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樂派:浪漫主義音樂音樂派系之一

本文已影響2.39W人 

浪漫主義音樂(Romantical Music)音樂派系之一,亦稱“浪漫樂派”或“浪漫派音樂”。一般指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發始於德奧,後又波及整個歐洲各國的一種音樂新風格。

浪漫主義綱領

人們習慣於把雨果的《序》稱爲浪漫主義的綱領,這是因爲雨果這篇討伐僞古典主義的檄文,確曾獲得廣泛的響應,從而得以用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掀起一個類似文藝復興的運動,以顯示浪漫主義文學的巨大聲勢。因此文學史上常把雨果發表這篇序言的1827年和隨後因雨果的浪漫主義戲劇《歐那尼》上演成功而達到浪漫主義發展高潮的1830年,作爲古典主義同浪漫主義在時間上的分界。

浪漫主義的根源

探究浪漫主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因爲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短篇小說《阿達拉》(1801年)和《勒內》(1805年),已經包含了日後浪漫主義文學將要加以發展和誇張的一切優缺點的萌芽(特別是勒內這個悲觀厭世的“世紀病”的典型人物的出現),所以有些人常把整個十九世紀視作浪漫主義的紀元,有時甚至還把它的結束時間延伸到大約1910年間。

浪漫樂派:浪漫主義音樂音樂派系之一

浪漫主義分類

高爾基在他的《俄國文學史》中第一次把浪漫主義劃分爲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因此,如今在談論浪漫主義及其作家和作品時,大多根據作者的政治立場、即對待革命的態度,區分爲積極的(又稱進步的或資產階級的)浪漫主義和消極的(又稱反動的或貴族的)浪漫主義兩個不同的階級流派。浪漫主義內部的兩種傾向的相互聯繫,本來就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即使是積極的浪漫主義作家多半也還有消極的一面,這是當時西方各國階級力量的對比所決定的。因此,原則上可以區分,但又不能絕對化。舉個例說,在文學領域固然可以舉出這兩種浪漫主義流派各自最早的代表人物——一個是斯達爾夫人(Mme de stael,1766-1817),另一個是夏多布里昂;但是在音樂領域就很難找到這樣絕然的人物一在浪漫樂派作曲家中,瓦格納是夠複雜的了,可又無法把他歸入浪漫主義右翼。這又是一個難題所在。

浪漫樂派:浪漫主義音樂音樂派系之一 第2張

浪漫主義的思想

浪漫主義者志在無限,一心要除舊佈新,他們是向前看的,但是由於他們主要在幻想中探討生活,有時也會走回頭路,例如他們憑依古典主義所忽視的想象的翅膀,飛向大自然和異國,但也飛回遠古以及九霄雲外那虛無縹緲的境界,到那裏去尋覓理想和找求滿足。關於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在古典主義時期原是同作品的主人公交融一體的,但到浪漫主義時期,大自然同人之間也存在着深邃的矛盾,常被用以同主人公極端孤獨的內心世界形成對照。不但如此,浪漫樂派作曲家感傷的心境,往往還給他們所描繪的風景畫頁抹上一層暗淡的色彩。因此,在浪漫樂派的作品中,我們很少能看到光輝奪目的大自然景色,個別田園畫面的描寫雖也美妙,卻是已近黃昏,而更多的則是陰森恐怖的暗夜、孤寂的海島和經常翻騰着驚濤駭浪的海洋。至於異國和遠古,尤其是浪漫主義藝術家便於遁入的虛幻境界:他們追求所謂較少受到資產階級文化侵蝕和影響、即較多保持古風的異國情調——於是法國作曲家喜歡選取西班牙的題材,而德國作曲家則寫意大利;與此同時、他們還倒退到啓蒙主義者極端仇視的那個中世紀中去——於是這個迷信的黑暗世紀所特有的種種怪物全都應運而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