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

本文已影響2.1W人 

明朝以後的政府出臺建築規制,“檐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表面看似簡單的建築法式,裏面卻隱藏着奧妙。

那時人們已經善於運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說的太陽高度角,北京地區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爲27°,夏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爲76°),來設計出檐的角度。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檐,就能夠在夏至前後,屋檐遮陽;到了冬至前後,陽光滿室,使得房間內有冬暖夏涼之感。

沐浴消暑

揭祕: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

沐浴消暑是最直接的降溫方法,建於地下室的御用澡池,水溫在夏天極爲涼爽。直接泡個透心涼的澡別提有多舒適了,只是此法也只能換來短暫的清涼,不能久用。

林蔭消暑

揭祕: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 第2張

宮裏營造人工陰涼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懸掛簾子,一方面可以遮擋陽光,另一方面也可保持通風。簾子何時掛何時收,當然不是隨隨便便掛的,都有相關規定的。

揭祕: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 第3張

網絡配圖

簾子按照尊卑還有等級之分,最高級別是用斑竹、香妃竹編織的,飾有各種圖案,下等級別的是用葦箔編成的席子。道光皇帝曾在《湘簾》詩說:“一桁垂銀蒜,編成翠竹籮。篆煙留細處,草色看時多。月下纖無影,風前動有波。湘江遺趣在,夏永靜如何。”

大點的遮陽工程是搭涼棚,就是在宮殿頂上和院裏搭個頂蓋來遮蔽陽光。棚匠們用簡單的圓木作爲支架,搭好後上邊鋪上葦蓆,並用繩子捆紮好。這種涼棚可卷可展,烈日當頭的時候展開遮擋陽光,早晚時再收起來通風。搭涼棚一般在陽曆5月份就搭上了。

古代的奢侈品——“冰箱”

揭祕: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 第4張

清代的冰箱,這玩意估計比外國的冰箱發明還早呢,那時,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爲“冰桶”、“洋桶”,樣式和功能類似於今天的冰箱,其多用名貴稀有的紅木、花梨木、柏木爲內胎,也有用黃金、白銀爲胎的。形制呈鬥狀,口大底小。蓋多采用很厚的木板,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託,用來防止潮溼。這種宮廷“冰箱”比起現在的冰箱太過簡單,但是構造合理、實用。當時的“冰箱”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用來冰鎮飲料和時鮮水果,因爲箱體內採用鉛或錫爲裏,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且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冰桶另一個用途是降低室內的溫度。箱蓋上設有透氣孔,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功效。

網絡配圖

防暑利器——“冰盤風輪”

揭祕: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 第6張

古代普通人家納涼一般都是用竹扇,但達官貴人家就有了罕見的依靠人力轉動的風扇。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繩索,由僕人拉動軸心上的繩索,扇葉就能旋轉,帶來習習涼風。

皇宮裏用的是更高級的降暑方式叫“冰盤”,效果絕對不遜於今天的空調。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放在一個大的陶器中,冰塊上放置一個可以旋轉的扇形道具。旋轉時,讓冷氣擴散到整個房間裏。此物堪稱古時的“空調”。

清涼牀品來助眠

揭祕: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 第7張

玉枕接觸頭部,可以調節體溫。玉石內豐富的礦物質和磁場,能增強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通百脈,助安眠!再配上玉席,皇帝們絕對可以安然入睡了。

另覓一片清涼地——“避暑山莊”

揭祕: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 第8張

揭祕:古代皇帝如何度過沒電的炎炎夏日? 第9張

網絡配圖

很多皇帝都修建了自己的避暑行宮,環境清幽、樹木林立,或建在山間,或建在水邊。大自然清爽的氣候纔是最舒適的,尊貴的皇帝們常常在這兒忘記了夏天的煩熱!清代從康熙皇帝以後,歷任皇帝每年夏季都會離開故宮到頤和園、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去避暑消夏。

皇帝們巧妙的避暑妙招,也無處不體現了我們祖先們的智慧!回想現在,我們能享受空調的涼爽,冰鎮水果和飲品的暢快,聽聽美妙的音樂,夏天還是很美好的。就讓我們一起忘記夏季的煩憂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