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諸葛亮用馬謖真的是昏招嗎?

本文已影響1.7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我們熟知的名著《三國演義》中,用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來形容蜀國的發展再恰當不過。衆所周知,蜀漢一開始就是以漢朝正統自居,全書主角的存在。而作者爲了確認這種地位,在文種也是極力誇讚諸葛亮、龐士元,關雲長、趙子龍等人。

但令人惋惜的是,縱使蜀國人才濟濟,它還是以一種流星般的姿態,亡於魏吳二國之前。並且還是以一種“天不佑我蜀漢”的悲慘結局草草結束。縱觀全書我們會發現,蜀漢興盛到敗亡,轉折點爲五虎大將關羽的死無疑,而真正的復國無望還是諸葛亮的闔然離世,而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丟了街亭的馬謖。

在很多讀者眼裏,馬謖就是一個驕傲自大、紙上談兵式的人物。但是小編覺得未必,從書裏的描寫來看,馬謖無疑是以一種諸葛亮弟子形象出現的。無論其他,從馬氏五兄弟加入蜀漢集團開始,再到馬謖在街亭之戰出現、中間少說也有三四年。這幾年內,蜀漢可謂是戰事頻繁。就算諸葛亮看不透,其餘將士也能清楚馬謖的能力。那麼主張廣開言路的諸葛亮沒有理由不清楚馬謖的能力,但史書記載的是“亮違衆拔謖”。一向精明的軍師孔明怎麼會犯這種錯誤呢?除非這裏有不可對外人語的祕密或者苦衷。下面我們就來剖析一下這個祕密或者說苦衷。

揭祕:諸葛亮用馬謖真的是昏招嗎?

一、爲什麼要守街亭

街亭之戰發生於蜀漢建興六年,大背景爲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漢大致戰略爲以老將趙雲鄧芝爲佯攻部隊,在斜谷吸引住曹真軍團。而蜀軍主力則由孔明親自指揮出祁山,向魏國軍事力量相對薄弱的隴西展開突襲。力求在魏國反應過來之前佔領整個隴西。而控制街亭才能確保魏軍增援部隊無法及時進入隴西增援,給蜀軍爭取時間,吞併消化剛到手的隴西。

因此蜀軍對街亭的態度,不是死咬不放而是多守一天賺一天,爲後方消化隴西爭取時間。可以說這與普通的攻守戰意義完全不同,因爲馬謖只需要保證自己的部隊能對張郃部造成威脅,使其不敢輕進,從而達到拖延時間的目的即可。

而諸葛亮和馬謖無疑是清楚這一點的,所以從蜀軍進入隴西開始,就以一種鯨吞的方式攻取隴西。整個軍團分爲三部分,魏延、吳懿負責攻,馬謖、王平負責阻擊,而諸葛亮作爲救火隊和安撫人心的維和部隊,坐鎮中軍。可以說這樣的軍陣,是最常見也是最實用的,但事情偏偏壞在了馬謖身上。

二、爲什麼馬謖會輸

這個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無非就是馬謖舍城守山,導致被張郃圍困,截斷水源。從而軍隊人心思危,無力作戰。

首先我們來分析第一點,馬謖爲什麼會舍城守山,從兵力對比上來說,當時宿將張郃率步騎共五萬來援,而蜀軍的整個關隴防線才兩萬人,到馬謖手裏不過區區幾千。在這種懸殊對比下,除非有固若金湯的高牆深城纔可能有希望,而且還只是可能。

揭祕:諸葛亮用馬謖真的是昏招嗎? 第2張

而事實是,當時街亭城也就是現在的天水秦安縣東北部,只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城,別說抵擋五萬大軍,就連馬謖的幾千部隊都攔不住。所以這一點,不僅馬謖沒考慮,就連王平也沒考慮。但其實兩人還有一個選擇就是所謂的“當道紮營,守之”,這也是王平推崇的方法,但是否真的可用呢?

答案是不行,影視劇大家都看過,騎兵和步兵交鋒的場面,大家也熟悉。而張郃的五萬人裏就好死不死的就有騎兵,在街亭這種大縱深的地形下,馬謖如果當道紮營數千步兵,即使有諸葛連弩也只不過是給張郃的開胃菜,會輸的更慘。而上山不僅可以憑藉地形迫使魏軍下馬 ,還可以想張飛一樣憑藉山高樹密,隱藏真實兵力。可以說馬謖的舍城上山不僅不是昏招,還是十分高明的一招。

第二點,水源問題,這個問題我覺得一開始就是不存在的。因爲《張郃傳》中記載爲“絕其汲道”,而到了《王平傳》中則變成了“舍水上山”。而根據地方縣誌記載,馬謖所駐紮的麥積崖上不僅有水,而且還是“清水四注”的景象。而造成三處文獻記述不同的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馬謖派去駐守水源的正是王平。

揭祕:諸葛亮用馬謖真的是昏招嗎? 第3張

王平拋開舊有的文武官員固有的矛盾不談,其本人史書記載“性狹侵疑”,而最致命的是馬謖並不是他的舊有上司,而是空降的。這就不排除他有蔑視或者敵視的嫌疑。而且關於蜀軍處決馬謖的所有供詞都是由最先敗退的王平本人和王平部將所供述,作爲駐守水源的大將爲何不向馬謖的主力部隊求援,反而最先逃竄至大後方,王平治軍能力可見一斑。

而蜀軍當時又急需有人爲關隴一戰虎頭蛇尾的結局做解釋,而馬謖作爲去時風度翩翩,來時狼狽不堪的主將,自然是最好不過。而且更糟糕的是當時審問的馬謖的並不是演義中的軍師諸葛亮,而是同爲顧命大臣的李嚴。至於爲什麼是李嚴就糟糕,在下一篇文中會詳細解釋,大家敬請期待。

無論怎麼說,所有的相關人物都已經消逝於時間長河中。馬謖死得其所也好,含冤負屈也罷,那個跌宕起伏,令人心生神往的時代已經落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