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把劉伯溫比作“吾之子房”,他最後結局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02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劉伯溫,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看看。

歷史上每個成功的創始團隊都出奇的相似。劉邦一介無賴,手下有韓信領兵,蕭何籌糧,還有張良運籌帷幄;朱元璋遊僧出身,手下有徐達領兵,李善長籌糧,還有劉伯溫出謀劃策。

故而,朱元璋常把劉伯溫比作“吾之子房”。但張良卻是初漢三傑中唯一一個能夠獨善其身的,而劉伯溫卻遭到了壓制,最終下場悲涼。爲何二人下場迥然不同?

朱元璋把劉伯溫比作“吾之子房”,他最後結局是什麼?

一、相似的背景,初期都侍奉他主

張良原是韓國貴族後裔,祖上三代都貴爲韓國宰相,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張良便喪失了顯赫的地位,從小揹負起了國仇家恨。自此,張良便確定了他的終身目標——反秦。

他的出場轟轟烈烈,但又遺憾而終,僱傭了個大力士在古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敗後繼續尋找反秦的機會。先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項梁、項羽叔侄會稽起事。張良也趁機找到韓王成,初步達成了“復韓”的願望。

於潁川跟劉邦會合,韓王成留守陽翟,張良則隨軍跟着劉邦直取咸陽。一路上幫助他攻取宛城,攻克嶢關,直抵咸陽,僅一年的時間便率先進入關中,這其中張良功不可沒。

但進入咸陽王宮的劉邦面對金銀珠寶和美女們逐漸忘乎所以了,幸好張良苦勸才把劉邦的心拉回到現實中來,幫助他與咸陽城百姓約法三章,成功收攏民心。而後更是在鴻門宴上救了劉邦一命,還給項羽內部造成了內訌。可以說,張良雖不是劉邦手下,卻成了他的首席謀臣加救命恩人。

項羽分封諸侯之後,張良辭別劉邦之際還幫他收買了項伯,讓劉邦領地擴展到南巴、蜀、漢中三郡。還建議燒燬棧道以矇蔽項羽,從而獲得了寶貴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此舉爲劉邦日後出關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項羽一怒之下殺了韓王成,張良的復韓夢便隨之“破滅”。堪稱“謀聖”的子房由此徹底投入了劉邦陣營。

後來楚漢爭霸期間,提出了策反九江王英布,聯合彭越,重用韓信的策略,史稱“下邑之謀”。更在劉邦被圍困滎陽的時候,成功阻止了劉邦分封諸侯,自散武功的行爲。最終幫助劉邦贏得了楚漢之爭。

朱元璋把劉伯溫比作“吾之子房”,他最後結局是什麼? 第2張

再看劉伯溫,他從小就表現出極高的天分,被人們比作後世諸葛亮。奈何當時元朝官場腐敗,幾次做官都得不到善終,頻繁惹惱上級和同僚,乃至當地士紳都對他恨之入骨。自知做官無望的他便專心於儒家經典之上,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直到50歲那年才被朱元璋請到應天做了謀士,老年得志的劉伯溫自此便開了掛一樣,平定陳友諒、張士誠和北上中原的過程中,他功不可沒。後來開創大明之後,他還爲朱元璋奠定了法治的基礎。

所以說,從二人的經歷上來看,初期張良侍奉的是韓王,後來才轉投了劉邦;劉伯溫則是元朝舊臣,幾度做官、辭官,晚年才輔佐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

二、不同的下場,一個獨善其身,一個鬱悶病死

劉邦爲保江山能夠穩坐於劉氏子孫,開始大肆殘害開國元勳,眼看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的前車之鑑,張良意識到伴君如伴虎的危機,便逐漸退出政治舞臺,以求自保。

但對於呂后的求助,還是幫她出謀劃策,推薦了商山四皓得以保全劉盈的太子之位。畢竟劉邦命不久矣,而呂后勢大,張良自然洞察到了這一點。最終體弱多病的他55歲便與世長辭。

再看劉伯溫,他作爲前朝舊臣,又侍奉了一位疑心病特別重的皇帝朱元璋。在我們後人看來他根本就不會受到重用,但他依然一直爲當上丞相而努力。甚至不惜得罪了前任宰相李善長,還跟繼任的胡惟庸結下了樑子。仕途無望的他最終辭官還鄉,65歲時病逝,至死都鬱鬱寡歡。

史上有說他是被胡惟庸所害,但筆者前一篇分析過,實事並非如此,他是因爲年事已高,又久病成疾,鬱悶而死的。

以上綜述,劉伯溫初期與張良一樣,並非創始成員,一個是韓王被殺,復韓無望才加入,另一個是元朝命不久矣,而朱元璋集團已經大事初成的時候才加入的,他的加入只能算是錦上添花。

但同爲再侍二主的他們,卻有着不一樣的應對策略,張良自覺隱退,過上了逍遙自在的生活;劉伯溫則是被動辭官回鄉,到死都鬱悶至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