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寫西遊記是爲了在幻想中感化敵人嗎

本文已影響4.6K人 

《西遊記》是中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講述的是唐僧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個徒弟的護送下,師徒四人歷經各種艱難險阻,一路上降妖伏魔,前往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這部小說對當時以及後世小說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作者吳承恩是中國明代有名的小說家。那麼,這本偉大的小說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呢?吳承恩又是因何纔會寫下這本《西遊記》呢?  

吳承恩寫西遊記是爲了在幻想中感化敵人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繁榮階段,這爲吳承恩寫《西遊記》提供了更多的素材積累和更好的文化氛圍。當然,朝代的文化發展有着一定的影響力,但更多的還是與作者自身的緣由分不開。

吳承恩自幼家境清貧,但他非常聰慧,勤奮好學,閱讀過非常多的稗官野史、志怪小說,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早年博覽羣書的基礎造就了他深厚的文學底蘊。

吳承恩雖然在讀書時期憑藉自身的努力,得到了當時龍溪書院創建人葛木的賞識,但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生活的困頓和多年科考不中,讓他加深了對官場、考場腐敗的認識。直到1550年,吳承恩補得一個歲貢生,然而那時他已年近五十。好景不長,吳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讓他不容於官場。1558年,他因被人誣告,憤而辭官,拂袖歸去。

官場科舉和封建社會的黑暗,使得吳承恩更多的寄情於創作志怪小說,表達內心的憤懣,抒發鬱結。《西遊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體現了作者個人的抱負和在官場上的理想。吳承恩本身的性格其實和唐僧有着不少的共同點,比如耿直、善良、寬容、慈愛,但奈何前往西天取經靠着唐僧一個人是絕對完不成的,這正如吳承恩在現實生活中達不到的個人政治理想。所以,他在小說中幻想着感化敵人,有了徒弟三人護送並求得正果。

這就是吳承恩之所以要寫西遊記的原因,他以此來揭露讓他失望不滿的現實,並寄託變革社會的強烈願望。

吳承恩生平

吳承恩,中國明代著名的小說家,著有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吳承恩從小就聰明機智,博覽羣書,特別是喜歡神話故事,這也爲吳承恩後來完成《西遊記》埋下了基礎。其實吳承恩也參加科舉,只是屢屢遭受挫折,由於宦途困頓,吳承恩晚年的時候就一門心思的寫書,決定不再入仕。那麼吳承恩生平究竟是怎樣的呢? 

吳承恩寫西遊記是爲了在幻想中感化敵人嗎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吳承恩,1500年生於江蘇淮安,其父親希望吳承恩可以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因此給他取名叫“承恩”。1551年,吳承恩接任河南新野縣知縣,興辦水利等德政事蹟,後來還是被迫辭官。因爲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得吳承恩對封建科舉制度和現實的黑暗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這些經歷讓吳承恩促使了寫志怪小說,想要用志怪小說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之情。吳承恩不僅喜歡閱讀野史,志怪小說,還擅長繪畫、書法等,可以算得上是多才多藝,一直到吳承恩六十歲的時候,出任長興縣丞,但是官場上的旁門左道又豈能入得了吳承恩的眼,吳承恩與長官的所思所想所做皆不和,於是拂袖而去,專心寫書。

從三十歲開始,吳承恩搜求很多奇聞怪事,有了創作的打算,五十歲左右,吳承恩已經寫下了十幾回章節的《西遊記》,後來中途斷了幾年,但在吳承恩晚年辭官後,一直繼續寫作,終於使得《西遊記》問世。1582年,吳承恩離開人世,終年八十二歲。

吳承恩怎麼死的

吳承恩是中國明代有名的小說家,其著述的小說《西遊記》是中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後世廣爲流傳。  

吳承恩寫西遊記是爲了在幻想中感化敵人嗎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吳家原本是學官之家,吳承恩的曾祖和祖父都曾爲官。後來祖父病逝,祖母只好帶着吳承恩的父親回到家鄉淮安,那時其父才只有四歲,家中沒有積蓄和收入,生活越來越窮困。吳承恩出生的時候,家庭就是這樣經濟困難、人丁凋零的情況

吳承恩雖自幼聰慧,但其實他早年生活很不平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生活的困頓和多年科考不中,讓他加深了對官場科舉腐敗和封建社會黑暗的認識。儘管後來補得一個歲貢生,然而那時他已年近五十,且此後的官場之路也是坎坷艱辛。直到1558年,他因被人誣告,憤而辭官去,拂袖歸故里。

吳承恩辭官後的晚年生活並不平穩,生活依然窮困潦倒,境遇拮据,曾輾轉到過杭州、南京等地靠賣詩文謀生。也就是在此期間,他完成了《西遊記》的後續部分,使得這本著作得以問世。這樣一位偉大的小說家,在生活上卻有着如此艱辛的境遇,令無數人感到難過和心酸。

官場生活對待他已經如此的不平順,可在現實生活中,痛苦依然沒有減少。吳承恩曾有一個兒子鳳毛,可惜後來夭折了。喪子之痛加上晚年無兒無女,景況甚是淒涼,他終回到淮安老家安養,後無病而終,享年八十二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