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採石棄船”的故事,比項羽的“破釜沉舟”更加成功

本文已影響2.1W人 

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令人崇拜,但朱元璋“採石棄船”的魄力更令人欽佩,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秦朝末年爆發的農民起義中,項羽帶領楚軍爲解“鉅鹿之圍”時,渡過河後,把做飯的鍋砸爛,把渡河的船鑿沉,向手下部隊表示沒有退路,只有前進的決心後,楚軍戰士們以一當十,最終擊敗秦軍。

“破釜沉舟”這一仗,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於此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都不敢正眼去看項羽。

從那以後,項羽這種“破釜沉舟”的勇氣獲得了無數後人的崇拜,並在行軍打仗時效仿之。

到了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中,朱元璋也上演了一把“破釜沉舟”的故事。

朱元璋“採石棄船”的故事,比項羽的“破釜沉舟”更加成功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領自己回家鄉招募來的隊伍攻克了和州(今安徽馬鞍山和縣)。有個叫朱升的人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這三條戰略說到朱元璋的心坎裏去了,並得到朱元璋的堅決落實。

但是,朱元璋在和州駐軍這幾個月,面臨最大的問題便是糧草供應,而與和州相隔長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當塗)、蕪湖等地是盛產稻米的地方。因此,朱元璋決定把根據地轉移到江南去。

七月,恰好有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立即帶着主力棄陸登船,從和州東渡長江。進攻對岸的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

在激戰中,常遇春一馬當先率軍衝殺。此時的常遇春是戰前不久才投靠朱元璋的,作爲雜牌軍還不未受到朱元璋的信任重用,因此在採石一戰中奮勇爭先,爲攻克採石立下首功。朱元璋從此對常遇春刮目相看。

朱元璋“採石棄船”的故事,比項羽的“破釜沉舟”更加成功 第2張

採石打下來後,獲得了大量的糧食,朱元璋的部隊基本上是由貧困的農民組成的,他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糧食和軍需,士兵們第一反應就是爭奪糧食和戰利品。

士兵們不僅搶糧食,還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眼看着越來越多的士兵轟擠在江邊,要上船返回江北的和州。

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讓船隻順流而下,斷絕部隊的退路。

傳統的農民起義隊伍,大多是因爲吃不飽肚子才起義的,因此,他們很自然地把奮鬥目標侷限在搶奪糧食和物資上,而缺乏遠大的眼光。

朱元璋自斷後路的做法,就是向大夥表明:我們這支隊伍不是爲了解決溫飽的烏合之衆,而是要做爭奪天下的隊伍。

就在士兵們對着茫茫江水互相大眼瞪小眼的時候,朱元璋下達了繼續向南進攻的命令。

全軍將士們一看無路可退,只得拋下物資,反轉槍頭,跟隨朱元璋一鼓作氣攻克太平。

太平是江南名鎮,物產庫存更爲豐富。但一進入太平,朱元璋就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被無情地處死。於是,全軍軍紀嚴明,城內秩序井然有序。

朱元璋“採石棄船”的故事,比項羽的“破釜沉舟”更加成功 第3張

老百姓在亂世之中並不在意哪個隊伍能奪取天下,而是哪個隊伍能最大化地保障自己的身家性命。在一座座的攻城略地中,軍隊擾民的情況是很難避免的。

而朱元璋的部隊就能做到攻克城池後與民秋毫無犯。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很快就在江南立住了腳跟。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另一支實力雄厚的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

這一下,給朱元璋趁機開疆拓地提供了便利。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進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市),並且不到十天就攻下了集慶。

拿下集慶後,朱元璋志得意滿,改集慶爲應天府,大有一番上應天命、下撫百姓的味道。此後,應天府便成爲朱元璋的大本營,並於12年後,即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相比之下,項羽的“破釜沉舟”雖然勇猛,但他卻不懂得收穫民心,因而他最後失去了天下,而朱元璋同樣採用“採石棄船”後,卻懂得建立根據地,最終獲得了天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