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于謙最後爲何會慘死?真相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62W人 

于謙明代政治家,出身仕宦世家。從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明景泰八年(1457)的正月二十三日,一位昔日的重臣被押送崇文門外,黑壓壓的雲覆蓋整個天空,陰翳灰暗,沒有一絲晴朗的日光。百姓們紛紛慟哭,眼睜睜看着一位曾竭盡全力保衛江山社稷的人被驅趕向不歸路。于謙,這位一身浩然正氣的社稷棟樑,生生冤死在拼命守護的城裏。

一代名臣于謙最後爲何會慘死?真相是什麼

于謙是大明朝的一代名臣,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鞠躬盡瘁,可能大明朝早早就在土木堡之變後一蹶不振了。但就是這樣一位忠臣賢臣,最後是被冤死,而且斬首示衆,這何其辛酸!爲什麼于謙能成力挽狂瀾之人,又爲什麼會被冤殺呢?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詩人,文學家,明朝名臣,偉大的民族英雄。明朝時的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士,也就是今天浙江杭州上城區人。《明史》稱讚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與岳飛、張煌言二人並稱爲“西湖三傑”。他重名節,輕名利;重社稷,輕君王,一顆赤膽忠心,剛直不阿,是百代楷模。

于謙少年時期就已顯出不凡。他十分勤奮,刻苦讀書,而且志存高遠。他最仰慕的是文天祥,而且幾十年來一直置文天祥像在座位之側,從未更改。

在他七歲時,有位僧人看了他的面相,十分驚異,說他將來是要挽救江山社稷的人。八歲時,他穿着紅色衣服,騎馬玩耍。隔壁領居家的老人看他十分可愛有趣,於是出言調笑:“紅孩兒,騎黑馬遊街。”小於謙卻沒有露怯,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下聯不僅工整,而且還表現出了他的鴻鵠之志,氣勢非常。

天資聰穎加上勤奮有家,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年輕而又意氣風發的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正式走入大明官場。

過了五年,也就是宣德元年(1426),當時聖上明宣宗的叔叔,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于謙也跟隨出征。

此時的于謙被任命爲御史,朱高煦敗北投降後,宣宗讓于謙細數朱高煦的罪行。于謙義正言辭,氣勢凜然,《明史》記載“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朱高煦,這位不可一世的漢王,在於謙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竟然是被罵得擡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甚至於口呼罪該萬死。要知道以往在皇帝面前,朱高煦都從來沒有這樣過。於是宣宗大悅,立刻下令派于謙巡按江西,平反冤獄數百起。

以上,于謙的一生都還算得上順利,但是也並沒有什麼驚世的豐功偉業,真正能夠彪炳千秋的功業,是在土木堡之變後,同樣,這也是于謙悲劇的源頭。

一代名臣于謙最後爲何會慘死?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年輕的英宗親征,這當然不妥,于謙和當時的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但是年輕氣盛的英宗卻根本不聽,執意親征。於是鄺埜跟隨明英宗一同出征,去管理軍隊,于謙則被留在了京師主持兵部的工作。

果然,這次極其不明智的親征出了大問題,在土木堡,明朝的精銳幾乎全軍覆沒,皇帝英宗也被俘虜,這就是土木堡之變。這個消息傳回,朝廷大震,慌了手腳。此時留在京師監國的郕王,立刻命令羣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

徐有貞站出來,說星象有變,遷都南京。很明顯,就是看瓦剌強大,想要避開,但是于謙怎麼可能同意。他站出來呵斥“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這一言得到了朝中衆多大臣的支持,也同樣被孫太后欣賞,於是于謙就成了朝堂上的主心骨。

于謙首先請郕王從外省調兵,當時明朝的精英幾乎全折在了土木堡,于謙就立刻編排這些新來順天府的軍隊,悉心籌劃,讓本來惶惶的民心稍微安定了下來。

之後他請求太后立郕王爲皇帝,郕王再三推辭,認爲真正的皇帝英宗還在瓦剌手裏,自己不能夠鑽這個空子取而代之。但是于謙卻很正直也很明確地表示,此舉是爲了江山社稷考慮,而不是爲了您或我任何一個個人考慮。國不可一日無君,而且如果您不即位,瓦剌用他們俘虜了的聖上威脅,我們豈不是毫無辦法?投鼠忌器,這樣怎麼能於江山有利呢?郕王被說服,九月,郕王即帝位爲代宗。

果然,這樣一來瓦剌想要拿手裏的英宗威脅明朝的計劃就流產了,朝廷秩序得到了基本維護。于謙不負衆望,一場京師保衛戰轟轟烈烈,終於是保住了大明的江山,英宗也安然回到自己的國家。

看起來似乎皆大歡喜,但是從新立皇帝的那一刻起,于謙就徹底上了一條必死的不歸路。

一代名臣于謙最後爲何會慘死?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景泰八年(1457)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英宗在大臣石亨、徐有貞的幫助下復辟重新爲帝。與此同時,于謙被捕,最終定下罪名是謀反,要處以極刑。英宗其實也是不忍的,他說“于謙實有功。”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這些人肯定不會放過於謙,於是向英宗說復辟這件事,如果不殺于謙,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順。英宗心知肚明於謙的功績,但也清楚知道于謙不殺不行,於是最後還是決定殺了于謙。

于謙也知道自己的死是不可避免的,於是慷慨而去,永遠的留在了景泰八年(1457)的京城裏。

一代忠良,最終也是熱血冰涼了。于謙的死因是多方面的,他自己本身,皇帝的意志,佞臣的誣陷,他必須死。于謙自己也知道,死是肯定的,不過早晚而已,他很清楚,在當時的情況下,江山社稷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只能選一個。他選擇了天下,擁立新帝,他明白這樣做,英宗回來後他一定沒有好下場,但他還是義無反顧,雖千萬人吾往矣。他的高度一點不亞於他一直敬仰的文天祥,這也是他長久夙願的實現。最後的于謙,正如他的詩《石灰吟》中寫到的那樣,“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