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古代美食,揭祕鐵鍋的由來與食材的變化

本文已影響2.62K人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古代美食,探索它們的故事。

胡瓜原產西域,是漢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漢地,“胡”是舊時中原地區對西域人的稱呼,所以人們順其自然的就稱呼其爲胡瓜,像胡豆、胡蘿蔔也都是如此。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建立後趙的石勒因爲是羯族人,所以漢人就把他們稱之爲胡人。石勒認爲這是一種輕蔑的稱呼,下令不準在國內提到“胡”這個字眼,胡瓜於是就改名爲黃瓜。

自黃瓜傳入中國以後,人們的餐桌上又多了一種食物和水果,爲什麼說黃瓜在古代屬於一種水果呢?因爲人們能夠吃到的食物太少了。而像胡蘿蔔直到宋朝時期才傳入中國,所以想用胡蘿蔔丁炒一盤炒飯,怎麼也得等到宋朝,最關鍵的是直到宋朝時期,人們才用冶鐵技術製造出了鐵鍋。

也就是說,在宋朝之前,但凡一切煎的、炸的、炒的你大概率是吃不到的。

一口鐵鍋引發的飲食革命

秦代以前,你能吃的用手指頭都能算出來,鹽巴和酒是必備的,就拿肉來說,牛肉不用想了,作爲主要的生產力,基本上是不能吃的。那時候已經開始養豬了,可以吃,但不是主流,譬如鴻門宴上項羽就給了樊噲一條豬腿。除了豬肉可以吃,你還可以吃到狗肉,樊噲此人就是屠狗匠出身,除了狗肉以外,還有羊肉雞鴨魚,雖然說不是頓頓都有,但能吃到肉卻是真的,譬如這個時候你可以吃到生魚片。

要是買不起也是可以像李斯一樣“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嘛,至於蔬菜有葵菜、韭菜、豆葉、野蒜、蔥五菜以及號稱“蔬菜之王”的白菜和其它野菜之類的,至於水果則是可以吃到橘子、柑橘,畢竟有個成語叫“南橘北枳”嘛。此外梨子、桃子和棗子也是可以吃到的。而食物烹飪方法就只有烤、蒸、煮三種了,由於缺少調料,實際上口感恐怕多是差強人意的。

到了漢代由於出現了張騫這個人,出使西域的時候順便帶回了苜蓿、芝麻、蠶豆、核桃、葡萄、石榴、黃瓜這些東西,不過老百姓想要吃到這些東西還得等上一段時間,因爲這些食物要進行推廣傳播,所以是需要一些時間的。並不是一帶回來就可以吃了,但在漢朝能夠吃到我們今天的一個家常菜,就是白菜豆腐。

真實的古代美食,揭祕鐵鍋的由來與食材的變化

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

豆腐是在漢朝時代發明的,白菜自古有之。漢代枚乘的文章《七發》中對高端食材曾有過記載說:

犓牛之腴,菜以筍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於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調和。熊蹯之胹,芍藥之醬。薄耆之炙,鮮鯉之鱠。秋黃之蘇,白露之茹。蘭英之酒,酌以滌口。山樑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湯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不過考慮普通老百姓的財力,真正能吃到的恐怕也很少,不過少歸少,它總歸是有了。此外在漢朝還可以吃到餃子和餛飩,不過兩者區別不大,直到清朝的時候才稱呼它爲餃子,由於先秦時代就有了醋,喜歡吃餃子的朋友倒總算能找到一個熟悉的美食了,這一時期蔥薑蒜香菜這些調味料也有了。

到了三國時期,人們總算可以吃到饅頭和包子了,據說它們是由諸葛亮發明的,不過那時候的饅頭和包子區別不大,直到清朝的時候才正式區分開來,另外胡餅這種食物在漢代以後開始流行起來,它也是從西域傳進來的, 漢靈帝就很喜歡吃。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但飲食還是得到進步,這一時期由於民族的融合是可以喝到羊奶馬奶之類的乳製品了,另外吃羊肉也逐漸成爲一種主流,唐宋兩朝的主要肉類就是羊肉。另外吃蟹在這一時期也很流行,還有用羊肉煮的羊羹、用醋泡過的生魚片(鱧魚脯)、還有魚和蓴菜搭配一起煮的羹,陸機評價這道食物說“千里蓴羹”,說明它那時候是比較受歡迎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美食主要是做法變多了,但食材的變化不大,主要由於時代動盪,所以很多外面的食材無法傳播進來,只有茄子跋山涉水的從印度傳入中國。隋朝時期也是如此,到了唐朝時,我們現在熟悉的包子、餅(最流行)、餃子、餛飩大體都成型了,此外還有粥、面片湯,羊肉在唐朝最爲盛行,所以製作方法還是很多,但都侷限於烤和煮。

前面已經說過鐵鍋宋朝纔有,所以什麼“急火快炒”之類的炒菜是沒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時期像雞鴨飛禽這些都不算肉,那時候的肉主要指的是畜牧。《新唐書·馬周傳》就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周每行郡縣,食必進雞,小吏訟之。帝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縣廣 費,食雞尚何與?”榜吏斥之。

真實的古代美食,揭祕鐵鍋的由來與食材的變化 第2張

唐朝雞肉不算肉

馬周喜歡吃雞肉,而唐太宗規定御史到地方上出差的時候不準公費吃喝,因爲馬周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吃雞肉,所以被人告了一狀。但唐太宗認爲雞肉不算肉,所以把這個告狀的人反而批評了一頓。唐朝時期的飲食習慣可見一斑了。此外在唐朝時開始有了無花果、開心果和菠菜。

到了宋朝時,中國的飲食出現了一場革命,除了鐵鍋的出現以外,宋朝時期沒有宵禁,所以在宋朝就有了夜市,這無疑促進了食物的發展。這一時期豬肉開始逐漸受到重視,但主流還是吃羊肉,宋朝時期有了用豬肉做的火腿,還有蘇軾發明的東坡肉。這個豬肉的流行還和蘇軾被貶黃州時有關,他在黃州的時候俸祿很低,不得已還在城東一塊坡地上自己種菜,這就是蘇東坡的來歷。

由於窮,吃不起羊肉,所以他只好買豬肉來吃,在《豬肉頌》中他就寫道: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由於有了鐵鍋和豬肉、牛油,宋朝的烹飪方式開始多樣化,不再侷限於煮蒸烤,有了導熱效果極佳的鐵鍋。中國的飲食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在宋朝以前,中國人也像今天的西方人一樣採用的是分餐制,這是因爲宋朝以前的烹飪方法比較單一,無法提供各種花樣的美食,基本上就是煮或者蒸上一大鍋食物,然後分給每個人。

真實的古代美食,揭祕鐵鍋的由來與食材的變化 第3張

類似於像吃大鍋飯似的,每個人分到食物以後就坐在各自的“案桌”面前自己吃自己的,而這裏的“坐”一般是指席地而坐,而不是指坐在椅子上。實際上在隋唐之前,漢地是沒有牀和椅子的,人們睡覺一般都是席地而睡(明清時代纔開始睡牀),席地而坐。這一傳統直到如今依然被日本保留,日本是受唐文化很深的一個國家,很多消失的文化傳統可以透過他們得以窺見。

魏晉南北朝時代,椅子纔開始傳入漢地,那時候叫“胡牀”,是一種坐具,而不是臥具。所以李白寫了一首《靜夜思》,關於裏面那句“牀前明月光”究竟是指臥具還是坐具還引發了一番爭論,但最大的可能性還是指坐具。有了椅子,再加上烹飪技術的多元化,宋朝人就不再席地而坐,面案而食了,而是圍坐在一起開始了合餐而食。

宋代的飲食非常豐富了,基本上我們市面上能吃到的肉類都能吃到,大部分水果也有了,像西瓜就是這一時期傳入宋朝的。總體來看,宋代的飲食大致還是以清淡鮮美爲主,重口味的人必須等到明朝末年辣椒傳入中國以後才能吃到麻辣類食物。但毫無疑問在宋朝時期我們已經能夠吃到大部分的食物,譬如想吃火鍋,就調料來說,除了沒有辣椒以外,像大蒜、香菜、胡椒、芝麻都已經具備了。

到了元朝時,飲食總體沒有大的變化,終於到了明朝,中國的食材又迎來一次較大的變化,隨着地理大發現時代的來臨,鄭和下西洋以及西方國家開始和中國進行貿易往來。辣椒、菠蘿、玉米、土豆、紅薯、花生、番茄、南瓜和向日葵相繼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尤其是玉米、土豆、花生和紅薯的傳播,那是極大的緩解了中國人的飲食壓力。

因爲這些食材產量高,而且可以作爲主食來食用,中國的人口增長就是從明朝時期開始逐年遞增的。明朝時期飲食進一步的豐富,譬如你可以吃到番茄炒雞蛋了,也可以吃到青椒土豆絲,還可以吃到煮玉米,烤玉米,炸花生之類的,食材的豐富讓食物的搭配也開始變得多元。

《南京光祿寺志·卷二·膳羞》中有一份洪武年間的菜單,可以大體窺見那時候的飲食和烹飪技術:

羊肉炒,煎爛拖虀(jī)鵝,豬肉炒黃菜,素熇插清汁, 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爐煿(bó)肉,筭(suàn)子面,攛雞軟脫湯,香米飯,豆湯,泡茶。

20世紀才傳入中國的甘藍油菜

可以看到明朝時期,煎炒蒸煮已經相當成熟,豬肉終於在坐了幾千年的冷板凳後,在明朝時期開始走上餐桌,在清朝時期開始成爲中國人的主要肉類。到了清朝時,人們總算可以吃到蘋果了,此外草莓、洋蔥、木瓜也相繼傳入中國。另外我們現在經常吃到的菜籽油,實際上在20世紀才傳入中國,這種在春天開成一片的甘藍油菜原產歐洲,新中國從成立以後才引入並大面積推廣。

清朝時期的美食很多,由光緒年間的舉人徐珂寫的《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就記載了清代時期的美食高達300多種,可以說是先秦至清代以來中國飲食發展的巔峯了。也是在清代,中國的飲食口味最終形成八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民國以後,經過廚師們的不斷創新,最終構成了我們今天的飲食文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