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輔佐了李家四代皇帝的“山中宰相”

本文已影響1.36W人 

你真的瞭解李泌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玄宗召集天下儒、釋、道三教名士齊聚長安,打算在宮中召開一場"百家講壇"。

李泌:輔佐了李家四代皇帝的“山中宰相”

入宮論道說法這件事,基本相當於皇帝請私教,歷朝歷代都很常見,但有一點是基本統一的:凡是能夠入宮給皇帝上課的,絕大多數都是些一把年紀的老頭子,稍微年輕些的,至少也得有三、四十歲。

沒辦法,在中國這種講究資歷的文化中,年紀好像質保卡,你要沒有這個,說的話還就是沒人聽。

然而,這一年卻有些不同:當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士入宮覲見時,有一個人被唐玄宗一眼發現——不是這個人的長相有多奇怪,而是因爲他實在是太年輕了。

具體點說,這個人只有——七歲。

一個七歲的小孩,有可能還拖着清鼻涕,居然被稱作名士,與一羣老夫子們像模像樣地站在一起,這場面,想想都覺得搞笑。

根據史料記載,唐玄宗估計也認爲推薦這個小孩入宮的官員是在惡搞,所以,唐玄宗安排了一個特殊的考官——張說,讓他來測試一下這個小孩的水平。

張說何許人也?這人年輕時策論考試天下第一,執掌大唐文壇三十年,與蘇頲合稱"燕許大手筆",是被唐玄宗稱爲"一代詞宗"的文豪級人物。

讓這位當考官,相當於讓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給小學入學考試出題,明擺着是爲難人。

考試當天,張說正在陪唐玄宗觀棋,見唐玄宗下令,順嘴便說:"以方圓動靜爲題,作一首詩吧。"這小孩也不怯場,說:"您得給個命題範圍啊。"

張說指着棋盤,道:"方如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張說剛剛說完,小孩立馬接上:"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這四句詩且不論平仄如何,在立意上比張說那首可要高的多了。當這小孩一說完,唐玄宗大喜,不僅賜給財物,還派人帶話給他家人:"善視養之!"

皇帝的意思很明白:好好把這孩子養大,以後朕用的上他!

但是,唐玄宗沒想到的是,後來,這個小孩居然整整服務了李家四代皇帝,而且每每到社稷危難之時,他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堪稱大唐第一號"救火隊員"。

這個神一般的小孩,就是唐代傳奇人物,人稱"山中宰相"的李泌。

李泌:輔佐了李家四代皇帝的“山中宰相” 第2張

1、 從狂士到隱士

有了皇帝的賞識,李泌一路順風順水。天寶年間,李泌正式入朝爲官,先當翰林,後來又任東宮供奉,成爲了太子李亨身邊最親信的人。

這時的李泌,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他曾寫過一首名叫《長歌行》的樂府詩——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這首詩作氣勢縱橫、汪洋恣肆,狂傲之氣溢於紙面,大有李太白的風韻,稱得上是上佳之作。

然而,當時的宰相張九齡看到這首詩後,卻大爲憂慮,專門告誡李泌:"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韜晦,斯盡善矣。藏器於身,古人所重,況童子耶!"

李泌:輔佐了李家四代皇帝的“山中宰相” 第3張

據說,當張九齡勸誡李泌時,李泌鄭重地接受了批評,表示今後一定會收斂鋒芒,低調行事。

看到李泌如此尊重自己的意見,張九齡很滿意地離開了。但事實證明,李泌不過是哄張老宰相開心罷了,諸如"低調"、"安分"之類的官場戒律,李泌壓根就沒當回事。

天寶年間,楊國忠、安祿山等人把持大權,文武百官又大多明哲保身,搞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混亂不堪。

看到這種情況,自幼就以"王佐之才"自詡的李泌當然不會無動於衷,在自己的詩文中,他對這些當朝的權臣奸相大加嘲諷,極盡譏笑之能事,好好地過了一把嘴癮。

按照現在的標準,當時的李泌最多算個"鍵盤俠",也就能罵罵閒街,但楊國忠等人可是權勢滔天,真要收拾李泌,也就是動動嘴的事。

於是,楊國忠一開口,李泌只能捲包走人,被貶到蘄春郡(今湖北蘄春),成了徹頭徹尾的閒人一個。

從朝廷到民間,歷史上許多名臣都邁不過這道坎,而李泌居然安之若素,到了蘄春之後,他乾脆躲進深山,"以習隱自適",修道去也。

2、 高水平的"救火隊員"

李泌雖然躲到了深山裏,但像他這種不世出的天才,老天爺不會讓他閒太久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逃亡蜀地,太子李亨在甘肅靈武即位,也就是歷史上的唐肅宗。

雖然當上了皇帝,但面對四分五裂的時局,唐肅宗實在是高興不起來。在困局中,他想起了曾經的好友李泌。

就在他派人四處尋訪李泌時,李泌居然自己穿越半個中國,主動跑到了靈武,還帶來了極其詳盡的平叛攻略:"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徐命建寧王(李倓)爲范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四)

從史料中所記載的這份平叛策略來看,蟄伏在山中的李泌在修道之外,也沒少關注天下局勢,與其說他像個道士,不如說像諸葛亮更恰當。

李泌的出現,讓唐肅宗李亨大喜過望。自從李泌歸來後,唐肅宗與他"寢則對榻,出則聯鑣",不僅如此,李泌因爲修道,基本不吃葷腥,唐肅宗便常常親自爲他烤梨吃,待遇之高,在整個唐朝算的上絕無僅有。

李泌:輔佐了李家四代皇帝的“山中宰相” 第4張

在李泌和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內外配合下,公元757年,唐軍收復長安和洛陽,成爲了安史之亂的一大轉折點。然而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出現了:雖然唐肅宗已經當了近兩年的皇帝,可他的老爹唐玄宗還在好端端地在四川活着呢,首都光復了,唐朝卻有兩個皇帝,這就很尷尬了。

當時,唐肅宗雖然對皇帝之位戀戀不捨,卻也不得不擺出一副要退位姿態;唐玄宗靠政變起家,對兒子的想法更是門兒清,由於害怕唐肅宗再來一起"玄武門之變",乾脆賴在四川不走了。這一來,兩下里便僵持住了。

自古以來,皇帝的家事一向是大臣的禁區,一旦插手,多半會死無葬身之地。但在李泌看來,平叛纔是當務之急,如果爲了這種事耽誤了軍情大事,簡直是撿了芝麻丟西瓜。

於是,李泌毫不猶豫地出手干預了:他一方面勸說唐肅宗繼續當皇帝;另一方面多次上書勸諫唐玄宗安於太上皇之位,好讓唐肅宗能夠在身邊盡孝。經過李泌的居中調停,唐玄宗終於放下了顧慮,回到了長安,使得皇權內部實現了穩定過渡。

在外能平定叛亂,在內能解決皇帝的"家庭矛盾",經過這件事後,李泌"權逾宰相",成了整個朝廷中最爲炙手可熱的人物。

3、 來去自如的"山中宰相"

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現代人說:"出頭的椽子先爛",李泌作爲當時出類拔萃的人物,如果沒人給他穿小鞋、下絆子,那才真是怪事。

自從李泌隨侍在唐肅宗身邊起,來自權臣的嫉妒和毀謗一刻也沒有停息過。而此時的李泌,已經對官位、權力毫無興趣,更不屑與這些小人同朝爲官。

於是,當兩京收復、天下大局已定後,李泌便辭官而去,隱居在衡山之中,重新過起了修道生活。

唐肅宗駕崩後,唐代宗即位,又將李泌召入朝中委以重任。但不久後,李泌又先後受到元載和常袞兩任宰相的嫉妒和排擠,長期在地方任職,每到一處都是政績斐然,做了許多造福百姓的工作。特別是在杭州任上,他引西湖水爲井,結束了杭州地區"水泉鹹苦"的歷史,使得杭州真正富裕了起來。

在經歷了三朝的風波後,李泌終於對官宦生涯感到了徹底厭倦,於是再次遠離政治,又到了衡山隱居起來。

然而,唐德宗建中四年,涇原兵變爆發,唐德宗逃出長安。在唐德宗的召喚下,已經六十餘歲的李泌再度出山,開始了他最後一次"救火任務"。

李泌:輔佐了李家四代皇帝的“山中宰相” 第5張

入朝之後,李泌在短短數年的時間內,平定叛亂、抵禦吐蕃、聯合回紇、維護太子,成爲了德宗一朝的中流砥柱。

在爲唐德宗鞠躬盡瘁了六年後,唐德宗貞元五年,李泌病逝於長安,時年六十八歲。

李泌一生,以神童始、以宰相終,而真正封侯拜相的時間不過短短數年,但他卻在數十年的時間裏,在幕後切切實實地起到了"扶大廈之將傾"的作用,成爲了唐朝乃至後世代代相傳的傳奇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在李泌去世近千年後,他與歷史上的四十位賢臣名將一起,從祀於京城的歷代帝王廟中,千古英名,以此不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