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是怎麼奠定中晚唐的權力格局的?

本文已影響4.58K人 

唐代宗在位十多年時間裡,把中晚唐的權力格局基本固定了。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這個權力格局的主要特色,就是宦官系統佔據了帝國的主導地位。宦官系統不但擁有決策權、地方監察權、經濟權力、更擁有了禁軍指揮權。

當時的禁軍漸漸成為帝國編制最大的、裝備最精良的軍隊。雖然說這枝禁軍的編制,與傳說中的八十萬禁軍相比,自然有很大差的差距,但是這枝禁軍的編制,在唐德宗時代就有15萬了,這個數字顯然超過任何一個軍區的編制。

八月,初置左、右神策統軍。時禁軍戍邊,稟賜優厚,諸將多請遙隸神策軍,稱行營,皆統於中尉,其軍遂至十五萬人。

而且帝國各大軍區的將帥,大多出自這個宦官控制的禁軍系統;而且大多是通過宦官關係出任的。

自大曆以來,節度使多出禁軍,其禁軍大將資高者,皆以倍稱之息貸錢於富室,以賂中尉,動逾億萬,然後得之。

從這層意義上講,如果說兩漢、兩晉南北朝時期,鞏衛皇權的主要力量是皇族、外戚,那麼晚唐時期,鞏衛皇權的主要力量就是宦官集團。

雖說東漢的宦官系統也擁有巨大權力,但當時鞏衛皇權的力量還有外戚,而且外戚影響力遠遠超過宦官。最簡單而言,外戚強大的時候可以廢立皇帝,而宦官從來沒有強大到這種地步。

雖說明代的宦官系統也擁有巨大的權力,但明代的宦官系統顯然完全依附於皇權之上,至少沒有一個宦官曾奢談過廢立皇帝。

唐代宗是怎麼奠定中晚唐的權力格局的?

中晚唐時代的宦官,那勢力可不是一般大的。

最簡單而言,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關鍵是,唐憲宗死後,涉嫌謀殺唐憲宗的宦官,都啥事也沒有。直到15年後,主要凶手才受到懲罰。

而從此以後,哪個皇族成員能當皇帝,通常都是宦官說了算。所以,憲宗之後的八個皇帝,有七個是宦官擁立的。

唐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

總的來說,中晚唐時代的宦官政治比較穩定,所以一直延續了一百多年多。

簡單的看,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皇帝似乎都有些愚蠢,因為他們都毫無例外的信任重用宦官,如果有差別,僅僅五十步與百步之別,因為這段歷史標誌性特點,就是宦官專權。

從文官集團寫的內容去看,憲宗之後的大唐皇帝都實在太無能了,因為他們都毫無例外的受到宦官威脅。因為憲宗是被宦官殺死的,敬宗也是被宦官殺死的;關鍵是,誰能當皇帝通常就是宦官說了算。

唐代宗是怎麼奠定中晚唐的權力格局的? 第2張

中晚唐的宦官專權,就如同東漢時代的外戚專權;他們雖然擁有廢殺皇帝的權力,但是皇帝在大權在握的時候,也沒有真正要打壓他們的意思,於是皇帝永遠在他們的陰影下存在。

簡單的看,這種事幾乎是不可理喻的。但是隻要透過當時的歷史,我們自然會知道,歷史留給皇帝的選擇,常常是隻能在兩個爛蘋果裡,選擇一個比較好的蘋果。如果我們看到皇帝選擇的那個蘋果又爛又小,就覺得皇帝太傻了,因為換成自己,肯定會選擇一個又好又大的蘋果。問題是,當時就沒有那樣的蘋果。

皇帝高高在上,但是四面八方全是威脅他的力量。他信任誰呢?他重用誰呢?他信任重用宦官系統,自然會受到宦官系統的威脅,但是如果不重用宦官系統,他更危險。

中晚唐皇帝重用宦官的結果,就是大唐帝國在搖搖晃晃中又維持了一百五十年,可如果他們不重用宦官呢?

德宗皇帝試圖打壓宦官集團,結果很快就讓人打得逃出了長安城,與死神一再擦肩而過後,德宗皇帝終於發現,宦官政治雖然弊端重重,但如果不這樣玩,好像同樣弊端重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吧。

這就好像,我在兩晉南北朝時說過,分封諸王的弊端自然非常明顯,問題是拒絕這樣做的弊端,其實更嚴重。

總的來說,經過代宗皇帝十多年的精心設計。大唐皇帝擁有了強大的私人力量(宦官集團控制的行政、經濟、監察、軍事力量),足以駕馭整個帝國。

但是,因為軍人力量失控制,而且河北、山東、河南三個省地緣比較特殊,所以皇帝對這些軍區依然缺乏有效的控制力。

安史之亂結束後,一直困擾大唐帝國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控制河北、山東、河南這三個省的軍隊?

對此,大唐帝國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就是接受這種事實。總的來說,大唐帝國現在控制著絕對優勢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承認這三個省的自治,也沒有多大問題。更何況,這三個省林立著十多個軍區,只要能阻止他們兼併戰開始,他們就缺乏真正威脅大唐帝國的能力。

中策,就是先易後難,先不惹河北、河南、山東的那些大老虎;集中精力控制其它地方的的大狼狗、小豺狼。在此基礎上,再慢慢集中力量解決河北、山東的藩鎮問題。

上策,就是尋找機會解決河北、河南、山東這種大老虎。總而言之,打死大老虎,剩下的大狼狗、小豺狼,自然一風就可以吹光他們。

下策顯然是中央政府不願意接受的;至少不經過反覆的博弈,是絕不會甘心接受的。當然了,經過五十多年的反覆博弈,中央政府終於發現,這也許是一個無可改變的事實。

而上策呢,以當時的交通媒介能力,在失去諸王、外戚這種力量的背景下,尤其是河北必須駐紮大量常備軍防範契丹奚人的背景下,似乎是無法實現的。

所以,唐代宗一直穩紮穩打的按中策行事。那就是先易後難,集中精力控制各種大狼狗(對自己依附較強的軍事力量)、小豺狼(地緣較差的軍事力量)。

總的來說,代宗皇帝在位的17年,一直是韜光養晦、鞏固內政。而這些努力,為中央政府後期削藩,積累了足夠的資本。

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德宗(代宗之子)上位後,才會咄咄逼人大舉削藩,因為他感覺自己手上的籌碼,足以支援他大刀闊斧的削藩了。但是很不幸,德宗皇帝上位後不久,就讓軍人集團折騰的逃離了長安城;關東五大強藩(河朔三鎮、淄清、淮西)都捲入叛亂;西北的涇源、朔方軍區也捲入叛亂;皇帝被叛軍堵在一座小城裡,打得都看不到了希望了。

經過這種挫折,德宗皇帝開始反思自己從前的失誤,而他認為自己此前最大的失誤,就是削減了宦官系統的權力,於是他殺回長安城後,又開始變本加厲的信任重用宦官,這更讓宦官政治變得無可動搖了。

初,魚朝恩既誅,代宗不復使宦官典兵。還長安,頗忌宿將握兵多者,稍稍罷之。戊辰,以文場監神策軍左廂兵馬使,王希遷監右廂兵馬使,始令宦官分典禁旅。

德宗的失敗,從某種意義是一件好事。因為這種失敗,就如一個巨大的破壞性試驗,讓人們清晰的發現,唐代宗布的局,竟然是如此穩定。

關東大五大強藩聯手叛亂、關中涇原、朔方兩大軍參與叛亂;皇帝被打得逃出長安城,一度逃到漢中。但是結果呢?大唐皇帝依然還能翻盤成功。

面對的這種事實,顯然會讓後來試圖叛亂的人,有一種說不出的絕望,因為折騰出這樣大的動靜,都無法打敗大唐皇帝,你確定自己能折騰出更大的動靜嗎?

唐代宗在位十多年時間裡,把中晚唐的權力格局基本固定了。

這個權力格局的主要特色,就是宦官系統佔據了帝國的主導地位。宦官系統不但擁有決策權、地方監察權、經濟權力、更擁有了禁軍指揮權。

當時的禁軍漸漸成為帝國編制最大的、裝備最精良的軍隊。雖然說這枝禁軍的編制,與傳說中的八十萬禁軍相比,自然有很大差的差距,但是這枝禁軍的編制,在唐德宗時代就有15萬了,這個數字顯然超過任何一個軍區的編制。

八月,初置左、右神策統軍。時禁軍戍邊,稟賜優厚,諸將多請遙隸神策軍,稱行營,皆統於中尉,其軍遂至十五萬人。

而且帝國各大軍區的將帥,大多出自這個宦官控制的禁軍系統;而且大多是通過宦官關係出任的。

自大曆以來,節度使多出禁軍,其禁軍大將資高者,皆以倍稱之息貸錢於富室,以賂中尉,動逾億萬,然後得之。

從這層意義上講,如果說兩漢、兩晉南北朝時期,鞏衛皇權的主要力量是皇族、外戚,那麼晚唐時期,鞏衛皇權的主要力量就是宦官集團。

雖說東漢的宦官系統也擁有巨大權力,但當時鞏衛皇權的力量還有外戚,而且外戚影響力遠遠超過宦官。最簡單而言,外戚強大的時候可以廢立皇帝,而宦官從來沒有強大到這種地步。

雖說明代的宦官系統也擁有巨大的權力,但明代的宦官系統顯然完全依附於皇權之上,至少沒有一個宦官曾奢談過廢立皇帝。

中晚唐時代的宦官,那勢力可不是一般大的。

最簡單而言,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關鍵是,唐憲宗死後,涉嫌謀殺唐憲宗的宦官,都啥事也沒有。直到15年後,主要凶手才受到懲罰。

而從此以後,哪個皇族成員能當皇帝,通常都是宦官說了算。所以,憲宗之後的八個皇帝,有七個是宦官擁立的。

唐自穆宗以來八世,而為宦官所立者七君。

總的來說,中晚唐時代的宦官政治比較穩定,所以一直延續了一百多年多。

簡單的看,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皇帝似乎都有些愚蠢,因為他們都毫無例外的信任重用宦官,如果有差別,僅僅五十步與百步之別,因為這段歷史標誌性特點,就是宦官專權。

從文官集團寫的內容去看,憲宗之後的大唐皇帝都實在太無能了,因為他們都毫無例外的受到宦官威脅。因為憲宗是被宦官殺死的,敬宗也是被宦官殺死的;關鍵是,誰能當皇帝通常就是宦官說了算。

中晚唐的宦官專權,就如同東漢時代的外戚專權;他們雖然擁有廢殺皇帝的權力,但是皇帝在大權在握的時候,也沒有真正要打壓他們的意思,於是皇帝永遠在他們的陰影下存在。

簡單的看,這種事幾乎是不可理喻的。但是隻要透過當時的歷史,我們自然會知道,歷史留給皇帝的選擇,常常是隻能在兩個爛蘋果裡,選擇一個比較好的蘋果。如果我們看到皇帝選擇的那個蘋果又爛又小,就覺得皇帝太傻了,因為換成自己,肯定會選擇一個又好又大的蘋果。問題是,當時就沒有那樣的蘋果。

皇帝高高在上,但是四面八方全是威脅他的力量。他信任誰呢?他重用誰呢?他信任重用宦官系統,自然會受到宦官系統的威脅,但是如果不重用宦官系統,他更危險。

中晚唐皇帝重用宦官的結果,就是大唐帝國在搖搖晃晃中又維持了一百五十年,可如果他們不重用宦官呢?

德宗皇帝試圖打壓宦官集團,結果很快就讓人打得逃出了長安城,與死神一再擦肩而過後,德宗皇帝終於發現,宦官政治雖然弊端重重,但如果不這樣玩,好像同樣弊端重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吧。

這就好像,我在兩晉南北朝時說過,分封諸王的弊端自然非常明顯,問題是拒絕這樣做的弊端,其實更嚴重。

總的來說,經過代宗皇帝十多年的精心設計。大唐皇帝擁有了強大的私人力量(宦官集團控制的行政、經濟、監察、軍事力量),足以駕馭整個帝國。

但是,因為軍人力量失控制,而且河北、山東、河南三個省地緣比較特殊,所以皇帝對這些軍區依然缺乏有效的控制力。

安史之亂結束後,一直困擾大唐帝國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控制河北、山東、河南這三個省的軍隊?

對此,大唐帝國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就是接受這種事實。總的來說,大唐帝國現在控制著絕對優勢的政治經濟軍事資源,承認這三個省的自治,也沒有多大問題。更何況,這三個省林立著十多個軍區,只要能阻止他們兼併戰開始,他們就缺乏真正威脅大唐帝國的能力。

中策,就是先易後難,先不惹河北、河南、山東的那些大老虎;集中精力控制其它地方的的大狼狗、小豺狼。在此基礎上,再慢慢集中力量解決河北、山東的藩鎮問題。

上策,就是尋找機會解決河北、河南、山東這種大老虎。總而言之,打死大老虎,剩下的大狼狗、小豺狼,自然一風就可以吹光他們。

下策顯然是中央政府不願意接受的;至少不經過反覆的博弈,是絕不會甘心接受的。當然了,經過五十多年的反覆博弈,中央政府終於發現,這也許是一個無可改變的事實。

而上策呢,以當時的交通媒介能力,在失去諸王、外戚這種力量的背景下,尤其是河北必須駐紮大量常備軍防範契丹奚人的背景下,似乎是無法實現的。

所以,唐代宗一直穩紮穩打的按中策行事。那就是先易後難,集中精力控制各種大狼狗(對自己依附較強的軍事力量)、小豺狼(地緣較差的軍事力量)。

總的來說,代宗皇帝在位的17年,一直是韜光養晦、鞏固內政。而這些努力,為中央政府後期削藩,積累了足夠的資本。

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德宗(代宗之子)上位後,才會咄咄逼人大舉削藩,因為他感覺自己手上的籌碼,足以支援他大刀闊斧的削藩了。但是很不幸,德宗皇帝上位後不久,就讓軍人集團折騰的逃離了長安城;關東五大強藩(河朔三鎮、淄清、淮西)都捲入叛亂;西北的涇源、朔方軍區也捲入叛亂;皇帝被叛軍堵在一座小城裡,打得都看不到了希望了。

經過這種挫折,德宗皇帝開始反思自己從前的失誤,而他認為自己此前最大的失誤,就是削減了宦官系統的權力,於是他殺回長安城後,又開始變本加厲的信任重用宦官,這更讓宦官政治變得無可動搖了。

初,魚朝恩既誅,代宗不復使宦官典兵。還長安,頗忌宿將握兵多者,稍稍罷之。戊辰,以文場監神策軍左廂兵馬使,王希遷監右廂兵馬使,始令宦官分典禁旅。

德宗的失敗,從某種意義是一件好事。因為這種失敗,就如一個巨大的破壞性試驗,讓人們清晰的發現,唐代宗布的局,竟然是如此穩定。

關東大五大強藩聯手叛亂、關中涇原、朔方兩大軍參與叛亂;皇帝被打得逃出長安城,一度逃到漢中。但是結果呢?大唐皇帝依然還能翻盤成功。

面對的這種事實,顯然會讓後來試圖叛亂的人,有一種說不出的絕望,因為折騰出這樣大的動靜,都無法打敗大唐皇帝,你確定自己能折騰出更大的動靜嗎?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