就有球星。施耐庵《水滸全傳》中描寫的那位——由一個市井潑皮逆襲成爲殿前都指揮使的高俅,便是宋朝球技高超、經常陪伺宋徽宗踢球的著名球星。小說雖然在人物描述上做了一些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真實情況

此外,宋代還有一批聚集在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內的職業球星,他們定期在皇宮蹴鞠宴會上表演踢球,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是當時地位較高的職業球星。唐朝時,唐太宗、唐玄宗都愛看“蹴鞠”,“蹴鞠”迅速流行,宮中大小官吏也愛上了“蹴鞠”。當時,蹴鞠的形式有很大改變,技術也有很大提高,更接近於現代足球。所用的球用動物膀胱充氣做成,然後用8塊皮縫起來,彈性非常好。宋太祖趙匡胤是個瘋狂“球迷”,這從現存的《宋太祖蹴鞠圖》中便可以看出。

《宋太祖蹴鞠圖》寬28.6釐米,長56.3釐米,原作者爲北宋的著名畫家蘇漢臣,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則是元代錢選的臨摹品。畫面設色淡雅,用線古拙,踢球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宋太宗,觀看的是大臣趙普、楚昭輔、党進、石守信等4位宋朝開國功勳。趙匡胤踢球在當時是赫赫有名的,他尤其擅長“白打”,也就是現在人們口中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時,用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觸球,靈活變化,隨心所欲,可使“球終日不墜”。

除了球技,宋代的蹴鞠製作工藝比唐代也有新的提高,已經形成製作的標準工藝,如球的表面從8片發展爲12片,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蹴鞠做成後,重量還是“正重十二兩”,規格要“碎湊十分圓”等。工藝的進步,爲宋朝的蹴鞠熱開啓了中國古代足球發展的第二個高潮時期。

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築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左軍一十六人:球頭張俊、蹺球王憐、正挾朱選、頭挾施澤、左竿網丁詮、右竿網張林、散立胡椿等;右軍一十六人:球頭李正、蹺球朱珍、正挾朱選、副挾張寧、左竿網徐賓、右竿網王用、散立陳俊等”——這恐怕是歷史上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