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一代風流,爲官品性卻毋庸置疑

本文已影響2.93W人 

元稹的詩,千古流傳;元稹這人,萬家歌詠。雖說元稹頗受爭議,人品或好或壞,風流多情也罷。但其詩歌可貴,其爲官之心也可貴!

元稹一代風流,爲官品性卻毋庸置疑

賢母鄭氏,教出個好兒子

公元779年,元稹出生於洛陽,家境相對殷實。八歲那年,元稹的老爹去世,留下了孤兒寡母。母親鄭氏頗有才情,文筆功底不淺,純粹就是一個知識分子。或許因家道中落,鄭氏就親自教導元稹讀書、識字與寫文章。

元稹天賦卓越,九歲就能寫文章;十五歲考中明經科,補授校書郎。以當代而言,十五歲的人還是孩子,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好,更別說寫些文章了。由此可見,元稹着實厲害,難怪能千古留名,畢竟非凡的人只是少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來知識分子一生的至高追求,元稹便是此中之人,一生仕途報效祖國。但仕途坎坷,這是大部分人的命運,元稹的命運也是如此,畢竟有些人過於卓越,就容易招人忌恨。

元稹一代風流,爲官品性卻毋庸置疑 第2張

一代風流,元稹爲官不易

當28歲時,元稹才成爲左拾遺,官職就七、八品而已。但左拾遺有個好處,其官職就是負責挑皇帝的毛病,這意味着能接近皇帝。擔任左拾遺時,元稹剛正不阿,誠懇地勸諫唐憲宗,指出不足與過失,他是憲宗的“魏徵”。

《新唐書·元稹》中有兩篇上疏,元稹文筆柔和、旁徵博引,娓娓道出對君王的勸諫。作爲立志中興的君主,憲宗虛心接納元稹等人意見,削弱潘鎮割據,重振中央威望。同時,元稹也被獲得重用,成爲監察御史。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因得罪宦官權貴,小人潑來了污水,元稹幾次遭到貶官,被踢出了京城。地方官太小,元稹的遠大抱負何以實現?一時之間,這位元才子就有了更多哀怨詩,詩歌中暗含着幾分政治的失意。

元稹一代風流,爲官品性卻毋庸置疑 第3張

再回京城,元稹鞠躬盡瘁

爲了回京城!元稹幾經反思,忍痛放下身段,去討好宦官崔潭峻,這不是元稹的諂媚,而是爲官的方圓之道!對於元稹的示好,崔潭峻打心底裏高興,便幫助元稹重回京城。約公元820年,憑藉詩文得到穆宗欣賞,元稹提升爲祠部郎中、參與起草制誥。

得到了穆宗的信任,約40歲的元稹改變詔書的體例,即求求詔書純樸務實、明白清晰。但詔書體例的改變,則引發許多人對元稹不滿,爲此元稹還寫了《誡風俗詔》詆譭那些反對他的人,而且還有穆宗站在元稹這一邊。

得到穆宗賞識,元稹的官途從此旺達,成爲京城官員中的顯貴,甚至官至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然,元稹爲官盡忠職守、鞠躬盡瘁,施展他的遠大抱負。公元831年,元稹“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享年53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