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提出攻打日本的計劃後,康熙爲何會否決?

本文已影響2.54W人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康熙的文章。

施琅曾經是鄭成功的部下,精通海戰,在1683年以福建水師提督身份收復臺灣

收復臺灣不久,施琅向康熙上書,建議政府打造水師,一舉消滅日本,以免中國沿海像明朝嘉靖時期那樣,再次受到倭寇侵擾。

可是康熙皇帝經過仔細研究之後,否決了施琅的建議。很多人爲此感到遺憾,如果聽了施琅建議的話,日本豈不是就能成爲中國一個省,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也不會發生了?

康熙是一代明君,一手打造了大清盛世,要不然大家就不會祝願他再活五百年了。

那麼,康熙爲什麼要否決施琅的計劃,難道他對領土過敏?

沒有一個統治者不喜歡開疆擴土,康熙作爲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自然也不例外。康熙之所以要否決施琅的提案,主要原因如下:

大清軍隊戰鬥力不行

八旗騎兵雖然戰鬥力很強,但是八旗騎兵人數實在太少。

施琅提出攻打日本的計劃後,康熙爲何會否決?

所以大清入關之後,平定天下,消滅抵抗武裝,依賴的都是漢族將領,如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

而且清兵入關後,貪圖享受,軍紀不好,訓練鬆懈,早就失去了當初的狼性,戰鬥力大大下降。

就以鎮壓噶爾丹叛亂爲例,這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小政權,跟一億多人口的大清作對是自不量力。

因爲無論是兵員和資源,都不能跟大清相提並論,本來是不堪一擊的。

可是噶爾達多次進犯,一度威脅北京,康熙三次親征纔算清除了這個禍患。

噶爾丹從1670年(康熙9年)開始作亂,一直到1690(康熙29年)才告一段落。又過了7年,大清再次征討噶爾丹窮途末路,飲藥自盡。而且噶爾丹這次失敗事出有因,是因爲自己的侄子在後方叛亂,後院起火,讓他首尾不能相顧,才走到絕路上的。

由此可見,這個噶爾丹也真把康熙爺折騰苦了。當他的死訊傳出後,正在黃河大堤上巡視的康熙當即就跪到了黃河大堤上,拜天謝地,非常慶幸。客觀地說,大清軍隊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

需要說明的是,直到1757年,乾隆纔出兵滅了噶爾丹國。

遠征日本,運兵的時候需要水師,但是登陸之後,還是要進行陸戰的,就算是施琅有兩把刷子,能把大軍運到日本島,接下來還是要靠陸軍作戰。

施琅提出攻打日本的計劃後,康熙爲何會否決? 第2張

而且日本是島國,4個大島,數千個小島,地形複雜,每攻佔一個島嶼,都要發生一場血戰,而且八旗鐵騎到了那裏沒有用武之地,長處沒有辦法發揮。在日本進行戰爭的艱難和殘酷,超過遠征噶爾丹十倍、百倍。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康熙心裏沒譜,自然不會隨便用兵。

大清財力不行

康熙登基之後,先是用了9年的時間,平定了三藩之亂;接着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後在康熙22年(1683年)收復臺灣;康熙25年(1686年),又在北部邊境跟隨沙俄進行了雅克薩之戰。

康熙在位那些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堪稱是戰亂頻仍。

打仗就是燒錢的,幾十年仗打下來,國庫裏已經消耗一空,沒有多少銀子。

康熙駕崩的時候,國庫非但沒有盈餘,還虧空達800萬兩白銀;雍正登基後,曹雪芹祖上被抄家與此有很大關係。

日本非常強硬

施琅提出攻打日本的計劃後,康熙爲何會否決? 第3張

日本在乾隆時期,屬於江戶時代中後期,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家實力雄厚,尊王攘夷觀念深入人心,幕府勢力受到削弱。

幕府大老遇刺身亡和薩英戰爭的失敗,都令幕府的權威一落千丈,在此情形下,德川慶喜先後把政權與領地交還朝廷,朝廷影響力增強,對外政策日趨強硬。

對於去進行貿易的中國貨船,他們根本沒有放在眼裏,"苟有犯我禁令者,必處死無怠",甚至動用火槍和火炮驅逐走私和非走私的中國貨船。

日本學者木不和昭認爲,日本用武力驅逐大清船隻是藐視大清,類似行爲不會發生在朝鮮船隻上。1715年,康熙朝跟日本發生貿易糾紛,經過三年貿易戰,大清還是接受了日本的貿易規則"正德新例",說明大清至少不敢小看日本,怎麼會主動對日本動武?

總的來說,康熙還是個比較理智的君主,沒有腦子進水,聽從施琅的餿主意,不然遭殃的還是百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