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被認爲是建安七子之首,到底是什麼原因?

本文已影響1.91W人 

王粲:建安七子之首肯定是我。

動盪的年代恰恰是文學盛產的時代,其中最能代表漢建安時期文學的就是"三曹"和"建安七子"了,他們均已詩文顯赫一時,他們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所創造了建安風骨,對後來很多文人的創作風格都有很深的影響。"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 "建安七子"之稱來自於曹丕的《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陳琳,王粲仲宣,徐幹偉長,阮瑀元瑜,應瑒德璉,劉楨公幹。”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王粲被認爲是建安七子之首,到底是什麼原因?

七子之中,爲什麼王粲會被認爲是建安七子之首呢?

很明顯,從文學成就上看,孔融和王粲相對於其他五人則更勝一籌,而王粲的政治成就和文學成就都是最高的。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中是這樣記述的,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也。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初,粲與人共行,讀道邊碑。人問曰:"卿能誦乎?"曰:"能。"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其強記默識如此。性善算,作算術,略盡其理。善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改定。時人常以爲宿構;然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優秀的文人總是從小一直被誇讚到大,當其他小夥伴還在咿咿呀呀背誦詩書的時候,王粲就已經受到當時的左中郎將蔡邕的賞識了。

王粲被認爲是建安七子之首,到底是什麼原因? 第2張

這個時候,就要說一說爲什麼同樣在小時候被稱爲"異童"的孔融爲什麼沒能超過王粲。

孔融的《六言詩》可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完整的六言體作品。孔融,字文舉。其實在曹丕的《典論·論文》中,孔融是被譽爲"建安七子"之首的,因爲這七個人當中,孔融的年齡最大,而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殺,所以鄴下時期的文學活動實際上只有其餘六人蔘加。

建安十三年,正是王粲文學創作轉型的時間。在這一年之前,王粲經歷了漢末戰亂,流寓荊州。他的憂患意識很強烈,擔心國家,憂慮百姓,自然而然要擔憂自己的處境。建安十三年這年,孔融恃才傲物,曹操一個不高興,孔融就成爲了歷史人物

再看看人家王粲,建安十三年以後,開始追求功名。這個時候王粲是在北方中原地區的,因爲曹操的治理有方,政局漸漸安定,民衆生產生活也恢復了正常。憂患意識減少了,哪還能再寫出"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這樣的詩句呢?

《文心雕龍·才略》中對王粲的評價是這樣的"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詩品》評王粲,"其源出於李陵。發愀愴之詞,文秀而質羸。"人無完人,再優秀的文人也總有其不擅長的部分,"質羸"就是曹丕在《與吳質書》中所說的,"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起其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