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輔佐劉邦一統天下後,爲何選擇去辟穀修道呢

本文已影響1.1W人 

衆所周知,楚漢爭霸時期,劉邦的軍事集團大多都是社會底層人士,和身爲楚國貴族的項羽集團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區別。不過在劉邦的陣營中,有一個人的身份並不比項羽差,這個人就是張良。

張良乃韓國國相世家。在張氏家族的鼎盛時期,張良祖父歷任韓國三朝國相,父親也歷任兩朝,但就是這樣一個家族,卻在秦滅韓國的戰爭中毀於一旦。

面對如此毀滅性的鉅變,張良內心既憤恨也無奈,20歲的青年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滅秦復韓大計。但張良手中並無兵馬,只有家族的一點餘財,於是便想出一個鋌而走險的辦法“刺殺”。

也許是秦始皇的陽壽未盡,張良精心策劃的刺殺計劃最終失敗,100餘斤的鐵錘只擊中了無關緊要的副車,也正因如此張良被全國通緝。

在被通緝的這十餘年間,張良不僅苦讀兵書,也一直尋找滅秦復韓的新途徑。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知道轉機已經到來。

在亂世中,張良機緣巧合下結識了劉邦,三十歲的張良已經揹負了十幾年的國仇家恨,兩人志趣相投,迅速成爲知己同盟。張良、韓信、蕭何和劉邦的四人組合,開闢了漢朝的江山,張良屬於四人中的腦力擔當。

不過讀書人都有個毛病,對於自己的故國都比較忠誠,雖然劉邦一直青睞張良,但張良的心中也沒有放棄“仕韓”的念想。

張良輔佐劉邦一統天下後,爲何選擇去辟穀修道呢

然而讓張良沒想到的是,韓國最終還是被項羽所滅。斷去最後念想的張良從此跟隨劉邦仗劍天下,對抗楚軍。

在和楚軍對抗期間,身爲劉邦的智囊的張良,能夠看清人和局勢,向劉邦推舉韓信、英布、彭越三人,此三人在手,項羽必敗無疑。劉邦取勝後,張良跟着昔日的知己,今日的皇帝重回關中,定都長安。

雖然張良最後沒有成爲韓國國相,卻成了漢朝的留候,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張良輔佐劉邦一統天下後,爲何選擇去辟穀修道呢 第2張

功成名就之後,正常來說擺在張良面前的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就是繼續扶持劉邦繼續壯大漢朝,並享盡世間繁華。畢竟自己的功勳在哪裏,這是誰都不可替代和抹除的。

第二就是防止“走狗烹”,及早的選擇告老還鄉。比如戰國時期的白起,儘管功勳無雙,最後不還是落得個悲慘的結局。

但張良顯然選擇了第三條路,那就是辟穀修道。

所謂“辟穀”就是修煉的一種方式,最早始於先秦時期,而修煉方式就是不吃五穀雜糧,最終通過吸風飲露的方式來達到修煉飛仙的目的。

爲此張良整整五年足不出戶,此後更是三年不吃五穀,也斷絕與朝廷官員交往。或許這一舉動在當時人看來張良已經瘋魔,然而後來的歷史演變卻無不顯示出張良的高深,張良換來了子孫後代兩千多年的平安。

原來雖然張良修煉成仙的心態已經到了着魔的地步,但這也變相的讓他遠離了世俗爭鬥,也讓他成爲了劉邦集團內少有可以功成身退的人。

而張良最後一件參與的朝政事務,是太子劉盈的廢立問題。呂后在張良的指示提點下,成功請來“商山四皓”,才保住劉盈太子之位。

身爲劉盈繼位的功臣,張良卻還是延續自己修道無爲的作風,婉拒呂后高官厚祿的邀約,跟隨赤松子遊離四方,于山水之間修道無爲。

或許張良自己也沒有想到,由於張良的修道,他的後世子孫也大多與修道結緣,他的第八世更是在龍虎山創立道教。與外來的佛教不同,道家作爲本土教派,一直延續到現今。可以這麼說,張良的辟穀修道,避開了劉邦時期的朝局鬥爭,也遠離了呂后專權。漢朝早已滅亡,道教卻流傳久遠,讓其子孫平平安安了2000多年。

當國仇家恨得報後,他急流勇退,放棄劉邦給予的繁華人生,辟穀修道,保得子孫後世平安。

張良歷經了人世悲苦,享受了人世繁華,最終卻拋棄繁華,追求無爲大道境界,令人可歌可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