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對胤礽悉心栽培,胤礽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本文已影響2.82W人 

作爲一代雄主,康熙一生內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剷除噶爾丹;外驅沙俄,維護國家主權。他的文治武功,即便放在歷史上的帝王羣,也稱得上佼佼者。然而,在立儲問題上,他卻多次失誤,從而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晚年的心境和朝局。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非常之時立儲君,並悉心栽培

康熙十四年六月,三藩之亂如火如荼之際,年僅二十二歲的康熙,出人意料地表示,要立赫舍裏所生的剛滿週歲的胤礽爲太子。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他派遣重臣,祭告天地,次日,康熙親臨太和殿,舉行冊封典禮。當時,正直三藩之亂,康熙本人也就二十出頭,爲何會在此時建儲呢?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康熙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其目的是進一步加強皇權。儒家學說是封建皇權的理論基礎,爲保證皇帝一家一姓的長期統治,在權利分配與延續上,總結出天子在位期間公開建儲的基本方式和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併爲後世王朝所認可。

滿清宗室先祖出生關外少數民族,且以八旗立國,因此入關前,在選擇繼位人的問題上,並未遵循儒家原則,而是皇帝在位時不立太子,皇帝去世後幾位大佬商量。這種原始的推舉制,必然引起貴族內部爭奪最高權力的鬥爭並影響皇權。因此,努爾哈赤去世後,出現了諸王相爭;皇太極去世後,又出現黃、白兩旗的尖銳對立和攝政王專權的局面。

順治親政後,親自掌控上三旗,從而改變八旗大佬擁戴新君的規則,使得康熙順利繼位。但是,上三旗力量的增強,在皇權更迭之時,也對皇權構成影響。之前爲皇帝所掌控的上三旗,倚仗擁立之功,又反過來控制了皇帝,讓少年康熙處處掣肘。

康熙對胤礽悉心栽培,胤礽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在學習儒家經典後,康熙瞭解了歷朝歷代的建儲原則,再結合自己年少時的經歷,他爲了保障皇權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於是,立了胤礽爲儲君。當然,康熙與胤礽的母親赫舍裏的感情,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爲了將胤礽培養成未來的聖君,康熙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冊封胤礽爲太子那刻起,康熙便經常將其帶在身邊,給他講授儒家經典、治國之道。隨着胤礽的成長,康熙講授的內容也逐漸深化,不僅講授祖宗創業不容易,也講守成之艱難以及行軍佈陣之法。“大凡往古成敗,人心向背”,康熙皆“事事精詳指示”。同時,鑑於自己政務繁忙,康熙還爲胤礽請了當世名儒,如熊賜履、李光地、張英等人。幾位大臣自然不敢怠慢,對胤礽傾囊相授,從而使他從小就係統性地接受了儒家傳統教育。

在康熙和大臣的悉心栽培下,胤礽進步很快,八歲時就通曉滿漢雙語,並能流利地背誦《四書》;幾年後,弓馬騎射也像模像樣,氣質非凡。這時,康熙帶着他處理政務。由於胤礽處事認真,恪盡職守,不僅康熙點贊,朝中大臣也讚不絕口。

康熙二十年以來,康熙竭盡全力維護太子的權威,對於不尊敬太子的滿漢大臣,不管他們是誰,權力有多大,照樣嚴厲打擊。爲了將胤礽培養成理想的繼位人,康熙真的下了血本。

康熙對胤礽悉心栽培,胤礽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第2張

傳統與朝廷的土壤,導致父子之間產生隔閡,相互不信任

隨着胤礽的從政,他與康熙的矛盾也開始產生,並不斷激化。這種君與儲君之間的矛盾,並非康熙朝的特例,而是封建社會貴族權利再分配鬥爭的必然產物,有着深刻的歷史根源。

雖然儒家士大夫以及帝王經過長期探索,總結出了嫡長子立儲的傳統,以此對皇室內部不同地位的人加以約束,但因利益驅動,幾千年的王朝史,也不乏子殺父、弟殺兄的案例,真正以嫡長子繼承者並不多。作爲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不例外。不立儲還好,一旦立儲,必然爆發皇儲之爭。康熙立儲後的十幾年中,沒有出現君與儲君的矛盾,只是因爲胤礽年幼。只要太子長大從政,就會爭奪、侵犯皇權。

除了歷史根源,清朝的特殊情況,也提供了君與儲君爆發矛盾的土壤。滿清是少數民族沒有立儲傳統,老皇帝去世後由貴族公推。康熙立胤礽,是家族歷史上頭一回,但八旗貴族的習慣和心理觀念還是存在。所以,康熙冊封胤礽後,各級滿清貴族,尤其是皇室宗親,從心理上難以接受,導致胤礽成爲衆矢之的。與此同時,他們會抓住一切機會,明裏暗裏打擊胤礽。而康熙在立儲時,既未吸取前朝經驗不讓太子參與朝政,又前後分封諸位皇子爲王,並讓他們全部參與政務。在這種情況下,胤礽與兄弟、胤礽與皇帝的矛盾便交織在一起了。

忍無可忍,父子情義盡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與胤礽之間開始出現摩擦。這年七月,康熙在外親征噶爾丹,正在部署烏蘭布統的戰役時卻突然生病,於是,連忙召集胤礽前來侍駕。按照正常邏輯,父親生病,當兒子的應該憂心如焚,但胤礽見到康熙後,卻無動於衷,一點關心的態度也沒有。這讓康熙很不滿意,讓胤礽先行回京。此後,康熙開始有意識地對胤礽的禮儀加以抑制。

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率領諸侯王公祭拜祖宗,先讓禮部制定禮儀。按照慣例,皇帝與儲君的禮儀有顯著不同,但這次禮部尚書卻將胤礽的地位幾乎擺在與康熙一起。康熙得知此時,馬上下令禮部,要求有所區別。結果,禮部尚書滿臉爲難,因爲如果按照康熙的意思就得罪胤礽,不辦理又得罪康熙。爲了明哲保身,禮部尚書居然要求康熙給他一份“安全背書”。康熙勃然大怒,隨即罷免禮部尚書。此前,爲了胤礽的威信,便於他將來繼位,康熙制定許多胤礽的專屬禮儀。但是,因爲發生皇儲矛盾,康熙改變過往的做法,儘量不讓胤礽特殊化。

康熙三十五年後,康熙與胤礽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康熙第二次征討噶爾丹期間,成年皇子全部出征,胤礽留守京城。但康熙前腳走,一些攀龍附鳳之輩便開始向胤礽靠攏。胤礽爲了擴張勢力,對這些人也來者不拒。康熙回京後,得知胤礽手下狐假虎威,大發雷霆,於是將其周圍人給關押。之後,在父子關係不睦的情況下,康熙又一個個郡王貝勒的加封,其用意也十分明顯,就是爲了進一步制衡、削弱太子的勢力。皇子受封后,擁有了競爭儲位的資本,從而對胤礽構成極大的威脅。

康熙這樣做,是爲了敲打胤礽,讓其迷途知返,但客觀上讓父子關係愈發緊張。失望之下,康熙只好拿胤礽的親信索額圖開刀。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下令徹查索額圖,連同胤礽的黨羽也一起剷除。這次清洗,讓胤礽的勢力受到承重打擊。對比,胤礽很失望卻又無可奈何,怨氣越來越大,開始自暴自棄。

康熙四十七年夏,胤礽隨康熙巡遊塞外時,動不動就拿王公大臣出氣,對康熙也不尊重。巡遊期間,皇十八子病倒,康熙和諸皇子十分關心,可胤礽卻漠不關心。康熙很不高興,對胤礽大聲責備。胤礽不僅不肯認錯,反而態度囂張。更糟糕的是,胤礽夜裏跑到康熙的行營周圍走動,還從縫隙裏面查看營帳篷內的動靜,這讓康熙心神不寧,擔驚受怕。於是,康熙多年的不滿集中爆發,下令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君與儲君的矛盾,隨着胤礽的被廢,暫時得到緩解,但是,新的問題更讓人頭疼。由於太子之位空缺,這讓所有的皇子都看到了希望。於是,爲了問鼎皇位,他們一個個使出渾身解數,玩弄各種陰謀詭計,整個朝堂一片烏煙瘴氣。康熙很無奈,爲了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同時也希望胤礽能夠改過自新,就再次立刻胤礽爲儲君。

但是,胤礽沒有珍惜機會,並未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擺出架子高調吃喝玩樂。同時,他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從前,而諸皇子的地位又有所提升,對他更不屑一顧,有打擊的機會依舊不手軟。結果,復立胤礽僅三年,康熙就沒法容忍。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廢。

秋媚說:胤礽被廢,實際上是儲權侵犯君權的結果,是康熙朝立儲規則不完善的必然悲劇,皇子們的做大又讓胤礽的倒臺來的更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