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諫臣魏徵最後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本文已影響5.09K人 

貞觀十七年,本來在魏徵臨終前答應將女兒新城公主嫁給魏徵之子魏叔玉的唐太宗,突然下令取消婚事,並且推倒自己給魏徵所寫的墓碑,甚至有人提議將魏徵開棺戮屍,駭人至極。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唐太宗李世民對“以人爲鏡”的一代名相諫臣魏徵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以至於讓他連逝世都不安寧?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此事,還是要從貞觀十七年說起。

魏徵在貞觀七年起,就被唐太宗設爲侍中,實際上是唐朝的實權宰相,負責門下省工作。魏徵這個人,最大的優勢是“立場”夠堅定,言論有原則,用一句古話說就是“威武不能屈”,所以李世民但凡是大事都需要諮詢魏徵,魏徵除了是李世民的重要諫臣外,本身也是一個極有能力的政治家。

所以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痛呼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

但這一切都有反轉,本來帶着美好君臣之故事離開這個世界的魏徵,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名聲支離破碎,這一切都是源於他的學生,當朝太子李承乾。

貞觀十七年,壓抑多年的李承乾謀圖造反,本就是太子的他,因爲弟弟李泰逐漸更受李世民寵愛,而自己又有着嚴重的足疾,他開始擔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穩,心生已久的怨恨積累在了一起,於是策劃謀反。

一代名相諫臣魏徵最後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早先一年,李世民讓魏徵成爲李承乾太師,就是爲了壓制李承乾越來越叛逆的心態,本來魏徵還因爲太子身份敏感而拒絕,可是李世民再三請求,魏徵只好接受。可魏徵也沒想到,李世民無意中給他送了個大坑,在他去世後,李承乾就在想着造反了,並且準備實施計劃了。

李承乾造反一事還不是最重要的,導致魏徵死後身敗名裂的,是李承乾造反案裏的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侯君集,一個是杜正倫。

侯君集,同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雖然不如李靖、李勣這類大唐戰神,但是侯君集因爲玄武門事變堅定地支持着李世民,加上在玄武門事變之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直被李世民着重培養。

早年間的侯君集有點混混本色,但是時間長了,李世民勸導他多看書讀書,畢竟真要比起武來,侯君集又打不贏另一個“文盲”尉遲敬德,因此侯君集在李世民的厚望下迅速成長。幾次大戰,李世民都有意安排侯君集“鍍金”,貞觀九年,侯君集在跟着李勣攻破吐谷渾一戰中追擊殺敵,創造巨大的功績。

再到貞觀十三年,侯君集被李世民委以重任,率軍攻打高昌,這一戰,侯君集是爲主帥。

不出意外,強大的唐軍戰勝高昌,侯君集躋身唐朝“滅國級將領”的行列之中。可是侯君集本來看似已經“穩”了的心性,卻又飄了,攻破高昌國後,侯君集擅自處理了高昌國的戰利品,最重要的是,在後來被抄家時搜出的兩個只喝人乳的美女,很有可能也是這一次繳獲的。

侯君集縱容下屬私吞戰利品的行爲被舉報,李世民於是懲戒侯君集。

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畢竟李世民也是做做樣子警示侯君集,沒有再刁難他。但是侯君集卻覺得,自己明明立了這麼大的功績,竟然還被責罰,他覺得十分委屈,覺得不就是一點戰利品而已嘛,李世民何必大驚小怪,於是侯君集心裏的“謀反”萌芽誕生。

直到貞觀十七年,想要謀反的侯君集和李承乾達成意見。

一代名相諫臣魏徵最後下場爲什麼那麼慘? 第2張

本來就是靠着侯君集作爲謀反力量的李承乾自以爲勝券在握,但實際上,李世民早已經控制了他們。面對侯君集要造反這件事,李世民很痛心,召來侯君集問話,侯君集幡然醒悟,一一認罪,並願意自己伏誅,只是請求李世民放過他的家人,李世民很無奈,但處死侯君集不能免除,於是李承乾動亂的侯君集之亂就這樣迷迷糊糊地被平定。

這件事情,牽扯出了李承乾造反案,此事也是李世民一生的痛,他完全無法想象自己寄予厚望的兒子李承乾竟然想着造他的反。處理了侯君集,李世民想盡辦法給李承乾開罪,最後還是流放了李承乾才保住他的命,但李承乾也在不久後去世。

除了侯君集外,杜正倫,也被捲入其中。

杜正倫是李承乾真正意義上的老師,被李世民早早安排教導、輔佐李承乾。

不過後來李承乾屢教不改,進入了叛逆期,杜正倫也很無奈,沒有辦法,所以李世民對杜正倫的不滿是必然的,畢竟自己的兒子學壞了,他肯定會怪杜正倫沒教好。然而,杜正倫自己也是倒黴,因爲李承乾在造反之前,還送給杜正倫一條金帶,本來沒幹系,這下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金帶的背後是曖昧的政治態度,於是李承乾事發,杜正倫也跟着遭殃,只不過沒有被處死,杜正倫在貞觀十七年被流放,但杜正倫的問題從長遠來看並不嚴重,因爲後來唐高宗還啓用了杜正倫,不過說到貞觀十七年這個時間點,杜正倫此事涉及太子謀反,算是有點嚴重。

那麼侯君集和杜正倫兩人說完了,他們到底又跟魏徵的身敗名裂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他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被生前的魏徵大力推薦過、讚揚過,說侯君集和杜正倫是可以當宰相的人物,本來就是一絲不苟的魏徵竟然給這倆人真麼高的評價,看起來都有蹊蹺,所以李世民就將此事遷怒於魏徵,認爲魏徵和他倆是一個德性,甚至都還參與了李承乾的謀反,只不過死了沒能暴露出來罷了,於是李世民下令取消新城公主和魏叔玉的聯姻,然後還推倒了魏徵的碑文。

最重要的是,魏徵在生前將諫詞給當時擔任史官的褚遂良看了,目的就是爲了讓褚遂良給魏徵記下他“偉岸”的形象,以標榜自己。但魏徵這樣做,用的卻是給李世民的諫言,讓李世民覺得魏徵有些沽名釣譽了。

當然啦,一切的爆發點,都在於李世民作爲父親的失敗,李承乾造反,加上造反本就是死罪,這也意味着李承乾後半生將是生死難料,李世民很痛心,情緒上來了,李世民看誰都有錯,於是魏徵死了也不能倖免於難,被李世民找到了很多理由怪罪。

其實魏徵有沒有這麼大的瑕疵?

後來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回來後,自己也想通了,當年對魏徵的處置有些過分了,顯得自己過河拆橋。魏徵即便有些虛榮,但實際上這是人之常情,魏徵一生極其剋制,死後都是素樸到不行,僅是小規模的葬禮,李世民稱其爲鏡子,肯定是沒有錯的,後來李世民自己給魏徵翻案,在貞觀十九年重新祭祀了魏徵。

李世民覺得,如果魏徵在,就不會讓他去親征高句麗了,其實李世民也是自我反省的時候,發現他已經習慣了魏徵對他的那種嚴厲,一下子感念至深,及時做出了彌補。

總的來說,魏徵的“下場”不好,也就是發生在貞觀十七年和貞觀十九年這兩年時間裏,而且魏徵生前一切都還是非常正常的,就是死後的名聲有了一些損壞而已。當然,魏徵也是倒黴的,誰知道李承乾、侯君集、杜正倫這幾個人都和他有着很深的關係,而且這三個人都有點問題,被牽連也真是夠無奈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