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本文已影響1.07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捐納制度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捐納制度,俗稱買官鬻爵,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種腐敗,一種不了檯面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告訴你這項制度比中國科舉制度時間還要長,而且還曾經起到正面的作用,肯定很多人不太相信。捐納制度從戰國開始一直到清朝,一直是朝廷財政的輔助手段,在清朝時期曾一度佔戶部收入的70%。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朝廷逐漸對捐納產生了依賴,因此也破壞了朝廷的信用。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捐納制度起源

公元前242年,秦國發生了蝗災,大片的莊稼絕收,爲了應對巨大災難,秦朝推行了一項“納粟拜爵”的政策,也就是說繳納一定數量的糧食就會封給你一個爵位。不過從一開始,這些官職的授予都是在不擾亂正常官僚體系的情況下進行的,也就是說捐納制度一開始只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手段,並不構成對官僚體系的改變。

而且秦朝當時所授予的這些官爵都比較小,秦朝的爵位一共有20級,其中最低的八級專爲那些有財力,同時有德望的平民百姓設立的。所以說捐納所換取的官職,不過是一種社會榮譽,或者說社會地位。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2張

到了西漢時期,這些爵位甚至可以在商品市場上自由交換,比如東漢靈帝劉宏,曾經把這些要售賣的官職進行明碼標價,曹操的父親曹嵩就買了一個太尉的職位,不過這個職位也是虛職。到北魏的時候,捐納八千石糧食最高能獲得沒有實權的侯爵的稱謂。

安史之亂的時候,通過捐納可以獲得“明經”的身份,也就是知識分子的稱謂。到了宋朝,這些捐納者可以獲得一些沒有實權的官職,即使是一些沒有實權的官職,也需要經過嚴格的選拔,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通過捐納獲得這些稱謂。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3張

捐納的選拔過程叫:銓選。這個選拔過程包括需要考察出身,經過面試以及答辯等,到了明清時期,降低了選拔過程中主觀分,到了明清後期,甚至更改爲抽籤的方式。

所以說,從秦朝開始,捐納制度就是國家拿這些虛職來和百姓交換利益,雖然明清時期,制度上有所調整,規則更加複雜,但是大致的流程還是和宋朝差不多,同時捐納所帶來的實惠也越來越多了。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4張

明朝的捐納制度

在明朝時期,捐納制度在朱元璋時期一度被廢止,但是“土木堡之變”之後,爲了擴充軍備,明朝的財政赤字非常嚴重,要知道軍備是最燒錢的,而在朱元璋時期稅率就給限制死了,所以捐納制度又重新開啓,口子一開,之後就越開越大。

1453年爲了賑濟災荒,當時朝廷下令,如果向災區捐獻800石糧食的,可以成爲貢生,也就是說有資格到國子監就學,這種學子也被稱爲納貢生。由於明朝的財政稅收一直比較低,而且又是一個依靠農業稅的朝代,因此捐納幾乎成爲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捐納在明朝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到了正德年間,即使不是儒生身份的,也可以通過捐納獲得儒生的身份,這一類被稱爲例監生。而且納貢生和例監生,都是有做官的資質的,相當於官員預備隊,和先秦時期有本質的區別。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5張

爲什麼有這麼多人願意通過捐納獲得官職呢?在明朝,科舉3年舉行一次,要通過童生-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如果按部就班從童試到會試,往往需要20多年的時間,如果你出生在競爭激烈的江南地區,可能花費的時間更多。

明朝時期著名的文人文徵明曾經做過統計,當時蘇州府一共有1500名生員,也就是考生,3年內僅僅有3.3%的人成功走向仕途,和我們公務員的錄取比例有一拼。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6張

正如梁啓超所言:“邑聚幹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爲生員,省聚萬數千生員,而拔百數十人爲舉人;天下聚數幹舉人,而拔百數十人爲進士;復於百數進士,而拔數十人入翰林。”科舉錄取比例巨大差距,導致捐納制度的長盛不衰。

很多生員要想成爲貢生,往往需要等很多年,當時把生員晉級貢生的過程稱之爲“挨貢”,也就是需要很多年熬出來。而捐納可以讓這些考生跳過從童生到貢生的漫長過程,直接晉級爲貢生,算是一種捷徑,因此在明朝很受歡迎。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7張

捐納,未必全是爲了考試,它已經成爲科舉制度的有機部分,是社會流動的工具,對於作爲社會流動的主體的人來說,捐納在本質上就與科舉並無二致。倘若你有更多的經濟實力,可以通過捐納成爲知縣、知府或者品級更高的官員。這樣就可以讓一些富裕者,尤其是工商富戶有資格參與政治活動,擴大了統治基礎。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8張

捐納的多種用途

捐納除了應對軍需,賑災之外,捐納還是入仕與銓選的資格、取消或減輕處分、升官晉級等社會問題相關聯,捐納作爲社會流動工具,不僅可以推動人才的上行流動,還可以對可預見的下行流動的一種預先防範措施,當下行流動發生的時候,可以利用捐納減輕或者避免下行流動所帶來的損失。

民間從自身利益需求出發,捐納成爲社會互動的產物,清朝捐納既可以捐貢生、監生,還可以捐實官資格,還可以捐頂戴、翎枝等虛銜與封典既可捐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府以下、武職參將遊擊以下等升遷,又可捐降革、留任、離任、原銜、原資、原翎捐復等維持或防止降職;既可捐分發指省、加級、記錄等任職,又可捐補原缺、免試俸歷俸、實授保舉、實用離任、引見、投供、驗看、迴避等,名目繁多。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9張

捐納可以捐即選即用,任職已着先鞭;銓選後可以捐升,捐保舉,升遷步伐加快;爲官後可捐考滿等,可以事先防止下降;如遭降罰,因故去職,可以捐復,拓寬自新再生之路。明清時期無論正途雜途的官員,利用這種機能者大有人在。

捐納與科舉同樣是社會流動的重要工具,並且在相當程度上支持着科舉,捐納作爲社會流動的工具還具有如下特徵:一是長期有效性,科舉的作用僅僅限於取得出身資格,一旦取得了這種資格,科舉作爲社會流動工具的作用就基本結束了,而如果將社會流動放寬到人的整個生涯時,捐納作爲社會流動的工具則具有一種終身有效性。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10張

捐納防止下滑流動的機能性,捐納與科舉一樣,向“賤籍”之外的所有社會成員開放,但捐納所具有的庶民性遠較科舉廣泛,完全循科舉求得出身,一定的學力和經濟力的結合是科舉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而在捐納制度下,只要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均可捐納取得出身,一時無法籌措資金的人也可通過借貸的方法捐納,從而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

捐納使用的柔軟性,科舉作爲社會流動的工具有着嚴格的使用條件,要由本人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參加指定的考試,而捐納則不然,無論本人自理還是他人代辦,無論是作古之人還是剛出世的嬰孩,無論是在故鄉還是異鄉,作爲社會流動的工具,可以滿足各類社會成員的不同需求,即庶民可以藉此獲得出身和官僚的銓選資格,官僚可以用它儘快升遷或防止地位下滑,官民還可以用它來光宗耀祖。

將捐納結合科舉制度考察,再比較捐納制度與科舉制度的特性,從而形象地再現了捐納制度和科舉制度在中國明清社會的功用,正是此項制度的另一個重要創意。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11張

捐納划算嗎

在清朝捐納還可以找票號代辦,他們精通各衙門的章程,但是也要繳納一筆代理費用。在清朝,主要有浙江山西的票號代理,他們都集中在北京的隆福寺、東四牌樓附近,其中浙江的代辦名聲最好,因爲從中央到地方,江浙官員最多。

這些捐納的貢生依然要等吏部有空缺名額,在清朝每個月會有一次放官,那些因爲丁憂、生病等原因離任的官員,需要人來補缺。但是這些職位首先考慮的是那些通過正規途徑獲取功名的進士或者舉人,捐納的貢生被安排在靠後的位置。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12張

到了清朝末年,則出現很多空白的捐納執照,比如在光緒二十年到光緒三十二年,共計發放了43萬張空白的執照,也就是說此時捐納超發了,一張捐納執照的價格是1千多兩銀子,相較於乾隆時期3千兩銀子,已經大幅貶值。而當時清朝四品官員的年俸是105兩白銀,也就是說需要十幾年才能回本。如果是合法收入,肯定是虧本的生意。

如果捐納的官員是以營利爲目的,那麼他必須通過權利尋租才能收回成本,同時還要儘可能地尋求升遷,因爲官越大,就意味着回報率也越高。也就是說捐納制度先天就有貪腐的誘因。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13張

康熙年間爲了籌集平定三藩的軍費,朝廷開放了捐納,史稱“乙卯例捐”,此時僅限於國子監的一些職位,主要負責國家祭祀等職責,並沒有太多的實權,而且在乾隆年間,國家財政盈餘之後,這個口子又給關了。

咸豐年間,爲了解決太平天國問題,清朝開辦了專門旨在籌餉的捐納項目,京官裏六部郎官以下的官職,地方官裏道臺以下的官職,統統開放,這個項目一共涉及二十一個職位,一直延續到光緒五年。

這些捐納項目就像是一劑強心劑,在清廷幾近要滅亡的時候,提供了財政支持,讓它勉強過關,這不僅是保全了清廷的統治,也是保障了社會的穩定。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14張

康熙朝的乙卯例捐一共獲得200餘萬兩白銀,捐納的官員500餘人,有效充實了國庫。雍正九年,捐納的白銀達到420萬兩,佔戶部銀庫收入的42%;乾隆時期捐納白銀566萬兩白銀,佔戶部銀庫39%;嘉慶九年捐納白銀1083萬兩,佔戶部銀庫78%,可見捐納逐漸成爲清朝不可或缺的財源。

同時捐納也給社會提供了另一條上升通道,在清朝入仕做官,只有四種通道,蔭封,科舉、捐納,還有保舉,保舉一般需要在封疆大吏下面做幕僚,通過這些封疆大吏提拔獲得上升的機會。在清朝涌現了很多通過捐納獲得極大成就的名臣,比如雍正時期的李衛、田文鏡、張廣泗,晚清的外交家張蔭,懲治腐敗官員而成名的岑春煊等,他們都有捐納的經歷。

古代捐納制度究竟是什麼樣的 爲什麼存在時間比科舉制度還長 第15張

這些捐納的官員擺脫了讀書人僵化的思維,在處理實際政務的時候,更能夠靈活變通,間接豐富了清朝的人才結構。他們更願意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對晚清的近代轉型起了促進作用。

從政治清明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項壞制度,因爲它幾乎必然導致腐敗。但是從社會階層流動和完善人才結構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項好制度,它能讓一些有能力但是不太會考試的人,有機會施展才能,也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人才資源優化配置。而從幫助財政的角度看,這是一項好壞參半的制度。因爲各種名目的捐納,本質上都是收費,收費固然可以解一時之急,但也造成了“收費依賴”,朝廷滿足於徵收成本較低的快錢,而不再去尋求建立合適的財政制度。

參考資料:馮桂芬《變捐例議》;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