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背水一戰是如何勝利的?破釜沉舟是必要的嗎?

本文已影響2.51W人 

背水一戰是韓信的成名戰,韓信此次用兵符合兵法上的分兵戰法,歷史真相是韓信兵分三路,第一路2000人,夜晚就出去埋伏,任務是等時機衝到趙軍大營換上漢旗。第二路,就是大清早背水列陣的那10000人。第三路,韓信自己帶着剩下18000人,打着明顯的韓信的旗,突然出現。這時趙軍眼紅了,幹掉韓信,立功就在眼前,立馬衝殺,韓信打殺了一會兒,佯裝敗退,旗鼓儀仗盡丟在地,“狼狽”退到背水列陣軍中去。趙軍看到“勝機”來了,這下連留守大營的兵馬(趙軍也是分兵的)也全部衝出來了,因爲再不出來功勞都被搶光了。

韓信背水一戰是如何勝利的?破釜沉舟是必要的嗎?

這時,第一路埋伏着的2000人的時機就到了,快速衝入趙軍的空大營,全部換上漢旗,那場面。這邊背水的韓信軍反正都是一死沒有後路,個個奮勇死戰,立功心切的趙軍很難打,越打越急,突然聽說大營被奪了,本來就急的心態一下子崩了,匆忙回營,這時已換好漢旗的奇兵出營迎戰,後面本來背水的韓信軍乘勢衝殺,趙軍這時進退失據,亂了陣腳,被徹底打散,兵敗如山倒。此戰韓信三萬破趙軍二十萬,斬成安君,生擒趙王歇。

韓信背水一戰是如何勝利的?破釜沉舟是必要的嗎? 第2張

背水一戰真正精妙的在於騎兵部署,正面的背水一戰的士兵只是吸引注意的,跟暗度陳倉一樣模式,用輕騎兵快速奪取後方,古代通信不發達,通信看令旗。如果後方被奪取,士氣很快崩潰,因爲很多士兵都是混飯吃的,沒有什麼忠誠意識,看見後方敗退,基本就會覺得要輸了,所以人多並不一定是好事,兵貴在精,不在多。

從韓信背水一戰中,韓信慣用套路。正面戰場儘量做實,掩護偷襲部隊合適的時候前後夾擊。陳倉之戰也是如此,整個謀劃實際上都是圍繞其背後小道展開。可以說沒有這小道,明修暗道、暗度陳倉也就沒有意義。當初打敗印度之戰,也是如此,找到小道,就可出其不意,大局已定。一陽一陰,陰陽互補,相互呼應。但陽一定要足夠硬,陰才能起作用。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隨機應變是合格將領的基本技能,何況灌嬰之流。一般來說,如果趙軍只留下少量兵力駐守營地,那憑藉灌嬰的將才率領部隊只需要戰而勝之,就能繼續先前的部署。如果做不到,說明趙軍留下了相當可觀的部隊駐守,那麼灌嬰這隻騎兵部隊就可以便宜行事,返身背刺主力趙軍制造混亂,與背水漢軍內外夾擊陳餘,大概率成功,不過由於趙軍還未奪氣,效果就沒史實那麼好了,打贏了這一場再繼續圖後計。

但這裏有個漏洞,如果在灌嬰回擊陳餘之時,駐守趙軍精銳盡出與前線回援部隊夾擊漢軍,這隻奇兵就危險了,但這樣做對將領的指揮藝術有極高的要求,趙軍如果真有這樣的人才恐怕早就對韓信半渡而擊了。軍事行動從來沒有什麼萬全之策,只能先立己之不可勝再期敵之可勝,漢軍的情報工作與人員配合幾乎碾壓趙軍,勝在廟算,與之相比軍隊規模差距對勝負的影響反而沒那麼大。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只有在提振士氣方面是類似的,具體來看就不一樣了。韓信是因爲人少而且兵員質量差也就是所謂的驅市人而戰,所以不得不背水置之死地而後生,而且背水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後來的拔旗易幟。項羽就不一樣了,他手下的士兵質量強的多,破釜沉舟是爲了進一步激發士兵的鬥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