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終其一生也沒有滅亡衛國是為何?哪些原因導致的

本文已影響1.41W人 

你們知道秦始皇終其一生也沒有滅亡衛國是為何?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衛國,周朝時期的姬姓諸侯國,先後建都於楚丘、帝丘、野王等地,前後存立907年,乃是存在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即使秦始皇滅六國後也未將其滅掉,直到秦二世時,胡亥才將衛君角廢為庶人,衛國至此才徹底滅亡。那麼,秦始皇為何終其一生也沒有滅亡衛國呢?

說法一:感念衛鞅和呂不韋,故而不滅其國

秦始皇終其一生也沒有滅亡衛國是為何?哪些原因導致的

這是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這種說法認為,秦始皇乃是感念於衛鞅和呂不韋對秦國的貢獻,因此這才在統一天下後沒有滅掉衛國。

毫無疑問,衛鞅和呂不韋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衛鞅的變法,乃是秦國崛起並最終統一天下的根基和關鍵;而呂不韋則是先後輔佐秦莊襄王和秦始皇兩代君王,堪稱功不可沒。

這種說法雖說看起來較為合理,但實際上很難站得住腳,商鞅和呂不韋均為衛國人不假,兩人對秦國貢獻頗大同樣不假,但兩人卻均因罪而死,呂不韋更是等於間接死在了秦始皇手中,他又豈會為了這個而放過衛國?

說法二:衛國存在具有象徵性,秦始皇故意留之不滅

秦始皇終其一生也沒有滅亡衛國是為何?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2張

這種說法認為,秦始皇雖然已經滅掉了六國,但卻並未徹底統一天下,邊遠地區仍然存在割據勢力,典型的便是百越地區,而秦始皇留著衛國便於此有關。

《西南夷列傳》有載“秦滅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東越列傳》則記載“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越王勾踐世家》則記載“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

此後,秦始皇雖然先後攻佔了這些地區,但卻均未實現直接統治,而是封當地人為君,從而實現間接統治。而此時衛國的國君也是“君”,且已經臣服於秦國,因而秦始皇留著衛國就是表示,“君”也在自己統治之下,他已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此外,衛國雖弱,但文人學士卻很多,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致力於推動大一統,對各國文人士子最初採取了容忍和包容態度,這也是其設立咸陽學宮和博士制度的原因所在。因此,秦始皇留下衛國便是在給天下文人學子一個訊號,秦國是個文明先進的國家,願意接納不同文化。

說法三:衛國已經名存實亡,已經滅無所滅

秦始皇終其一生也沒有滅亡衛國是為何?哪些原因導致的 第3張

衛國雖然存國時間較長,且也曾在春秋時期一度強盛,但在進入戰國之後便再也不復往日榮光,因此在三家分晉之後便成為了魏國的附屬,到最後更是隻剩下了濮陽一地,因而衛國國君先是自貶為侯,後又自貶為君。

要知道,當時只有諸侯國的封臣才稱為“君”,也就是說從衛國國君自貶為君的那一刻,衛國便已經名存實亡了,已經不再具有諸侯國的身份,而只是魏國的一個小封君而已。前241年,秦國攻取濮陽等地,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國就連自己的封地也失去了,此時的衛國國君,除了保留有“君”的封號之外,甚至連“名存實亡”都算不上了。對於這樣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封國”,自然也就談不上滅不滅了。

秦始皇顯然不是殘暴之人,即使攻滅六國,也未曾過多苛責六國貴族,對於已經沒有了封地的“國君”,秦始皇自然不會太過關注。因此,直到秦二世時才“廢君角為庶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