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將卻集中兩個國家,是偶然還是必然?

本文已影響2.74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戰國四大名將的一些趣事,歡迎閱讀評論。戰國四大名將說法原本就不客觀,不具備代表性。

大家要知道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其出自《千字文》: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這就跟寫詩一樣,之所以將他們湊在一起,除了名將這一因素以外,還有字義不重複、押韻等等要求。這四人很強是沒錯,但是在整個戰國時代,能與他們比肩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說吳起。

吳起乃是戰國初期的“軍神”,被尊爲兵家“亞聖”。

論戰績,當年他帶着自己一手打造的“魏武卒”,替魏國開疆拓土,打遍天下無敵手,創下了“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的傲人戰績,生涯未嘗一敗,一手將魏國推向戰國首霸的位置。

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最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魏武卒”初建,吳起憑藉着自己手中這五萬新兵蛋子,擊敗了秦國五十萬大軍,一舉建立起了對秦國的優勢,打得秦國河西之地盡失,被壓在函谷關內,瑟瑟發抖。

戰國四大將卻集中兩個國家,是偶然還是必然?

他在那個時代,就代表則無敵,不管哪個國家,只要得到了吳起,則安危無憂。

曹操曾這樣評價吳起:

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此等戰績和威望,即使是比之戰國四大名將中最強的白起,也不遑多讓。

更厲害的是,吳起還是一位軍事理論大家,其軍事著作《吳子七篇》乃是兵家聖典,與《孫子兵法》齊名,後人更是將兩部著作合爲一本,稱爲《孫吳兵法》,吳起和孫武也並稱“孫吳”。

而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

而在後世武廟之中,吳起皆名列其中,著名的“武廟十哲”,吳起仕其中之一,戰國時代能享此殊榮者,除了吳起,也就樂毅和白起。至於廉頗李牧之流,都還差了些。

這裏提到的樂毅,同樣是一代名將,且不說能配享武廟,位列“十哲”。單單是其“五國伐齊、連下七十餘城”的傲人戰績,就足以名留戰史。

要知道當時的齊國,乃是關東霸主,即使是秦國,也得忌憚三分。結果被樂毅打得近乎亡國。經此一役之後,齊國元氣大傷,由此淪爲二流。這纔有了後來趙國的崛起,有了秦趙爭霸。

講到這裏其實就可以回答爲何“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其二? 因爲這四大名將取的都是戰國後期,當時以秦趙兩國最爲強大,戰績也最爲顯赫。

白起不必多說,一代人屠,殺敵百萬,生平無一敗績,長平之戰更實用四十五萬趙國青壯封神。同時代的廉頗,那也是趙國中流砥柱般的人物,一生戰功赫赫,除了大秦國差點兒意思,其他國家那基本是手到擒來。特別是長平之戰後,面對燕國的乘人之危,廉頗率領哀兵,以少勝多,直接打到了燕國都城。

戰國四大將卻集中兩個國家,是偶然還是必然? 第2張

至於王翦,其乃是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的主要將領,六國基本就是他和兒子打下來的,特別是滅楚國一戰,更是展現出了名將風采。而李牧則是趙國最後的脊樑,他活着,趙國尚存,他死,趙國覆滅。

戰國四大將卻集中兩個國家,是偶然還是必然? 第3張

所以,對於將領來說,實力重要,平臺也很重要。像其他五國,並不是沒有厲害的將領,但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打不出傲人戰績,所以也無法位列其中了。

什麼叫名將?打出名了才能叫名將,那是得用戰績說話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