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司馬光是什麼關係?爲什麼要聯手將蘇東坡送上斷頭臺?

本文已影響1.84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王安石和司馬光兩個死對頭,爲何 “聯手”欲將蘇東坡送上斷頭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北宋中期,繁榮的文官制度、寬鬆的政治氛圍造就了“曠古三大才子”的問世,他們是改革家王安石、大學者司馬光和大文豪蘇東坡。這三位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如果他們三位聯手不知道將會爲中國的文壇或者政壇留下多麼巨大的財富。

王安石和司馬光是什麼關係?爲什麼要聯手將蘇東坡送上斷頭臺?

然而,北宋的黨爭卻徹底葬送了這三大才子合作的可能,他們一生之中始終不能彼此理解、認同,一個個壯志未酬。稍許幸運的是代表保守勢力的舊黨黨首司馬光,完成了一個大學者的使命——主編了史學著作《資治通鑑》,是史學界僅次於司馬遷《史記》的第二座高峯。而最不幸的,不是改革家王安石,他至少在北宋的政壇上留下了他的烙印,最不幸的當是大文豪蘇東坡。

在中國古代官場中,最講究的一條遊戲規則是“你是誰的人”。蘇東坡是誰的人?誰也說不清。

熙寧年間,北宋黨爭大幕拉開。王安石、司馬光兩位大佬分別帶領改革派和保守派拉開陣勢,大家都在等着看三大才子中剩下的這位會站到哪一邊去,而這時的蘇東坡卻選擇了拒絕加入任何一方。

王安石和司馬光是什麼關係?爲什麼要聯手將蘇東坡送上斷頭臺? 第2張

從個人感情上來說,蘇東坡和王安石同出於歐陽修之門,王安石算是他的師兄,而且從個人仕途上來講,當時王安石是宰相,投靠王安石意味着有十分光明的前途,因此許多人都覺得蘇東坡應該站在新黨一方。

但是感情永遠不能取代政見,尤其對秉性正直的蘇東坡而言,他認爲王安石的改革在具體措施上有諸多不妥之處(這一點蘇東坡判斷的還是很準確的),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同時他也發現,王安石在用人方面也非常有問題,身邊除了改革派以外,還聚集了很多假借改革行投機之實的小人。比如王安石的頭號干將呂惠卿,其在史書之中留下的記錄就不甚光彩,在王安石得勢之時,呂惠卿唯王安石馬首是瞻,而在王安石被罷相、呂惠卿被任命爲參知政事之後,呂對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排擠王安石的親信,與王安石決裂。

於是,認爲王安石變法必不成的蘇東坡對新法持反對態度,這導致了其與王安石關係的破裂。而當以司馬光爲首的舊黨認爲有機可趁,拉蘇東坡入夥時也遭到拒絕。然而,耿直的蘇東坡因爲此事走到了人生的分水嶺。

因變法問題鬥得不可開交的兩派終於在一件事上不謀而合,配合了一回。那就是摧毀這位偉大的才子——蘇軾。新黨首先動手,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在謝恩表中暗諷新政,經過新黨的煽風點火,神宗甚至動了殺掉蘇軾的念頭,無奈祖宗成法不可殺大臣,才貶官了事,而此時舊黨一直袖手旁觀,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詩案導致蘇東坡被貶流放,離開了主流官場三十多年之久,不得不寄情山水,以詩詞言志,直至去世,壯志未酬,只給後人留下了那豪情萬丈的詩詞。

王安石和司馬光是什麼關係?爲什麼要聯手將蘇東坡送上斷頭臺? 第3張

一代才子蘇軾,在北宋中期的黨爭之中,因其耿直的性情自然不可能在新舊兩黨之間自由遊走,而他又不願意違心的棲身於某一黨派,於是,一代才子就這樣遊離於政壇之外,對於蘇軾是不幸,但是中國文學卻是一大幸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