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温的死因前後説法不一,朱元璋為什麼殺害他?

本文已影響2.19W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他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自古以來,如果要談到足智多謀,一定會提到劉伯温。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民間更是流傳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温”。

由此可見,他在古代謀士中地位之高、名聲之大。

劉伯温的死因前後説法不一,朱元璋為什麼殺害他?

通常大多數人都只是瞭解表面。劉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學家,更是以足智多謀、料事如神聞名天下,助朱元璋消滅羣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但開國之後便命途多舛,仕途不順,鬱郁不得志,最終病死故鄉。

那麼真的是自然病死嗎?答案自然不是,朱元璋給過劉伯温很多次機會,意欲勸他功成身退,返鄉養老。可劉伯温自視甚高,認為自己的智慧才華根本沒有發揮出來,不願聽從,最終只能一殺了之。

劉伯温死於朱元璋之手,這基本上就是事實了。劉伯温雖是開國功臣,但劉伯温之死,過錯全在朱元璋嗎?劉伯温自身難道沒有問題麼?

如果我們一點點揭開這段歷史,經過細緻的分析便會思考,劉伯温之死並沒有那麼簡單,也不都是朱元璋一個人的責任,甚至並不是一件錯事,劉伯温被殺的背後,除了自身性格問題,還有着極其複雜的政治原因。

劉伯温死因前後説法不一

按照坊間的説法,由於朱元璋自身心胸狹小、嫉賢妒能,在開朝之後,越來越不能容忍像劉伯温這樣謀略過人、才華橫溢的人,最終將其害死。

但朱元璋殺劉伯温的事件,史書上幾乎沒有記載,當時跟此事有關的文章,只有其好友宋濂在《恭題御賜文集後》提及過,而文中只是説到了劉伯温在該年二月染病,告老還鄉,朱元璋批准。

劉伯温死後,長達四年的時間,沒有任何人再議論此事,眾人也都默認劉伯温系自然死亡。直到洪武十二年,相權與君權發生衝突,朱元璋為搞倒時任相位的胡惟庸,突然之間給其加了一條罪名:胡惟庸當年與劉伯温產生間隙,遂下毒殺害劉伯温。

之後的史書包括當時的《明實錄》,黃伯生《行狀》、張時徹《神道碑銘》,以及後出的史書,如徐愚谷《明名臣言行錄》、李贄《續藏書》、尹守衡《明史竊》、王鴻緒《明史稿傳》、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包括再後來的《明史.劉基傳》,也都沿襲了胡惟庸毒死劉基的説法。

其中《明實錄》卷二九中是這樣記載的“左丞相胡惟庸與御史大夫陳寧等謀反及前毒殺誠意伯劉基事”。

劉伯温的死因前後説法不一,朱元璋為什麼殺害他? 第2張

而《誠意伯文集》中的《誠意伯次子閣門使劉仲景遇恩錄》,多次提及“劉伯温被胡惟庸毒害”一事,其中最後一次也説得比較清楚,大概意思是:胡惟庸得知劉伯温生病,遂結黨去探望,劉伯温吃了胡惟庸的毒,胡惟庸走後沒多久,劉伯温便毒發身亡了。

其實大家看到這,心裏也大概梳理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了,從一開始“自然死亡”的説法,到後來“胡惟庸毒死劉伯温”的説法,其實都是朱元璋一手策劃的。這兩種説法無論哪一種坐實,都與他無關,他依然可以保持自身形象,不會揹負濫殺開朝功臣的惡名。

由此可見,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我們要想真正弄清楚劉伯温的死因,不能只是看事情的表面,而是首先要弄清楚劉伯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

元至順年間,劉基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衞法,又請肅正紀綱,曾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次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只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誣陷而被奪祿。入京謝罪後,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時贈太師,諡號“文成”。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天資聰穎、年少成名

劉基聰慧好學,由父親啟蒙識字。閲讀速度極快,據説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14歲的劉基入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此儒家經典晦澀難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而劉基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大為震驚!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平常之輩!”

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17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説:“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

劉基博覽羣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這也為他日後助朱元璋一統江山奠定了基礎。

劉伯温的死因前後説法不一,朱元璋為什麼殺害他? 第3張

初入仕途,剛正不阿

1336年,25歲的劉基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仕途多舛,鬱郁不得志

1343年到1352年多處為官,卻又多次辭官。因自身剛正不阿、嚴厲執法的行事風格,被同僚排擠,被大臣責難,始終無法被重用,多次以辭官來表達對元朝腐敗昏聵表示不滿,但又按奈不住自己當朝為官,施展才華的衝動,又多次復出,但都徒勞無功。

劉伯温的死因前後説法不一,朱元璋為什麼殺害他? 第4張

助明開國,名聲大噪

直到1360年,居家休養的劉伯温才被朱元璋請到了應天(現南京),委以謀臣。其中有一段小插曲,便可以一窺劉伯温的戰略才華:當時陳友諒攻陷太平,意欲東攻。朱元璋帳下大將多有投降意願,朱元璋也由於不接。正值內憂外患之時,劉基説道:“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劉基寥寥數語,剖析形勢,點破要點,穩定軍心,直接為此役勝利奠定了基礎。

此後劉伯温名聲大噪,一時無兩。朱元璋也是給予了劉伯温極高的評價。朱元璋曾説:“(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但此時的劉伯温隨着名聲大噪,性格也是愈加張揚,懷着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毫無保留地展示自身的才能,這也為日後的悲慘境遇埋下了伏筆。

在當時世人甚至都認為他為諸葛轉世,能夠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但這樣的稱號還是沒有讓劉伯温滿意,他認為諸葛亮只是平定三國,而他可以一統天下,為了表現出他瞧不上諸葛亮,還去刨了諸葛亮的墳墓,不可一世的性格可見一斑!

在開朝時,他曾勸阻朱元璋濫殺,此事雖然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但在朱元璋心裏也留下了“喧賓奪主”的標籤。

開朝後,他認為前朝的覆滅多因過於寬縱,而後他大刀闊斧嚴明法紀,整肅綱紀,無所顧忌。不斷彈劾檢舉多位大臣,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紛紛畏懼劉伯温。其中比較出名的一案就是: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被治罪,而李彬是丞相李善長的紅人,李善長多次請求劉伯温寬大處理,卻依然被劉伯温斬首。此事過後倆人便真正地結下了樑子,所以後來也有很多人推測劉伯温是被李善長所害,也不是沒有道理。

劉伯温的死因前後説法不一,朱元璋為什麼殺害他? 第5張

而朱元璋稱帝后,劉伯温戰功赫赫,卻只被封為一個小小的伯爵,這樣的結果更是令劉伯温不平衡,心理落差極大!

同為開朝元勛,也都是文臣,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而劉伯温只被封了一個小小的誠意伯,足足差了兩個級別;李善長年俸4000石,而劉伯温僅有240石,不僅等級差別大,俸祿更是懸殊。其實明眼人都清楚這是朱元璋在打壓劉伯温 ,難道劉伯温看不透麼?劉伯温聰慧無雙,怎麼會看不透!只是他無法抑制自己的內心,一想到自己的抱負還遠遠沒有實現,哪裏甘心急流勇退!

那麼朱元璋為何在剛剛稱帝就如此打壓劉伯温呢?

首先,在內部明朝就分為兩大集團,一個是浙東集團,一個是淮西集團,兩個集團的實力本身懸殊很大。朱元璋本人就屬於淮西集團,而劉伯温則是浙東集團。換句話説,淮西集團的人馬大多都是朱元璋的老鄉,從一開始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戰,而浙東集團的人馬都是後續投奔的,朱元璋本身就是比較注重同鄉情節的,認為是自己人用着放心。

其次,朱元璋畢竟出身低微,格局和心胸並並沒有隨着地位的提升而提升,依然是心胸狹隘,見不得別人比他優秀,光是嫉妒心就不得不打壓當時耀眼的劉伯温。

其三,在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和劉伯温的治國政策多有不和,朱元璋要的是一個能夠把聰明才華用在治國安邦上面,要的是一個穩定發展的國家,而不是用在擅用權術、玩弄政治。當然朱元璋很清楚,玩弄陰謀策略誰能是劉伯温的對手,這樣可怕的人在身邊,自己始終無法安心!

劉伯温的死因前後説法不一,朱元璋為什麼殺害他? 第6張

難道朱元璋僅僅因為這幾點就非要置劉伯温於死地麼?

其實並不是,朱元璋對劉伯温的殺心根本沒有那麼強烈。朱元璋在開朝之後,發現自己並不再需要像劉伯温這樣的謀臣,這樣攻於心計的神人,繼續存在下去對自己威脅很大。朱元璋便通過很多方式對劉伯温打壓,想讓他知難而退,而劉伯温不但不退,反而愈加熱衷當朝做官。

並且劉伯温此人過人苛刻較真,不懂得人情世故,甚至可以説是偏執。在元朝時期多次辭官、罷官來表達對元朝的不滿,就能看出來他偏執的性格。所以在明朝開朝之後,他這樣的性格變本加厲,得罪大臣無數,最後也自然得罪了朱元璋。

即使這樣,朱元璋也依然沒有痛下殺心,只是讓他解甲歸田。可劉伯温哪裏甘心,身居鄉下,依然不斷的像朝廷進諫、勸諫,此時朱元璋才真正意識到此人不能再留,遂派胡惟庸下毒於劉伯温,可劉伯温竟然抱病勸諫,可見此人性格之剛烈,不久劉伯温便去世了,享年65歲,一代傳奇,悲慘謝幕。

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曾説過:“有人將劉基比作張良,劉基在謀略上確實無愧於張良,但説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氣節,卻差得遠了。”這個評價也印證了劉伯温的性格和結局。

那麼在害死劉伯温這件事上,朱元璋到底是錯是對?

事實上,劉伯温的死恰恰因為他太過聰明,這樣的人往往自視甚高,而且極其清高和偏執,不願結黨營私,更不要妥協。很多事他都看得很透徹,但是又放不下,他總認為任何困難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化解。

所以會出現劉伯温以一己之力對抗其他集團,如果落了下風,他誓不罷休,如果佔了上風,他又難免驕奢,於是他得罪的人就越來越多,路也是越走越窄,朝廷上下搞得烏煙瘴氣。

而且劉伯温進諫勸諫不留餘地,常常指出朱元璋的錯誤,認不清自己的身份,最後甚至連朱元璋都得罪了。再加上很多大臣經常在朱元璋面前説他壞話,而且再任由劉伯温這樣鬧下去,只會加劇黨爭,時間一長朱元璋哪裏放心的下,便下定決心不留此人。

劉伯温的死因前後説法不一,朱元璋為什麼殺害他? 第7張

通過剖析史料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劉伯温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是歷史上頂尖的謀士,這些都是不可磨滅的。雖説朱元璋本人性格殘忍,害死劉伯温也確有過河拆橋之意,但劉伯温性格上的這些缺陷,又何嘗不是導致他被殺的重要原因之一呢?

再之後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黨爭嚴重,也印證了朱元璋曾説過劉伯温只會加劇黨爭的話,是有道理的。

劉伯温神機妙算,卻算不了帝王心;聰明一世,也沒明白他的聰明才智在權利面前不堪一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