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是連劉邦都自嘆不如的人,他爲何會放下權欲歸隱修道?

本文已影響1.84W人 

在歷史上有很多名人,有的爲了享受榮華富貴而建功立業,有的是爲了福廕子孫後代而奮鬥着。然而在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輔佐着帝王奪取天下,在本該封爵之時選擇了隱退。在帝王登記的時候也告病歸隱,辟穀修道。至於君王直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卿。”這個人就是劉邦的得意將領,心腹之臣張良。一個連天子帝王都自嘆不如的人爲何不搶奪帝位,他又爲何不享受萬人皆妄的權欲歸隱修道?這就要從他的出身說起了。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良是連劉邦都自嘆不如的人,他爲何會放下權欲歸隱修道?

一、充滿傳奇的出身

張良的出身以及家世可以說是十分的顯赫,他的父親是秦朝之前六國中的韓國的相國,不僅如此更是兩朝的相國。不僅如此,他的祖父更是三朝的宰相。如若身份地位無法讓人想象到其家世,那麼其家中光男女僕人就有愈400丁。相國的身份在此,書卷更是達到千餘卷。富庶更不用提,據說銀錢愈萬兩。

可是當時天下局勢動盪不堪,秦統一六國,其中就包含張良的故鄉韓國。戰爭是殘酷的,時年張良將封弱冠(即20歲),就不得不面對許多人不可想象的一幕幕。其家中奴僕眼見韓國將倒,如樹椏之上的猢猻散去,自己的家園也被一把大火燒爲灰燼。而更讓他難忘的一幕是自己的胞弟在自己眼前被敵人殺害。從家財萬貫,身世顯赫到一貧如洗,從家人和暖到生死別離。家恨,國恨,讓張良再也回不到以往的日子。

家國已改,他僥倖逃過一命,他本能苟且度過這一生。但他怎能忘掉滅國之痛,怎能忘掉秦王贏政視其子民如螻蟻殺伐。所以他投奔了蒼海君,一個遊俠之王,並不惜萬金募集勇士刺殺仇人贏政。

他差一點就殺死贏政,報仇雪恨。他同博浪沙奉命刺殺秦王。成功將百餘斤的重錘砸向贏政的副駕,一瞬間那副駕粉身碎骨。這樣的勇猛,讓兩人勇猛之聲遠揚,一時成爲民間佳話。此後爲躲避追殺,張良拋棄名姓,十幾年裏行俠仗義,在民間行走。

而也就是這個時候他結識許多俠勇之士,又鑽研兵法,豐富了學識與認識的名人之士讓他積蓄了能量。十年臥薪嚐膽之苦,讓他有了厚積薄發的能量。直到歷史上那場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終於讓張良再一次重回歷史的舞臺。

張良是連劉邦都自嘆不如的人,他爲何會放下權欲歸隱修道? 第2張

二、遇劉邦終成大業

遇到劉邦之前張良也策劃着滅秦大計,他曾率領百十勇猛俠士高舉滅秦之態。或許時世不運,終未成其大志。直到他遇到了劉邦。

劉邦曾經說過,運籌帷幄之技,決勝千里之勇我不如張良。戰戰必捷我不如韓信。但不管是韓信,還是劉邦讚許能夠安守後方的蕭何,在他心目中自己唯一的心腹從始至終都是張良。

張良與劉邦相識於奔投景駒之途,幸而命運之神促成了他們的相遇。兩人一見如故,一番推心置腹之後,決定放棄景駒之路。那時候劉邦還籍籍無名,與張良知己相談之後他聽聞了張良傳奇的人生經歷。更認識到這個揹負十載國仇家恨的年輕人必定能成一番大業。

而期間張良向劉邦傳講兵法,張良一直精讀的《太公兵法》更讓劉邦大開眼界。“可如此敗兵佈陣,可如此用兵用車”劉邦覺得自己踏入了一個新的天地。

張良的能才讓劉邦五體投地,張良的遭遇更令劉邦深感同情。之後他決定定讓張良成將成士,爲張良慘死的弟弟報仇,奪回張良失去的韓國。

張良是連劉邦都自嘆不如的人,他爲何會放下權欲歸隱修道? 第3張

之後二人終於得到了機會,楚懷王命劉邦與張良率軍攻打咸陽。劉邦清楚要成帝王必攻下咸陽,所以他一定拼盡全力。而張良心裏也明白,要秦亡,必然要攻打咸陽。或許心誠所致,兩人齊心協力,竟然真的打入了武關,佔領了咸陽。在敵軍潰敗的那一瞬,劉邦一心帝王得到,不禁默唸打入關內即爲帝王。而張良卻幾度哽咽,他跪向韓國的方向淚流滿面,嘴裏念着,良兒報仇了,秦國滅了...良兒報仇了,秦國滅了...

而劉邦還未抑住心中狂喜,項羽率大軍進關的消息便傳入他的耳朵。項伯深知項羽軍將之猛,聲勢之大,更知劉邦勢單力薄,恐難大敗項羽。項伯知道劉邦大軍凶多吉少,他深夜悄悄來到劉邦的軍營,找到張良便讓他趕快逃離。他深知張良的軟肋“項羽已經打算打入關中了,劉邦勝算不多。如今你要滅的秦也滅了,你要報的仇也報了,現在就跟我走吧”見張良不肯他心急如焚“你救過我一命,我不能看着你死在這!”

張良何曾沒有思量過離開這條路,但他想起景駒之路的緣分,想起那時與劉邦許下的誓言。兩個人如同知己,自己怎能棄劉邦而去。之後那場著名的宴席已經爲大家所知,項伯的幫助下,劉邦成爲了漢中王!

之後楚國來犯,劉邦幾次都潰不成軍,險失天下,張良此時向劉邦推薦了九江王英布。又建議劉邦利用彭越,爲糧草行便。之後又推薦韓信。可以說劉邦能讓項羽自刎烏江全是仰仗張良力薦的這些人。項羽自刎,劉邦終於坐穩了帝位。之後他們二入關內,把首都定位長安,建立了“漢”。劉邦自此被稱爲“漢高祖”張良也被封爲留候。

則良日劉邦登基封帝,張良卻突然稱病請辭。張良爲何做此決議?難道真的有什麼隱情嗎?

張良是連劉邦都自嘆不如的人,他爲何會放下權欲歸隱修道? 第4張

三、張良的智慧

張良稱病請辭之後辟穀3年餘,期間潛心修道。更是五年未出家門,也不與其他臣民交際來往。那個無比風光,決策果斷的張良好像就此隱去了。除卻那年戚夫人打算讓劉邦變改太子之位,呂后拜見他纔再次出門接見。

張良不忍見其痛哭流涕,只說叫來“商山四皓”,主公便懂。劉邦看到他們站在面前,一個個雖年事已高但精神抖擻便明白如今太子已成,自己帝王如今在握,如若改立定失民心。終於劉邦拒絕了戚夫人的建議。

劉邦做出這個決議後突然興致,與人溫習楚舞,乏累之後睡去。這一睡便再也未醒。

張良知道了劉邦崩逝,便向呂后行辭。張良辭別呂后道“良本韓相之後,不愛萬金家資,刺秦皇以雪國仇。得遇先帝后,以三寸舌爲帝者師,封萬戶侯。張良的一生圓滿了,特來辭行!”

此後張良跟着赤松子,遊便天下山川湖海,了斷紅塵俗世,潛心修道。當時呂后不解問道:人生一世,白駒過隙,何至於自苦之如此!

4、結語

張良一生憑藉自己的智慧讓失去的榮華富貴重回,又再享盡世間繁華之後遠離權力的鬥爭,享受山川名勝,遠離世間煩惱何嘗不是一種圓滿的人生呢。

而張良此後潛心修道,遠離權欲。非但沒有讓子孫後代遭受迫害流離,反而讓子孫傳承道教,其第八代世孫道陵更是成爲道教創始人,享盡世間安康。亂世之中他保全自己不因權力鬥爭而遭迫害。亂世之中,朝代更迭,更讓子孫後代2000年的平安。

張良不爭,看似失去很多,卻得到了爲人一生做珍貴的自由與安樂。但這難道不就是他的大智慧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