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

本文已影響2.23W人 

1979年1月17日,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臺,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着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爲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

網絡配圖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着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爲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佈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衝突由此引發。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佈爲,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爾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美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爲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爲245億噸,僅次於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爲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爲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特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3.1%;非洲地區爲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

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

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 第2張

網絡配圖

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爲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爲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製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係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衝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制成爲國際鬥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衝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羣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着深刻的資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衝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爲武裝衝突。隨着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